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测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找身边的物体,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所以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初步接触厘米、米,有的学生会混淆两个概念,可借助一些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估测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度,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的? 生1:我用厘米尺测量的。 生2:我用数学课本测量的。 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引入,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认识米,知道测量较长物体时要采用米尺进行测量。同时也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用上面2位同学的方法去测量黑板,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测量太慢而且很麻烦。
师: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测量时,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测量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宝贝,用它很快就能测出黑板的长度(出示米尺),邀请学生上台尝试测量。 生:用这把尺子测量很快而且很方便。 通过认识米尺,了解到米尺是以“米”为单位的测量工具,“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知道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师:小组讨论,如何测量操场的长。 生:用米尺更合适。
总结:1.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尺;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测量。2.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尺是以“米”为单位的,可以用字母m表示。 通过探究厘米尺和米尺的区别,进一步加深了对米的认识,知道要合理采用测量工具。
师:观察厘米尺和米尺,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数字不同,刻度线也不同,单位不同。 生2:厘米尺长度大概是十几厘米,米尺长度一般是1米。
2.感知1米有多长 师:拿一把米尺,看看1米有多长。 生1: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生2:从地面到我的脖子,长度大约是 1 米。 生3: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些。 利用米尺准确测量身体中的1米,最后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1米,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1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身体作为尺子去估一估、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窗户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2:讲桌的高度和宽度大约是1米。 生3:洗衣机的高度大约是1米。
3.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米尺上一共有100个刻度。生2:米尺的 1 小格代表1 厘米,1 大格代表 10 厘米。米尺上一共有10 个大格,就是100 厘米。 通过“数小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从而探究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或者1m=100cm 板书:1m=100cm。
微课讲解,详细介绍米及其相关知识。 注:此图片是微课缩略图,教师可以提前推给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也可以课后复习。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认识长度单位米.mp4”。 采用微课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功课,调动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
4. 量一量 师:估一估。把绳子放下,两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学生尝试将两手张开估测1米的长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可以选择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师:拿一根绳子,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注意:测量时0刻度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然后交流反馈自己的测量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用“米”或“厘米”填空。 教室长8( )。 数学书长20( )。 跳绳长2( )。 奶奶身高162( )。 铅笔长12( )。 课桌高1( ) 。 通过练习,进一步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长度单位“米”。操作练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帮助学生巩固了测量方法,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测量经验。
2、我会填。 ①一般量物体的长度要用( )和( )作单位。 ②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③1 米=( )厘米
3、操作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 ) 米( )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长度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生2:1 米=100 厘米或者1m=100cm 生3:米尺的 1 小格代表1厘米,1大格代表 10 厘米。米尺上一共有 10 个大格,就是 100 厘米。 课堂小结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