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9张PPT。望洞庭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概况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相和:相互辉映、交融。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这里指月下的洞庭湖风平浪静,像没有磨平的铜镜。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磨,mó。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遥:yáo。 青螺:青色的田螺。螺,luó。 洞庭湖庐山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初读古诗[宋]解诗题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作者介绍 (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被称为 知诗人苏轼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作品写作背景明背景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题西林壁 ??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意注释:
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因为。缘,yuán。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低高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背古诗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的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悟诗情 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 咏华山 huà 华huà山kòu
寇准 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皇帝重用。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他才七岁。 啊!华山真高
啊!除了蓝天,远
远近近的山都在自
己的脚下。太阳显
得那么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