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知识汇总: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政策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___________矛盾逐渐激化。__________因争夺阿尔萨斯—洛林、北非殖民地积怨已久。____________因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___________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20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同盟国”,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协约国”。
_________________,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两大集团矛盾迅速激化。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过程:
(1)7月28日,一战爆发。本次大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战主要在_______进行,分成三条战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是决定性战场。
(3)1914年,德法双方在__________,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1915-1916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6年,西线发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__________于1918年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________战败而告终。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______和______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体系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国联的宗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联形成决议_________原则,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堂讨论:一战的影响?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国同法、俄调整关系,是基于( )
A.英法殖民地问题的解决 B.英德矛盾的发展
C.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D.法德矛盾的演变
2.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大加强,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往往以跳跃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现象( )
A.说明了后起国家主导了科技发明
B.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体现了欧美国家社会性质的差异
D.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和争夺
3.一战主要在欧洲三线作战,决定性战场是( )
A.东线 B.南线 C.西线 D.北线
4.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协约国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C.意大利要帮助塞尔维亚实现民族独立
D.意大利的背信弃义导致了三国同盟的分裂
5.下图是1902―1930年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
这表明( )
A.战争迫使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
C.英国始终是对华最大资本输出国 D.一战改变了列强侵华的传统格局
6.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美国的生产能力大幅增长起来,日本开始取代欧洲在中国、印度和南美倾销商品,阿根廷和巴西也因此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冲击了传统世界经济格局
B.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
C.严重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标志着国际政治中心从欧洲转向美苏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B.瓦解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C.摧毁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统治
D.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8.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然而不久之后,陈独秀又认为威尔逊“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多不可实行”,决定送他一个浑名,叫他作“威大炮”。这一现象
A.说明威尔逊受到中国知识界欢迎
B.反映陈独秀对美国抱有一定幻想
C.缘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9.如图是1919年德国慕尼黑的3万多人集会以抗议巴黎和会决议的照片。由此可知当时
A.德美之间的矛盾尖锐 B.—战实质上并未结束
C.法西斯煽动民族仇恨 D.新大战的种子已萌发
10.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一战后二战前的英法政治、经济状况的概括。这可用于说明( )
英国 一战后,英国国务总的来说……被托付给其中的格外庸碌之辈,至少就关乎整个世界安全的外交事务来说是如此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14.15%下降到1937年的9.8%;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从1913年的14%下降到9.2%
法国 20世纪20年代后期,整个法国社会“被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搞得四分五裂”;政坛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愈演愈烈,党派的分化组合与内阁的更换更为频繁
1938年的法郎价值是1928年的36%,工业产值仅为1929年的83%,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18%
A.英法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
B.一战后欧洲经济复苏迟缓
C.英法无力维系凡尔赛体系
D.西方绥靖政策的历史根源
11.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每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靠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最终崩溃。此材料主要说明( )
A.欧洲分裂局面最终形成 B.二战爆发的历史合理性
C.凡尔赛体系自身的缺陷 D.和约无法维持世界和平
12.从机制上看,使国联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
A.国联的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加入国联
C.国联的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国联形成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13.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国际组织时说:“它关于维护和平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程序设计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人们设计的一种集体安全模式”。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华沙条约组织 D.不结盟运动
14.1921年8月,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此举意在( )
A.重新加入国际联盟 B.帮助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C.确立亚太地区霸权 D.与大国共享亚太领导权
15.下图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书的目录,①、③可能是( )
A.凡尔赛——华盛顿、国际联盟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
C.联合国、凡尔赛——华盛顿 D.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体系
16.列宁评价某国际体系时说;“靠它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指的是
A.雅尔塔体系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C.杜鲁门主义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7.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①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③欧美国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④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成为热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对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事件造成了德国经济的崩溃
B.法国从德国手中获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C.法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损害
D.此后法国国内对德和解力量抬头
19.1907年,英国外交部的备忘录中写道:"德国是故意奉行在本质上反对英国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国牺牲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或者英国变得十分强大,使德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一个武装的冲突是终久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 )
A.为德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B.表明英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
C.是英德国家实力变动的反映 D.加速德意奥三国同盟的建立
20.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14点方案,但是美国在提出这一方案参加巴黎和会之前并没有经过与英法盟友的协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美国为战争贡献了力量 B.英法顽固坚持殖民体系
C.美国试图成为大国领导 D.战时同盟体系彻底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21.近代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
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1921—1922年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指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名称。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体系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 ……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取)包括经济关系……及外交关系之断绝。……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1945年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联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不同点。
(4)根据材料一、二,简析二者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材料二 一战中,中国仅仅是“象征性”参战,国际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改变的是欧美,在这期间及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明显的变化。
材料三 二战中,中国全程参与,家牢地牵制住了日军的陆军主力,所以盟国空前重视中国,甚至不惜从喜马拉雅山脉开辟航空线的方法补给中国。二战后,中国也终于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国之一,完成了旧中国的涅盘,但所谓的大国地位仍然只是形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唐朝领先世界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明显变化”的典型表现。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比较唐朝和二战时中国地位的不同。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说法。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材料“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国同法、俄调整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与德国的矛盾日益加剧,英国拉拢法国,俄国加入其阵营,以便更好的对付德国,B项正确;英法殖民地问题不是签订条约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德矛盾的发展,不是法德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往往以跳跃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逐渐赶上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后起国家加紧与老牌国家在殖民地等方面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明,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导致了一战,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欧洲三条战线中起决定性的是西线战场,C项正确;东线并非一战的决定性战场,排除A项;一战的决定性战场不是南线,排除B项;一战中不存在北线,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原本作为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在实质上反映出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B项正确;协约国与同盟国同为争夺世界霸权,均不具有正义性,排除A项;帮助塞尔维亚实现民族独立并非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本质意图,排除C项;意大利的背信弃义导致了三国同盟的分裂只是现象,并未揭示其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在华投资比例下降,而日美比例上升,其中日本上升幅度最大,这是因为一战的爆发,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和美国扩大在华投资提供了便利,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列强改变对华侵略方式,排除A项;材料为英德等6国在华投资情况(占总额百分比%),不能说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总量日益缩减,排除B项;1930年,日本在华投资比例最大,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提升,日本挤占欧洲在亚太地区的市场,阿根廷和巴西建立了工业体系等,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传统世界经济格局,A项正确;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美国、日本经济实力提高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一战严重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排除C项;国际政治中心从欧洲转向美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人民在参加战争过程中,接受了自由、平等、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从而推动了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兴起,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未体现摧毁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排除C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陈独秀对威尔逊评价的变化。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进一步发展,促使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AB两项仅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慕尼黑3万多人集会抗议巴黎和会的决议,这反映出德国民众对巴黎和会作出的对德国的严厉惩罚不满,为日后法西斯上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D项正确;当时德国仇视的国家主要是法、英两国,排除A项;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一战宣告结束,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德国民众对巴黎和会作出的对德国的严厉惩罚不满,并不是德国法西斯的煽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一战后到二战前,英法两国政治存在问题,经济发展迟缓,这说明两国实力下降,凡尔赛体系是维护英法两国的工具,随着两国实力下降,该体系无法维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后到二战前,英法两国政治存在问题,经济发展缓慢,没有体现英法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排除A项;B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每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间的矛盾,又因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对殖民地重新瓜分,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实际上是凡尔赛体系自身的缺陷,最终导致该体系崩溃,C项正确;二战后,欧洲分裂的局面最终形成,排除A项;“合理性”说法错误,排除B项;“无法维持”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注意题干中的“从机制上看”,机制方面的原因指制度方面的问题,D项属于机制方面的原因,D项正确;AB项叙述不准确,也不符合“机制”的要求,排除A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它关于维护和平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程序设计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人们设计的一种集体安全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A项正确;联合国是二战后建立的,排除B项;华沙条约组织与材料“维护和平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符,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可得出一战后的美国强调亚太地区的争端解决须由美国来决定,其他相关国家要表示同意,说明美国想要确立亚太地区的霸权,C项正确,排除D项;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排除A项;美国不会帮助中国,排除B项。故选C项。
15.D
【详解】由目录看,第二单元在时间上位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第二单元中的短暂和平应该是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导致的,第四单元位于二战后,二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在雅尔塔体系之下国际局势存在冷战与和平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第四单元应该是二战之后,而国际联盟是在一战后建立的,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A项;第二单元位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应该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第四单元是二战后,应该建立了雅尔塔体系,排除B项;第二单元是位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而联合国是二战后建立的,二者时间上不符,第四单元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靠它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该体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因此列宁评价其为“靠它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D项正确;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排除A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1946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7.B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使得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关系,无论是战胜国之间、还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都暂时相对稳定,所以①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②③④均符合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B
【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鲁尔危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造成了德国经济的崩溃,A项正确;法国并没有得到更大利益,反而支付了巨额的占领费,并不是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B项错误,符合题意;法国这一做法使法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C项正确;占领鲁尔受挫后,法国国内主张对德和解的力量抬头,D项正确。
【详解】
19.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外交部认为德国威胁到了英国的重大利益,而且这种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发展,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威胁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A项;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对德意法西斯扩张的妥协与默许,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德意奥三国同盟建立于18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其意图成为大国领导,因此在一战后提出了14点方案,而且试图绕开英法,C项正确;A项是一战战胜国的共性,不构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美国也支持殖民体系,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同盟体系尚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C先。
21.(1)特点: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说明: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经济上,西欧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名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在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了世界;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恢复了列强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4)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
【解析】(1)
特点:依据材料“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可以概括得出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说明:依据材料“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结合材料中的“1763至1914年”以及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即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经济上,西欧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
名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中的国际会议和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依据材料“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可知,在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了世界;依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等信息,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从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恢复了列强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等角度分析。
(3)
不同:国际联盟:依据材料“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可知,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联合国:依据材料“授予安全理事会”可知,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依据“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取)包括经济关系……及外交关系之断绝。……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可知,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4)
原因:依据材料一“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并结合国际联盟的积极和局限性可以得出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和选自并结合所学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等角度进行补充。
22.(1)成就:完工于唐朝的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于世界的艺术宝库;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会。
(2)表现: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被拒绝。
(3)不同:唐朝综合国力强大,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二战时,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状态。
看待:说法正确。
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认可,由此使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
二战后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况且中国依然是农业国家,实力仍然孱弱,大国也仅是一个形式。
【详解】(1)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完工于唐朝的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于世界的艺术宝库;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会。
(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被拒绝。
(3)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唐朝综合国力强大,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二战时,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看待:根据材料“二战后,中国也终于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国之一,完成了旧中国的涅盘,但所谓的大国地位仍然只是形式”及所学知识,可得到:说法正确。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认可,由此使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二战后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况且中国依然是农业国家,实力仍然孱弱,大国也仅是一个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