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动静结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动静结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20: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动静结合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小题。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①,浣纱明月下。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注:①水东西:指浣纱少女们的住所,水的东边和水的西边。
1.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2.“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文后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3.请从动静角度赏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四、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 日
杨万里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4.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之。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5、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钓伴
【明】陈宪章
短短蒌蒿浅浅湾,夕阳倒影对南山。
大船鼓枻①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
【注】①鼓枻(yì):亦作“鼓栧”,划桨。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6、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写景特色,并说明其艺术效果。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白石滩》前两句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水中的蒲草,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纱的动态画面。《采莲曲》第一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辉掩映,是静态描写;后几句写采莲女子边采边唱歌,是动态描写。
2.“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动态景色,以动衬静,反衬秋夜的寂静,表达作者凄凉心境。
4.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5、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
6.一二句描写静景:短短的蒌蒿,浅浅的河湾,又大又圆的夕阳静静地倒映在河面上,与南山的倒影相对,和谐美丽。三四句描写动景:大船小艇上的钓伴们携鱼返航,划桨声、唱歌声、吹笛声响成一片,欢快热闹。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富于变化,宁静中有生气,更具情趣和韵味。
7.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