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梳理结构、分析柔石、白莽的形象
3.赏析重要词句,理解典故内涵
4.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背景简介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竦身 罗曼谛克 拓荒 尽量
偈子 涅槃 解往 提纲挈领
大王 刊载 惴惴 什物
着落 吮吸 信札 赎罪
预习检测
sǒng
dì
tuò
jǐnliàng, jìnliàng
jì
niè pán
jiè
qiè
dài
zǎi
zhuì
shí
zhuó
shǔn
zhá
shú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埋得不能呼吸”。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郁结心中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文题解读
文题解读
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
研读探究
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血债,对战友为革命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
“忘却”
“摆脱”、“搁置”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战斗的记念”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任务一
理清文章思路,鉴赏人物形象
学习活动(一)理清文章思路
划分结构,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再忆白莽
纪念柔石
纪念白莽
又念柔石
无法忘却
划分结构,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作者主要写哪些人物的哪些事迹?
白莽
柔石
学习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1.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了白莽的什么性格?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白莽是一个淳朴率真、爱憎分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者。
思考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思考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鲁迅将裴多菲作为回忆白莽的一条线索,当然首先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但是它的意义还在于鲁迅从始至终把白莽当作彼得斐式的革命英雄来加以赞颂的,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自由解放而歌唱、战斗,并献出生命的人。
“硬气”而“颇有点迂”
思考3.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
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天 真 单 纯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执拗
不知变通
不切实际
【迂】
勇于承担
刚毅坚强
【硬气】
于是将这译出,还译他(爱罗先珂君,东欧作家)的童话,……其实,我当时的意思,不过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 ——《杂忆》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和柔石希望朝花社成为
宣传新思想的文化阵地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积极进步 执着坚定 至死不渝
勇敢无畏 从容不迫
满怀义气 宁折不屈
柔石与鲁迅
鲁迅对柔石高度评价: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新道德:追求自由、真理的精神
旧道德:仁、义、勇、毅的品质
硬气:敢于承担,刚毅坚强
迂:不计个人得失,天真善良,执着坚定
人物 事情概括 人物
品格
柔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
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
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
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
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
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
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耿直、忠诚、硬气、有点迂
如何理解“迂”和“硬气”?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柔石是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在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了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李伟森
胡也频
任务二
探究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语句 体会情感
2.“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概括每联的内容?
一、二句写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
三、四句写人民的深重苦难,概括了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
五、六句写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表达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
七、八句写作者的愤慨之情,揭示现实的黑暗。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语句
3.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中“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写“我”保存实力的“逃走”。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紛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的“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黑暗统治。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4.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语句
学习活动(二)理解典故
本文一共用了三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典故一:(p45)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鲁迅正是用这一典故来突出柔石的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也写出鲁迅对青年的敬意和爱护。
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典故二:(p47)《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典故三:(p50)向子期《思旧赋》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
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鲁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是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含悲让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现收藏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控诉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任务三
如何让看待鲁迅的“避”与“逃”?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请找出与鲁迅的“避”与“逃”相关的句子。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
“避”与“逃”也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为了继续战斗。
总结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为中国而死的青年”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他们坚定正直,追求真理;
——他们勇于斗争,不怕牺牲;
正是这些青年在旧中国的漫漫长夜里以己为火,
燃烧成为黑暗当中的血光,
成为照亮民族道路的永恒火炬!
“沉默而痛苦,然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痛苦的沉默里萌芽”
——鲁迅
青年人是我们由苦难走向新生不可或缺的力量。
任务四
“记事抒情类散文”的对比阅读
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结合课上所学,与邻近同学交流,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合作与探究,比较“记事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课文 写作背景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竟打死打伤200余请愿群众,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并污蔑爱国青年又制造各种流言。
鲁迅于4月1日写下这篇悼念遇害青年的文章。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
反复、反语、比喻、排比、对比
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课文 写作背景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秘密枪杀的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记叙为主
用典、象征、比喻、排比、反复。
语言朴实,
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比较体会:
有人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而冯雪峰同志在得到五烈士就义消息后去见鲁迅,看到他很沉默,“许广平先生告诉我,过度的愤怒或过度的悲哀,却会使他一声不响的。当时他说话不超过十句”。
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抒情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
1.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2.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