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树林和鸟》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有“感受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在习作教学目标中,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要求。针对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单元目标和课后习题的设置中去寻找这一单元、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本单元目标中语言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练习第三项的要求是“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不难看出,感受生动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应是这篇课文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句所表达意义的丰富性,能简要说出对这些词句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通过想象、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课文语言的丰富和生动。
2.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引导学生懂得爱鸟,懂得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赐予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听,溪水淙淙;看,浮云飞鸟。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一片幽深的树林,读读父亲、树林和鸟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上节课,大家初读了课文,如果将题目中的顿号改成一个括号,你会填上什么词语呢?(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去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最喜欢”。(板书:最喜欢)
二、细读探究
1、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把文中能体现父亲喜欢鸟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2、生随机交流所画的句子,师相机归纳板书:看 闻 知
小结:同学们善于发现,从句子中找到作者主要从这三方面写了父亲喜欢鸟。再仔细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句一: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一幅景象。(树林很大,很深,枝叶浓密,也很安静。黎明时分雾很大,树林里看不清楚。到处湿漉漉的。)带着你的想象读好加点的词语。
(2)在这样的树林里,你能看到鸟吗?父亲是怎样看的呢?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会对什么东西望了又望,要闻了又闻?(特别喜欢、特别想要的东西。)
(3)从这一遍又一遍的望、闻中,我们发现父亲看得非常仔细。谁能把这份仔细读出来。
再看看这句话,父亲又是怎么看的呢?
句二: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结合插图,你能看到父亲的神态吗?你注意到父亲的动作吗?父亲的注意力如此集中,让你想到什么词?图文结合,谁能把加点的词读好?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连用两个修饰词语,把树林、父亲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读起来也更有节奏。
3、作者在写“我”的时候,也用到这样的表达方法。
句三: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浓浓的苦苦的”给你什么感受?(草木味很浓,不好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不过草木味再浓,父亲依然可以闻到鸟的气味,感受鸟儿歌声的美好。(出示相关文字)
请两位同学对读,你有什么发现。在我和父亲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父亲知鸟懂鸟,才有了树林里最快活的时刻。
全班同学配乐合作读。
5、难怪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写道:(出示句子,学生齐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6、在文章的结尾处,“我”是什么心情?(出示最后一句)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想象说话:如果父亲做了猎人,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7、学到这里,老师出题考考大家怎么样?小组交流: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个别小组汇报,全班互相补充。
(最后一项:父亲可能曾经做过猎人,所以才对鸟儿有这么深的了解;也可能只是因为深深地爱着树林和鸟,所以观察得那么仔细。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判断。)
三、指导摘抄
1、过渡:摘抄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对我们的习作和表达都很有帮助。
2、师简要点评学生的摘抄作品,从抄写正确、字迹工整、词句选择有特色等角度进行点评。
3、出示《交流平台》中的摘抄方法推荐,重点指导“归类摘抄”。
4、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分类摘抄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摘抄卡片。
2、推荐阅读:牛汉文集中其他描写动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