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8: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板书: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
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
(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引导学生读诗题“枫桥夜泊”,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泊”的意思是“船靠岸;停船”。诗题可理解为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5.作者简介
教师请学生介绍两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随其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住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中图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寻找答案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点拨: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③“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述出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景色。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空山:空旷的山林。
②竹喧:竹林里传来喧笑声。
③归浣女:浣女洗衣归来。“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④下渔舟:渔船顺流而下。
⑤春芳:春天的花草。
⑥歇:尽。
⑦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诗意梳理: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4.情境诵读
播放《山居秋暝》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通过朗读古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安排
(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相机板书: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自由朗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1: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2: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资料补充:唐天宝初,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黑暗腐败,王维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也日渐衰减。他身在朝廷,心向山野,在蓝田辋川购置了别业,经常在公余闲暇游憩其中,过着亦官亦隐、奉佛修行的生活。王维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死后又葬于辋川。辋川是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从事创作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
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机板书:向往。
4.情境跟读
播放《山居秋暝》情境课文(跟读版),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朗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5.情境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播放《山居秋暝》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三)合作探究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1.探究任务
学习《枫桥夜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安排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补充材料,感悟诗人的情感。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①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②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2)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①引导学生交流: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钟声 客船
②引导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a.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b.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
有些凄凉、孤寂。
c.感受:霜满天的寒意,诗人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③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预设:愁。(板书:愁)
④出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诗人的情感。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jué)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选自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有改动
引导: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通过阅读材料,你们再一次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孤独、愁郁。
设计意图: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3)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4.情境跟读
播放《枫桥夜泊》情境课文(跟读版),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气朗读古诗,感受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5.情境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播放《枫桥夜泊》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
小结:《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在《山居秋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感受到“明月松间照”的静态场景;我们仿佛听到了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了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的景象,感受到“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场景。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中,我们了解到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在《枫桥夜泊》前两句诗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乌鸦的啼叫衬托出了月夜的静谧;后两句诗中,寒山寺的钟声悠长地传到客船上来,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在平时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地描写,抒发我们内心的情感。(板书: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2.默写《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