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87 年考古学家在某一上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经鉴定,这些
稻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这-遗址有可能是
A.山顶洞遗址 B.仰韶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2.表1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 D.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
C.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
4.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是源白先秦诸子百家。下列最能反映法家思想的是
A.郑人买履 B.福祸相依 C.舍生取义 D.墨守成规
5.图1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A.户籍制度非常完备 B.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6.汉元狩五年,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并颁布“私铸金钱者死罪”令。这一举措
A.与民争利,激化矛盾 B.刺激市场,促进生产
C.加强集权,巩固统治 D.扰乱经济,影响民生
7.据史书载,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始于汉高祖,后历代沿袭。这
种赐印
A.有意彰显华夷之别 B.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凸显夷强华弱时局 D.旨在促进边疆开发
8.表2是《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中有关诏令的记载,它反映出北魏时期
A.自然灾害频繁 B.吏治腐败扰民 C.全面推行汉化 D.政府重视农耕
9.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
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
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0.图2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殿璧画,共绘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1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因倾慕汉高祖刘邦,故改契丹耶律氏为刘氏,又“以乙室、拔里比萧相
国,遂为萧氏”,认同刘氏和萧氏为其先祖。这体现了
A.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B.辽朝崇尚汉朝典制
C.民族隔阂基本消除 D.耶律与刘氏系同宗
12.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3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13.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
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14.明熹宗时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极受宠信,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然而,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这反映出明朝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15.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李之澡合作绘成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因未把
中国完全置于地球中心而被一些士大夫斥为“邪说惑众”。据此可知,明朝
A.西学开阔国人视野 B.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C.西学逐渐深入人心 D.时人学科知识有限
16.自雍正时起,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冶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17.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
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L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 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18.史载,雍正年间“每年闽省洋船约有番银二三百万载回内地”。这一现象
A.休现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推动国内商业资本的集聚
C.表明海外贸易税大大增加 D.刺激国内市场的迅速活跃
19.图3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 月,清水师提督关天
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战败英军挑衅,伤英舰一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A.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 B.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
C.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 D.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
20.《 海国图志》的前五十卷是在1842年完成的,主要以介绍洋枪洋炮为主;至1852年,其
扩充为百卷本,在百卷本中,书中内容扩展到了对火轮船、地雷、望远镜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的介绍,并附人了更多插图。这说明《海国图志》
A.主张中体西用 B.注重知识创新 C.蕴含师夷长技 D.饱含家国情怀
21.金田起义后,受拜上帝教教义影响的太平军,时常焚毁儒、佛、道的庙宇神像,一些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教义,曾国藩更是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思想文化分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22.1862 年,洋务派奕诉等人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
文; 1867 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化学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A.传统儒学教育遭受严重冲击 B.中体西用思想的成功实践
C.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23.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北方民间出现大量诸如“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这样内容的揭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反洋教斗争高涨 B.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
C.中西文化的冲突 D.义和团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4.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撰发《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D.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25.表4是《1913-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基本估计状况表(单位:万元)》,由此可以推知
A.列强在华的经济竞争激烈 B.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
C.民族资本逐渐呈现新气象 D.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 ( 14分)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经过康熙、 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
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制)、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的制度变革,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7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4 分)
27. ( 16分)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 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
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 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
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 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4分)
28. (20 分)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
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 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 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 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 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等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
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
的原因 (6分)
(3 )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为建立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有哪些影响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8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A B C B D A A A C D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B C C D C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4分)
(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3分,任答3点即可)
(2)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3分)影响:使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也使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不断削弱,容易导致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弱。(4分,任答2点即可)
(3)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7.(16分)
(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4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4分,任答四点即可)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4分)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1分)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3分)
28.(20分)
(1)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或中体西用(2分)。实践: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兴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新式海军。(4分)
(2)从“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发展为“变法自强”。(2分)原因:李鸿章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深刻认识到仅以富国强兵的器物方式(洋务运动)不足以救中国;李鸿章考察欧美,目睹了西方富强与先进,而要变法自强;或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两先生指民主与科学;(2分)影响:促进青年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革新),动摇了封建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文学革命,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