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07: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一、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二)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 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 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 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2. 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试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①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②时,我不去执绋③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④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日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注】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②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寺庙。③执绋(fú):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④虫豸(zhì):虫子的通称,骂人的话。犹不是人。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语句可见,微笑是刘和珍的常态,这样温和而和蔼的刘和珍惨遭杀害,足见执政府之残忍。
B. 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 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D. 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既寄托着作者的哀思,也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 下列对这篇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 “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运用了反问修辞,既强烈表达了偕行社同学痛失战友的悲伤,又刻画了刘和珍果敢勇毅的形象。
C. 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D.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这是衬托手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了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了和珍的英勇无畏。
6. 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7.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8.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 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9.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 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10. 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 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鲁迅讲,中国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中国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 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 此时知识分子扮演 的帮闲角色。在统治发生危机, 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意见, 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山”了,这时的知识分子成了“帮忙”。( )。但是中国隐士与西方隐士不同。西方隐士是宗教性的,因信仰而隐,因此西方隐士常常同时又是苦行僧, 不断对自己施以苦刑,做精神追求。中国隐士是政治性的,是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一有机会,便由隐士自然转为帮忙帮闲,算是“候补的帮忙帮闲”。在中国做隐士还有一个好处:易出名。出名之后成为高士,名声若传到皇帝耳中,也许有机会得到重用。鲁迅分析隐士心理:“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但是“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也是“耳聪目明,奋袂而起”。这真可谓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与官的帮忙帮闲,而且蜕变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针对上述状况,鲁迅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他说:“凡有改革, 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在与大众的关系上,“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啰”。
1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歌功颂德 黔驴技穷 淋漓尽致 最初 B. 歌功颂德 无计可施 入木三分 最初
C. 有口皆碑 黔驴技穷 入木三分 首先 D. 有口皆碑 无计可施 淋漓尽致 首先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有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衙门,隐入山林的一些知识分子
B.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不做帮忙帮闲,被逼离开衙门,隐入山林
C.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的衙门,隐入山林
D. 还有一些主子逼迫不做帮忙帮闲的知识分子,离开衙门,隐入山林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扮演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和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B. 到了近代社会,不但中国知识分子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C.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持续做官的帮忙帮闲,然而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D.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15.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我们思考这些改变何以发生时,这些发生的影响也在改变着我们。②打“一星”还是打“五星”,给电影评分时的争吵,③或许能让我们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④放下手机观察现实世界,或许能教会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与生活碰杯;⑤从“哈哈哈”到捂脸的表情符号,席卷而来的网络用语或许也能让我们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⑥有时候,虽然一阵风吹过了,却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⑦渗入到我们的头脑、心灵乃至身体中去,⑧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⑨并通过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示例)①突出强调了刘和珍的善良和顺,说明她不是暴徒;②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和对她牺牲的无比痛惜;反衬了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示例)情感相通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的抒情更直露显豁;选文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
A.“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错误。“无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此处表达对刘和珍无辜遇害的难抑悲愤,对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的控诉。故选A。
2. “微笑”一是表现人物形象,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念刘和珍君》选文中,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文中,作者通过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
两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中“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抒彩,愤怒、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选文(二)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原来如此!……”这些语言含蓄内隐,作者的悲痛、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
4~7.【答案】B、A、①刘和珍是一名勇士,革命的首领。如文章第四段:勇敢地“去请愿”“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等可看出刘和珍的勇敢和领导力。
②有毅力,任劳任怨。“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可看出刘和珍坚持请愿,任劳任怨地做事。
③乐观热情。随时都“微笑”着的刘和珍,可看出她的乐观热情。、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或:鲁迅的话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远的、永久的悲哀。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解答】
B.“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错误,从文中来看,“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中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而且更侧重后者,所以选项“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错误。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解答】
A.“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错误,结合文本来看,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并“使人潸然泪下”的是下文的“眼泪”“血衣”“哀声”,即作者沉痛悲愤的抒情和议论。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题干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浏览文本可以发现,相关内容在第四、五段。第四段作者写刘和珍的同学痛哭失去了勇士和首领,“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由此可概括出“勇士”和“首领”以及“活泼微笑”。 第五段再从作者的描述与评论中找出有关刘和珍的语句,如“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可概括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做此题需要结合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来体会两段话的含意。通过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以理解鲁迅的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重在引起人们对革命者牺牲的反思,以及号召人们能够进一步奋发,继承革命者的遗志,重在爆发,而不是灭亡,其突出的情感特征是愤怒。而本文“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这一段话中,作者突出的是悲哀,永久的沉默也就是永久的悲哀。作者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对前途有浓烈的悲哀之情。
8~11.【答案】B、C、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解答】
B.“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内容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解答】
C.“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具有的形象特点,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标题、作者所举的事例等进行分析。例如,结合文章标题和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是温柔的;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情趣盎然。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目,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内容上,“苏醒”实际上是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先生的形象特点。结构上,与文章开头部分在春天回忆鲁迅先生的温柔相呼应。
12~14.【答案】B、C、D
【解析】
1. 【分析】
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
①歌功颂德:歌颂功绩和恩德(多用于贬义)。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由“统治者”“粉饰”可知,语境是说知识分子扮演歌颂统治者的帮闲角色,故选用“歌功颂德”。
②黔驴技穷:借指仅有的一点儿本领也用完了(多含贬义)。无计可施:没有计谋可以施展,指想不出对策,没有任何办法。“黔驴技穷”有“本领本来就有限”的意思,语境中没有这个意思,故选用“无计可施”。
③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语境说鲁迅对隐士心理的分析很深刻,故选用“入木三分”。
④最初:最早的时期;开始的时候。首先:最先,最早;第一。语境强调改革开始的时候,应选用“最初”。
所以,答案是B。
2. 【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解答】
文段的论述对象为“知识分子”,故此处应以“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做主语,由此排除A、D两项。一些知识分子“不做帮忙帮闲”,离开衙门,隐入山林,是出于主观意愿,并非“被逼”,故排除B项。
故选C。
3.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解答】
A.“和……帮忙帮闲”搭配不当,应将“和”改为“做”。B.语序不当,应将“不但”移至“知识分子”之后,“而且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成分残缺,缺少谓语。 C.两个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然而”关联词误用。
故选D。
15.【答案】③把“使用更理智地”改为“更理智地使用”;
⑤在“思考”后加上“的方式”;
⑥把“虽然”与“一阵风”互换位置;
⑧把“塑造”改为“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③“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语序不当,应为“更理智地使用评判的权利”,“理智”修饰的应是“使用……的权利”。⑤“探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后加上“的方式”。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可把“虽然”放在主语“一阵风”之后。⑧“塑造”“视角和方式”搭配不当,可把“塑造”改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