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阅读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阅读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07: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 阅读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
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福”,运用反语手法,说明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所谓的“幸福”只是有钱人的,像祥林嫂那样的穷人无“福”可言。
B.“也懒散而且舒适”表明“我”开始变得懒散舒适,不再苦恼,内心已经摆脱了沉重的、难以解脱的负疚感。
C.柳妈的“关心”使祥林嫂恐惧并“悟”出自己有罪,“被人吃者”却有意无意地帮助了“吃人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D.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思相对劳动妇女的摧残。《祝福》中,封建礼教(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以婆婆为代表)、社会(鲁镇的人们),是“他们”--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的。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乃至《祝福》全篇,是以“我”为叙事视角,虽然“我”所占的篇幅相当大,但“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只是次要角色。
B.捐门槛后四婶依然不让祥林嫂碰祭品,小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打击之后,自卑、恐惧、精神崩溃的心理状态。
C.最后一段写天地圣众使用了反语的修辞,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D.最后一段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与小说《祝福》开头形成呼应,以乐事衬哀情,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7.“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8.小说题目是“祝福”,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小说全文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壹,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闷,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呐喊》)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凄冷、清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引出后文老栓买药一事。
B.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既是他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外在表现,也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忧心忡忡。
C.“药”是本文的线索,分作两线:明线是老栓买药——茶客谈药,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的麻木和愚昧。
10.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精妙,试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描写,赏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两种手法。
11.茶馆中的茶客们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C 2.D 3.A 4.同:都运用第一人称:
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称;材料三:内部第一人称。
理由:
《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错,曲解原意、夸大事实。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可知,应是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另外,选项中的“小说”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说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D.“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兴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以及第5段中的“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而不是“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把推测说成既定事实,表述绝对夸大其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错,曲解原意。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可知,选项中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D.“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我’虽是故事的叙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可知,选项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于文无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材料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和视角来写作(材料一),“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材料二),“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材料三)得出相同点——都运用第一人称。
结合“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材料一),看材料二中叙事视角“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可知材料二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称。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结合材料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分析材料三“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可见《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所以是内部第一人称。
5.B 6.B 7.“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了柳妈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通过这个标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③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发人深思,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④这是作者对祥林嫂这一类因中封建礼教之毒而死的劳动妇女的深深同情,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祈祷和祝福。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表明‘我’开始变得懒散舒适,不再苦恼,内心已经摆脱了沉重的、难以解脱的负疚感”说法错误,此处“也懒散而且舒适”是反语,表达了“我”的激愤之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用夸张的手法”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是比喻不是夸张。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雪是冬天所特有的景物,而在这里写雪,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出了下面的事情,正是因为看到了雪,祥林嫂才又想起了阿毛的事,才会对柳妈讲阿毛的故事,而柳妈不愿意再听阿毛的故事,才引起柳妈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奚落,并引出下文柳妈为祥林嫂出主意“赎罪”——捐门槛相关情节。;
雪还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暗示,“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是暗示祥林嫂的又一不幸来临了——花巨资捐门槛,却仍然被看作不详之人,精神上直接被打垮,在她本来就已经十分悲惨的生活上又无故地增加了一道精神枷锁。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标题作用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
从情节结构看,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关系,以“祝福”为题,与作品内容相符。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善。
从塑造人物看,鲁镇是旧中国的缩影,祝福的环境具有典型性,小说以“祝福”为题,不仅点明了主人公悲惨的死去的时间,而且揭示了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意在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从主题看,作者用“祝福”为题,意在反讽。鲁镇家家“祝福”,“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
9.C 10.
人物 手法1 手法2
华老栓 动作描写: 华老栓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神态描写: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刑场 看客 比喻(细节描写):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动作描写(场面描写):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康大叔 语言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包好,包好!” 外貌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动作描写: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比喻夸张、侧面描写: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茶馆 看客 语言描写: 茶馆“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 神态描写:低声下气的问道、很现出气愤模样、忽然高兴起来、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点着头
小栓 动作描写: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细节描写: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华大妈 动作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 语言描写:“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夏雨 侧面描写(衬托):茶馆众人的议论 语言描写(转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夏三爷 侧面描写:康大师的陈述
11.(1)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2)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3)作者通过人物的情绪的展现,表达了唤醒麻木民众、疗救国人精神的写作意图,暗示了主旨。(答出主旨的三层:民众麻木、革命不彻底、唤醒疗救即可。)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错,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愚昧的民众当成“药”的过程,也就是被出卖、被捕入狱、被杀、被谈论的过程。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明确对象,选择分析黑衣人形象。
然后筛选信息,抓住手法进行分析:
结合“‘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怨言描写)一个浑身黑色(外貌描写)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神态描写),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动作描写);一只手却撮着(动作描写)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分析,文章塑造了一个凶残的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形象——康大叔。通过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另外在卖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语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行为动作等细节描写)。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语言)”的内容,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卑鄙和贪婪。可见本文使用刻画人物的手法突出了性格特征。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题思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文章主题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题干中问的是茶客们的情绪,我们要在文本中首先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也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就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国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他们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