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09讲:小说人物与语言探析(文学类文本)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第09讲:小说人物与语言探析(文学类文本)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0: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09讲:小说人物与语言探析(文学类文本)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系统)复习精品课堂
01人物形象
02语言赏析
03题型解析
04总结反思
CONTENTS
目 录
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中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概括、形象手法赏析、塑造形象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烘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情态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亏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诠释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描墓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折射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语言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动作,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
诠释
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动作描写
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
诠释
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肖像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幻想来进行披露;有时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诠释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心理描写
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
诠释
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时代气息、地方特色;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细节描写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诠释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突出小说主题
作用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之白描
间接描写
01
作用: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侧面烘托: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02
作用: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起作比较。
03
作用: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7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04
作用: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间接描写
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其作用。
首先明确塑造人物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此外还有细节描写及为了使人物性格鲜明所采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其次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这些手法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它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背景经历,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突出主题,表达(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社会的……等。
题型解析
概括某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整体形象。
首先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每一事件中至少提炼出一点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然后根据人物的典型描写再次总结,最后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组织语言。
简洁的语言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首先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答题的褒贬应该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致。其次结合文中事例总结人物特征进行评价。
胡先生(程宪涛)
张大躬着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无论是下锅炒抑或包饺子,都鲜嫩可口。
   张大听见胡先生的声音,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一时间不知所措。屋里有三五个荷枪伪军,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事变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八十三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吉利。”
  胡先生道:“来得真是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也过生日的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示例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井上一郎司令。”
胡先生接过张大的韭菜,道:“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说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这是敬井上司令的字。”
  伪军队长疑虑道:“胡先生。同是‘寿’字,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伪军队长道:“俺是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张大拿着胡先生写的‘寿’字回到家里,有些不悦意。老爹问:“胡先生没给字?张大说:“给了,日本人给的大洋,咱送一把韭菜,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老人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说:“胡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
  张大说:“俺真是一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不懂。”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说:“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屁用。”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伪军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胡先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第六段中“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书儒胡先生因分别为日本井上司令官和乡亲张大的老爹写了短“寿”字和长“寿”字,得罪了日本井上司令官,遭来了日本人焚烧张大家的横祸,最后胡先生参加抗联。
运用排比,突出强调了胡先生儒雅淡定的性格特征,增强语言气势。
3.(人物塑造手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谈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人物形象总结)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胡先生在得知日本人火烧张大家,老人没被救出后的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情,同时也能看出对敌人的深恶痛绝,为下文胡先生参加抗联做铺垫。儒雅淡定,内心刚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说:“胡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爱国主义精神:参加抗联,积极抗日。富有智慧:为日本井上司令官和乡亲张大的老爹写了短“寿”字和长“寿”字,赋予不同的寓意。5.本文第二段关于韭菜的内容看似与上下文关系不大,能否删除?为什么?
6.(人物评价)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请从情节,人物,主题角度分析作用。
不能删除,此段写了张大将开春头刀韭菜带给胡先生,可见对胡先生的尊敬,体现了胡先生的德高望重,且与伪军长送来的银元形成对比,突出张大的淳朴。
情节上:收束全文,交代了胡先生参加抗联,奋勇杀敌,是故事的最终结局。人物上:突出了胡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儒雅中带有勇威之气。主题上:侵略者的恶行,使儒雅的胡先生成为胡大刀,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和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们的赞扬之情。
小说语言是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只要文章中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突出,与“众”不同,就很可能设置对语言的考查。
考查两方面: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呈现两大题型:一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语句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根据题干关键字眼,分清是考查作者叙述语言含意,还是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含意。(1)对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2)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特点,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3)从抓语句关联的内容角度搜寻相关信息。
第二步:抓角度,析内涵。分析除阐明文本语句表层含意外,应着重挖掘深层含意。挖掘时可抓住三个角度分析: (1)从抓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特点作用角度透视深层含义: (2) 从抓关键词(尤其是表修饰、限制的词) 意义角度分析内涵
一、理解语句含义的三个步骤。
第三步:依模板,规范答。此类题最宜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作法。
02品味语言艺术
品味语言艺术,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修辞技巧、刻画人物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另外,也指赏析作品语言的色彩特点,如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01
03
04
分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句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等)特点及效果。
从描写技巧角度判定分析。从语言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幕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表现出独特个性特征这一方面分析语言的魅
分析语言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特点。
语言风格的分析注意:(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 “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02
赏析语言艺术的具体做法
65%
小说“文本特征”
虚实相生:虚(想象、梦境、回忆) 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95%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区别:
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象主义注重写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45%
穿插
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
文字语言是小说的主要载体,根据小说的主题、体裁、作家的语言习惯而呈现不同特征。
50%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60%
2. 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90%
3,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分别举例说明。
语言类题型
添加标题
01
02
03
04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 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 有的简洁,有的嘤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 野,有的文雅。
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 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候是指在特定的作品 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体会、分析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语言风格是讽刺还是幽默,是诙谐 还是庄重等,要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特别注意对语句深 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小说语言鉴赏注意点
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 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 ,语言风格 ( 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 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很浓: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0语体角度 (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 方面去鉴赏。
01
3.赏析深层含义的哲理句、议论抒情、主旨句。
思路点拨:哲理句没有修辞和描写,只有文意的表述。其浅层意思往往与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关,其深层意思则是句子字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议论抒情句的含义和作用: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表现了作者……态度(观点), 抒发(强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02
4.赏析人物描写的语句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思路点拨:确定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生动、传神或突出表现描写对象在什么情况下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描写对象或作者对描写对象的什么情感。
03
1.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词语含义类一般应先运用基本解词方法——词语互释、词素解凑,望文生义等解释词语的本意,再答语境义(词语的描写对象+在什么情况下+对象的特点),注意考虑词语的褒贬色彩、大词小用及修辞因素,如果有以上用法需要明确指出,最后答描写对象的性格情感及作者对于描写对象的思想感情。
表达效果类则是在含义类的基础上+词语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04
2.理解文章标题句及分析其作用。
思路点拨:含义理解类题目要首先指出修辞(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再抓住写作主要对象的特征,概括和题目相关的内容,然后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精神、情感、哲理、写作目的等)来分析。
题目的作用类的做法,含义理解+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线索;充当文眼;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为题目拟标题要用语言精练高度概括文章思想内容或体现主旨。
中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土地的身影(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舂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镘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镘头举过头顶,镘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示例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镘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镘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镘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镘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镘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镘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镘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关于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2.文章第二段在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B本文的主旨中并没有“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①开篇点题 ②自然引出下文 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3.(句子赏析类)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说说这句话运用了十年描写,并说说“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议论理解句)文章结尾画的句,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以及劳作时的全情投入。动作描写, “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练习红船女子佟继萍①1921年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②法租界的望志路上,一幢石库门建筑的二楼,一些人正在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楼下过廊里的长凳上,坐着个神色凝重的青年女子,她不时地朝着门口左右张望。她叫王会悟,受丈夫李达委托,为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岗放哨。这个秘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③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的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让王会悟感觉非常蹊跷,她立刻去楼上通报消息。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纷纷撤离。④十多分钟后,两辆巡捕房警车停在楼下,全副武装的巡捕冲下车,包围了整栋房子,开始大搜查。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退了。⑤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好培养。”(2022·安徽·中考真题)⑥晚上,一起撤离的部分代表,在李达寓所商议复会事宜。上海是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开会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说:“我有个建议,我老家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咱们到南湖去租一艘画舫,在船上开会,大家看如何?”
⑦“我觉得王先生提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首先表示赞同,其他代表听了也纷纷说是个好主意。
⑧江南水乡乌镇长大的王会悟,其父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在嘉兴读书期间,王会悟接触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来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结识了李达,两人便在陈独秀家里举行了婚礼。
⑨会议地点一确定,王会悟与李达周密策划,决定各带领一部分代表分两个车次出发。
⑩第二天一早,王会悟乘早班火车赶到嘉兴,安排代表们去鸳湖旅社歇息,在同车到达的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陪同下,到南湖烟雨楼实地观察,确定画舫的停靠位置。
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
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一艘古朴典雅的红船,在荷花摇曳的嘉兴南湖上荡漾着。船头,江南女子王会悟一边警觉地环视周围,一边指点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代表们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始开会。此时,俏丽窈窕的王会悟如一水乡歌女、哼唱起嘉兴小调,遇到有船经过时,她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船舱里听到暗号,就压低声音讨论,船过去了就群情振奋。带来的那副麻将牌码放在桌子中心,掩人耳目。 会议气氛正热烈时,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立即提高嗓音,手拍舱门的节奏也加快了。代表们当即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有的端起茶杯到船头去赏风景。 王会悟婉转地向船主询问,得知是富人家游船在湖上兜风,代表们又聚在一起,会议继续进行。 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了,一抹红彤形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船头上的王会悟,在波光粼粼水面的映衬下,仙女般伫立着。 …… 傍晚,王会悟送别代表们离开红船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 而今,乌镇西栅王会悟纪念馆里,王会悟与红船群雕伫立堂前,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着红船的故事。(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上海—幢石库门建筑里①王会悟及时通报代表们立即撤离②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③代表们纷纷赞同④⑤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会议代表董必武的话都体现了对王会悟工作的认可。B.小说的插叙部分简要交代了王会悟的家庭出身、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等。C.“麻将”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故事的重要细节,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小说既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又运用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特点突出。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C项中的“麻将”首次出现在文章第 段,在前往南湖游船上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第二次出现是在第 段,湖面突然来了一条大船,代表们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可见,这是代表们在南湖游船上应付异常情况时的一个重要细节,并没有贯穿全文,所以C选项中说麻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不对的;故选C①有陌生人突然闯入②李达寓所里③王会悟建议在南湖上召开会议④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⑤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3.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5.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闷热”象征帝国主义压迫之紧,“海风”“云团”象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协同迫害,“酝酿着一场暴风雨”象征着中共一大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突出了会议召开的不易、艰难,为下文代表们开会时密探闯入做铺垫。“字斟句酌”的意思是仔细地斟酌推敲,传神地写出了代表们写中共第一个纲领时慎重的态度;“异口同声”指不约而同,写出了他们内心信念的坚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美好未来的期望。①谨慎机敏、胆大心细:从她发现可疑人物及时报告给代表们可以看出;②爱党,尽职尽责:从她坚持为会议站岗放哨,即使在风雨中也依然坚持可以看出;③做事稳重,不怕牺牲:从她安排大家去南湖进行会议可以看出。(答对2点即可)
总结
把握人物形象的概括等题型及答题技巧
理解小说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思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