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凤阳花鼓》《幸福歌》《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
课题 《凤阳花鼓》《幸福歌》《洞庭鱼米乡》 单元 4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花鼓》。历史上由于淮准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沿村乞讨。《幸福歌》是流传于湖北天门的一首民间小调,由湖北省民歌歌手蒋桂英于20世纪50年代创编并首唱,是一首歌颂幸福生活的新民歌。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民歌《游草歌》的音调,同时吸取了湖北天门民歌的特有风格,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地方色彩浓郁。歌曲为4/4拍与2/4拍变换拍子的三段体,G微调式。采用湖南民歌《打锣咚咚》以及近似朗诵调《朝拜香》的曲调,于1959年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
学习目标 1、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的外向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2、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3、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欣赏歌曲《洞庭鱼米乡》,对节拍的韵律感及变换具有感知能力。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艺术表现:弘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创意实践:让学生用打击乐器参与活动,为《凤阳花鼓》进行再创作。文化理解: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
重点 歌曲中歌词的改编以及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
难点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凤阳光鼓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播放凤阳光鼓表演视频让学生来欣赏。并介绍——凤阳花鼓介绍: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你认识图片让的这个乐器是什么吗?一起来看一下这个乐器是怎样表演的吧!学生听老师对凤阳花鼓这种表演形式进行介绍。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凤阳花鼓》的演唱视频并讲解——《凤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歌曲还表达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歌曲充满安徽风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略带有跳跃性,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基础训练:节奏练习:教师出示节奏谱指导学生练习。视唱练习:教师伴奏指导唱两小段旋律。3、教师范唱:教师跟着伴奏音频范唱歌曲并讲解——速度:中速稍快情绪:优美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视唱旋律。5、歌词练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词。注意衬词部分的唱法。6、歌曲分析:歌曲开头由四小节的锣鼓点作前奏,唱腔分两个乐段。一段唱后又以四小节锣鼓点为间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最后又有四小节锣鼓点结束。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互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听老师对歌曲的旋律特点和节奏特点进行介绍。学生进行节奏旋律练习学生自己试着拍击节奏,注意切分节奏和休止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视唱旋律,唱了小七度音程和切分节奏型。学生欣赏教师范唱并回答: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唱旋律。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自己填词唱一唱,注意衬词的唱法。学生回答:歌曲的前奏和间奏有什么特点?唱腔分为几个乐段。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旋律有什么关系?曲调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1、完整的欣赏,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对歌曲中出现的难点节奏型和旋律型进行提前训练,可以降低学唱歌曲时候的难度。再次欣赏,加深旋律印象,感受歌曲要素。4、难点事先解决,练唱时相对简单。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6、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后再对歌曲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歌曲的能力。
新知讲解《幸福歌》 1、歌曲介绍:《幸福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泛传播的新民歌,原为流行于湖北天门的一首民间小调。2、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旋律细腻婉转,流畅抒情。节奏明朗跳跃,具有动力感。歌词中衬词的使用,使歌曲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特性。3、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歌曲的情绪是生动、活泼、热烈的情绪,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的旋律与“和”的旋律在旋律发展上旋律基本相同。 学生听老师对歌曲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学生听老师对歌曲进行介绍,了解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和地域特点。3、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回答: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绪 运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看曲谱。“领”的旋律与“和”的旋律在旋律发展上有什么特点 1、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初次欣赏歌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3、再次欣赏,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和演唱形式。
新知讲解《洞庭鱼米乡》 1、歌曲介绍:《洞庭鱼米乡》写于1959年,在1956年的夏天,作者第一次到洞庭湖区深入生活,正值根治水患之后的合作化高潮之际,黑黝黝的土地,金灿灿的谷穗,天水相连的湖面,扬帆捕鱼的船队,丰富的水产,农民舒畅的心,欢笑的脸,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真是个鱼米之乡。2、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白帆远影的湖光山色和湖区人民的淳朴乡情在歌声之中尽显无疑。3、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速度:中速稍慢情绪:自由辽阔地4、歌曲分析: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料阔高亢的慢板山歌,仿佛在眺望百里洞庭的全貌,开阔优美,富于诗意。第二段是流动活跃的中板号子,好像置身于捕鱼船队之中,朝气蓬勃,富于生活气息第三段又回到第一段山歌。歌声渐渐隐去,既描绘了白帆远影的湖山景色,又抒发了湖区人民热爱家乡的纯朴感情。5、教师带领学生跟着歌曲音频唱一唱并完成下表。 学生听老师对歌曲进行介绍,了解歌曲创作的灵感,歌曲表现的画面。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回答:作品描绘了怎样一幅壮美的画面 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回答: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分析歌曲:歌曲分为几段 每一段表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生活气息和情感?5、学生试着跟唱歌曲把每段歌曲的节拍、旋律、速度、力度和体裁分别填到表格中。 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歌曲带来的意境。再次欣赏,加深主题印象感受歌曲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分析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5、检验学生对歌曲掌握的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民歌,领略了江淮和荆楚地区不同的民歌风格和音乐文化。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