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考期末)纪录片《百炼成钢》中说道:“1953到1957年,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
A.使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定 B.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3.(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按照顺序将汽车的部件一一进行安装。装配线终端一辆崭新的深绿色“解放牌”汽车出现了,早已等候的汽车司机把汽车徐徐开出了车间。这一场景出现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改革开放以后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校考期末)新中国成立时,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间运输依旧需往返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来转接。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
A.鹰厦铁路干线 B.沈阳飞机制造厂
C.武汉长江大桥 D.长春一汽制造厂
5.(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它们反映了我国( )
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6.(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可见,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C.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7.(2022春·福建南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顺口溜“一桥”“二铁”“三公”“四厂”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这得益于( )
A.“一五”计划实施 B.农业互助组的建立
C.八字方针的提出 D.股份制改革的开展
8.(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改革开放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
9.(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1954年9月,李某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应是
A.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10.(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中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颁布时间 法律文献名称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和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推进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B.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C.都是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D.都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
11.(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校考期末)下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主义的( )
A.民主政治 B.经济体制 C.先进文化 D.思想建设
12.(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3.(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考期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制度保障。以上叙述的是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 )
A.背景、过程 B.背景、意义 C.特点、过程 D.特点、意义
14.(2022春·福建南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它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材料中的“好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生保障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5.(2022春·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D.公布了“一五”计划
16.(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进行了全国人民普选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今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综合题
19.(2022春·福建南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严重敌视政策,中国共产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保家卫国,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些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从而使新生政权更加巩固。
——摘编自赵付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各地共推选劳动模范共计464人,其中工业模范代表208人,农业模范代表198人,部队模范代表58人。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会议 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先进人物也受到表彰。
——据姚力主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编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会议表彰活动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20.(2022春·福建莆田·八年级莆田第二十五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期间成果辉煌,它本来应只是一个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开端,但意外地成了新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标杆。“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建设的象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建设的象征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1.(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一五”成就
观察下列《“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回答问题。(重点考查目标:提取史料的历史信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查)
(1)图中“一五”计划成就主要集中在 、 、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以及公路、铁路等 部门。
(2)说说“一五”计划经济成就对进一步巩固新中国政权的积极作用。
22.(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1978-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年表
1978年 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
2000年 经济总量实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2020年 经济总量达到1015986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1979-2020年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由2019年的16.3%上升到17%左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3-1957年发展最快的行业。分析促使该行业增速最快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以及“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都属于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解释,ABC三项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一五计划的意义,属于历史解释,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能够判断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历史解释。
2.D
【详解】“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基础,D项正确;A、B项均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和B项;C项是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制成一辆崭新的深绿色“解放牌”汽车。“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1919年到1949年,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京汉铁路与汉粤铁路并未贯通,需要武昌与汉口之间的驳船和轮渡来转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两岸交通,结束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间运输依旧需往返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来转接”的历史,C项正确;鹰厦铁路连接的是江西鹰潭与福建厦门,排除A项;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后,主要生产军事飞机;长春一汽制造厂位于东北,主要生产解放牌卡车;二者与连接武昌与汉口之间的交通无关,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正确;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排除B项;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图片,可以分析出在一五计划期间。机械、能源、国防事业等所占比例最高,这些都属于重工业领域,所以反映出“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没有体现,排除A项;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指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公”指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四厂”指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它们是“一五”计划的突出成就,A项正确;农业互助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生产组织,排除B项;1961年我国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股份制改革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所以答案选B。
9.C
【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C符合题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故选C。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现代颁布的法律文献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过程,故A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故B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存在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故C错误;只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欧美民主政治影响,故D错误。综上故选A。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知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经济体制\先进文化\思想建设,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21年,排除A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制度保障。”可知,这描述的是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特点及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意义,D项正确;题干未体描述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背景、过程,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A项;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排除A项;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排除C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开始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项正确;进行了全国人民普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成为国家元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本题选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是我国第1部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并不是宪法性质的文件,B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的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不是第1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排除。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选项B符合题意;A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在建国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C于1986年通过,D于1982年通过,都不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1)执政绩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作用: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巩固了新生政权。
(2)变化:受表彰的人数越来越多;表彰的范围扩大,增加了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表彰的对象由工农兵变成主要来自工业领域的生产者。
原因: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技人才。
(3)时代特征:新中国的建立并得到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1)
根据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严重敌视政策,中国共产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保家卫国,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一“ 这些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从而使新生政权更加巩固。”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效果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巩固了新生政权。
(2)
根据材料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中各地共推选劳动模范共计464人;全国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会议中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可得出,受表彰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材料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中工业模范代表208人,农业模范代表198人,部队模范代表58人;全国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会议中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先进人物也受到表彰”可得出,表彰的范围扩大,增加了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根据材料二“会议名称”可得出,表彰的对象由工农兵变成主要来自工业领域的生产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因此表彰的对象由工农兵变成主要来自工业领域的生产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技人才,因此受表彰的人数越来越多,表彰的范围扩大,增加了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
(3)
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经济,我们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0.(1)主要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
(2)同意。理由:“一五”计划期间及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说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建设的象征计划。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及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说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建设的象征计划。因此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21.(1)钢铁;煤炭;交通运输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夯实了国家经济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初步确立起来,各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各地间经济的联系,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成就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
(2)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夯实了国家经济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初步确立起来,各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各地间经济的联系,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2.(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在世界所占比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贡献不断增强;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
(3)正确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适时调整,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依据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中的数据,从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8%、重工业增长25.4%,由此得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是最快;依据表格时间“1953——1957年”,可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2)
依据材料二表格内容,从1978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经济总量达到101598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等得出,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快;由表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由2019年的16.3%上升到17%左右。”由此得出:在世界所占比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贡献不断增强;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978年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对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等,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出现了重大事件。
(3)
依据前面的问题,1953——1957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促进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因为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所占比重提高。由此得出,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53——1957年我国制定一五计划,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得出:经济政策定时调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