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传记 《邓小平时代》
图片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领导人讲话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歌谣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期末)左图到右图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3.(2022春·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1978年12月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立“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他们的做法( )
A.结束了“大跃进” B.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是“左”倾冒进主义错误
5.(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80年代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图中数据在1960—1965年和1980—1985年这两个时间段都明显增长,出现这一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国家对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6.(2022春·福建南平·八年级统考期末)“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是因为农民获得了( )
A.土地所有权 B.粮食管理权
C.生产自主权 D.企业经营权
7.(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8.(2022春·福建莆田·八年级期末)小文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9.(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国营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曾经为修一座厕所向上级申请拨款。1984年7月,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企业获得了资金和自主经营权,经营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升。这得益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对外开放城市的数量再次增加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10.(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考期末)下表所示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1.(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这一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对下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我国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年份 1978 1997 2007
公有制/% 99.1 75.8 65
非公有制/% 0.9 24.2 35
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在我国经济舞台上,公有制经济不再唱主角了
④改革开放是引起上表中经济成分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3.(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考期末)下表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成就对比表。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A.“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共十四大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对这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述最合理的角度是中共十四大( )
A.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开发浦东深化对外开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填空题
15.(2022春·福建宁德·八年级期末)我国积极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并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根据所学知识将内容补充完整。
1950-1952年 (1)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953-1956年(2)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1956年(3)________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成果。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4)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6.(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是由于小岗人解放思想、敢于“贴着身家性命干”,在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还给国家和集体上缴了粮食,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这是因为党心紧连着民心。尽管大包干在当时曾有过激烈争论,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决定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1)根据材料,概述“人民首创”的史实。
(2)小历认为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小史则认为必须加强党和国家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你对此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7.(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于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的发挥。
——摘自《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
(1)与材料相关的农村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
(2)小历同学认为,正因为该政策的实施才使得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理由。
18.(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种类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50.2 103.1 130.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2)材料二表明“一五”期间我国优先发展的部门是什么?该计划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请列举一项该部门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3)该社论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材料四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过去‘三靠’(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越靠越穷,现在‘靠三’(即靠三中全会路线),越靠越富。”
——20世纪80年代农村的顺口溜
(4)材料四可以看出农民对我们党的哪一政策赞不绝口 这项政策为农村带来什么变化
19.(2022春·福建莆田·八年级莆田华侨中学校考期末)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大会终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
材料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表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978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0 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 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该宪法的通过说明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次“大会”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3)观察材料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建设的认识。
20.(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一年见成效,地方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几年就变了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农村改革见成效的原因。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2)阅读材料二,填出图中空白部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3)根据材料二,归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四、论述题
21.(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中国40年扶贫基本情况表
阶段 主要扶贫机制 贫困人口变化 农村居民可比人均纯收入
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 (1978-1985) 农村制度改革 从7.7亿人减少到6.6亿人 从133.6元提高359.3元
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 (1986-2000)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县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4.6亿人 从359.3元提高到646.0元
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 (2001-2010)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村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不足1.7亿人 从646.0元提高到1275.1元
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 (2011-2021)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续推进减贫事业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从1275.1元提高到12588元
——摘编自汪三贵《中国40年大规模减贫: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1985年“农村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材料信息“《邓小平时代》”“《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其研究主题是关于农村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B错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在1978年,故C错误;材料和对外开放无关,故D错误。
2.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到“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也是我国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B项是发生在1958年的一次严重失误,D项是198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部步。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D
【详解】依据题目的关键词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A排除;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进行,B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进行,C排除。故选择D。
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立“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结束,与题干时间“1978年”不符,排除;B项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后来的实践看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不是“左”倾冒进主义错误,排除。故选C。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我国提出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农业产量逐年增加,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量增加。因此,图中数据在1960—1965年和1980—1985年这两个时间段都明显增长的共同原因是国家对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1960—1965年期间实行计划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材料反映了农民从生产积极性十分低下到主动积极劳动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在过去的体制下 生产经营与分配都统一调度,农民干得多拿到的少,因此生产积极性低;而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地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干得越多拿到的越多,因此生产积极性就高涨了起来,C项正确;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粮食管理权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农村,与企业经营权的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住房及工资多年未上涨,这说明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因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A排除;住房体制改革仅是材料的一方面,与材料无关,C排除;材料与科技体制改革无关,D排除。故选B。
8.D
【详解】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由题干中给出的“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国有企业改革。D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民主与法治不符合材料“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1984年 ,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材料描述了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由原来的企业效益下滑,变成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说明了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工业品出口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国有企业活力增强,因此更多的工业品得以出口外销,C项正确;A项主要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B项是90年代,排除B项;D项提出于199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可得出,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①是史实,②属于结论,排除AC项;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表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强劲活力,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我国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八五”计划(1991-1995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A项提出于1997年,排除A项;经济特区1980年就建立了,排除B项;D项是200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92年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项正确;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项;开发浦东深化对外开放是在1990年,排除B项;十七大首次提出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现代企业制度
【详解】(1)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成果。
(4)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6.(1)史实:小岗村实行大包干。
(2)判断: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也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领导。
理由: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首创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才能发展的更好。
【详解】(1)根据材料“正是由于小岗人解放思想、敢于“贴着身家性命干”,在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可知,“人民首创”指小岗村实行大包干。
(2)根据材料可知,我们既要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领导,因为人民首创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才能发展的更好。(言之有理即)
17.(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答案一:
判断:同意。
理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为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外还与国家政治、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农民自身努力有关。
【解析】(1)
政策:根据材料“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于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的农村经济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理由即可,小历同学认为,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才使得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如果同意的观点,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为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如果不同意的话,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外还与国家政治、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农民自身努力有关。言之有理即可。
18.(1)进行土地改革
(2)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答对一点即可)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任意一点即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答对1点即可)
【解析】(1)
由材料一“1950年、1951年、1952年”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
(2)
由材料二“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可以看出,一五时期,我国重工业投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由此可知,“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部门是重工业。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工落后的面貌。
(3)
根据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4)
根据材料四“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
19.(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地区到开展到推广全国;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4)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依据材料一信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知,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依据材料二信息:“大会终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
依据材料三信息:“1980年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依据材料三信息:“1978年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80年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局部地区到开展到推广全国。依据材料三信息:“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原因:农村改革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地方干部与农民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改革符合人民的意愿;农村改革的连续性;等。
(2)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给分) B: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改革推广到城市;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答三点即可)
(3)特点: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试点后向全国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改革效果显著。(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可知,农村改革见成效的原因是农村改革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实行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一“1980年,邓小平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在党中央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可知,农村改革见成效的原因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大力支持;还可以概括为地方干部与农民突破旧体制的勇气与胆识;改革符合人民的意愿;农村改革的连续性等等。
(2)
根据材料二图示,A处对应的时间是1978年,对应的史实是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故A处应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处对应的时间是1992年,对应的史实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处应填社会主义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改革推广到城市;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试点后向全国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改革效果显著。
21.(1)主要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答案示例]
观点1:改革开放为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超过一百万亿元。伴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贫困发生率也快速下降。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了自主脱贫能力。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物质基础。
观点2:解决贫困问题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
论述:制度的创新和体制的变革,在解放了生产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大规模的减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推广,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长期处于贫困中的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被束缚在土地的贫困农村人口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逐渐增加收入并在城市里定居,进一步释放了社会活力,并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结论: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扶贫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保障,为扶贫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样扶贫制度变迁也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扶贫领域的体现。
观点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
论述:中国的扶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扶贫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始终体现着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党中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扶贫战略作了定位,将扶贫攻坚分为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1978—1985)、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1986—2000)、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2001—2010)、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2011—2021)四个阶段,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保障性政策。经过长期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扶贫开发的思想路线,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思想指引,促进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
观点4:我国扶贫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论述:我国的扶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区域、民情等,扶贫政策体现不同的目标导向和特点,基本遵循了从体制改革促脱贫扶贫、开发式扶贫以县级为单位,再到以村以户以人口为目标的发展过程。将扶贫攻坚分为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1978-1985)、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1986-2000)、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2001-2010)、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2011-2021)四个阶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保障性政策,循序渐进的目标定位最终保证了全面脱贫的实现。
结论:循序渐进的扶贫过程更能合理有效地找准突破点,聚焦到真正贫困的人,更好地匹配扶贫的人力物力资源,举全党全国之力持续推进减贫事业,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85年“农村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
(2)根据表格中信息“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1978-1985)……从133.6元提高359.3元”、“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1986-2000)……从359.3元提高到646.0元”、“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2001-2010)……从646.0元提高到1275.1元”、“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2011-2021)……从1275.1元提高到12588元”等信息可概括观点为改革开放为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超过一百万亿元。伴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贫困发生率也快速下降。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了自主脱贫能力。所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信息还可从其他方面提炼观点:如解决贫困问题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我国扶贫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关于阐述,紧扣论点论证,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