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21课 古代诗五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THE HEADLINE
新课导入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江西临川人。
③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学过他的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猜一猜,他是谁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他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今江西抚州临川),又称临川先生。
1042年,进士及第,知县通判,政绩显著。
1958年,上万言书,陈烁政事,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朝堂拜相,主持变法,历时四年,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
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
1977年,封舒国公,1079年,改封荆国公
1086年,变法被全面废除,两起两落,郁郁而终。
1094年,追赠太傅。谥号文公,名垂千古。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文风: 擅长说理,诗风含蓄,深沉悠远,自成一家。其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散文:《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城陂院兴造记》。
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棋》、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书湖阴先生壁》、《棋》、《北山》、《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清平乐·留春不住》、《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千秋岁引·秋景》、《菩萨蛮·集句》、《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作品集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六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THE HEADLINE
02 文章写作背景
PART
本诗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初涉宦海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此时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后来王安石成为宰相,主持变法时曾宣言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即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其中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势在本诗中已表现淋漓。
THE HEADLINE
03 文体知识
PART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这种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七言绝句
THE HEADLINE
03 文体知识
PART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最后是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七言绝句特点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②读出节奏和韵律。
③读懂古诗大意。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登飞来峰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闻:听说。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景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眼:视线。 缘 :因为。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飞来峰塔顶塔的最高层。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政治的最高决策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议论
抒情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看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 诗人在本诗中都运用了什么典故?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诗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
典故:《玄中记》中“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所见: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目录
1
2
3
THE HEADLINE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PART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诗人在本诗中都运用了什么典故?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A
所见:山间浮动的云雾.
B
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C
诗理: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
的假象迷惑。(拨云见日)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3.任选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山上古塔之高,写明自己立足点很高。“闻说”这一虚词表明这是诗人想象中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这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4.“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浮云”指的是什么
“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的前两句,作者写景极言塔高,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 呢?请读一读三四句,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 ?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表现了他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7.结合背景资料,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背景:这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言外
之意
写景+抒怀=诗歌主题
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迷惑(拨云见日);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8.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
与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THE HEADLINE
05 写法探究
PART
孤洁傲岸
诗人形象
年少气盛
理想远大
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往无前
朝气蓬勃
对前途充满信心
无所畏惧
自信向上
THE HEADLINE
06 写作特色
PART
寓情于景,寓理于景。
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紧扣诗题,描写景物,引出丰富的联想。上句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飞来山上的塔之高。下句联想到“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的蓬勃朝气。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THE HEADLINE
07 课文主旨
PART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通过这首借景抒情的哲理诗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THE HEADLINE
08 板书设计
PART
登飞来峰
写景
抒情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语意双关
身在最高层——站高望远
铺垫
哲理
高瞻远瞩
胸怀抱负
不畏艰难
THE HEADLINE
09 拓展延伸
PART
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 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 内容都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 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THE HEADLINE
09 拓展延伸
PART
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写作背景) 相同点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虽考场失利,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THE HEADLINE
09 拓展延伸
PART
比较方面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3.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望岳》与《登飞来峰》的异同。
在内容上都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在写作手法上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在情感表达上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THE HEADLINE
10 课后习题
PART
1.对下面的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B
THE HEADLINE
10 课后习题
PART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THE HEADLINE
10 课后习题
PART
3.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C
THE HEADLINE
10 课后习题
PART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B【解析】B.理解不恰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初升。“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不能表述为肯定意。
THE HEADLINE
10 课后习题
PART
5.“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谢谢观赏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