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1: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古诗
回忆录
演讲稿
小说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10 古诗三首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第一课时
马 诗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yān

luò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默读古诗,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哪些方法学习古诗?
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借助注
借助插图
查找资料
反复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自主学习任务:
读:读一读这两句诗。 找: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品: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子,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中有画 地点 景物 样子 修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燕山


如雪
似钩
比喻
这广阔的沙漠,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自主学习任务:
读:读一读这两句诗。
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
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金子做的马笼头,显示出主人的金贵。
跑。快走:驰骋
贵重的马
矫健的马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诗人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 读——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 读——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 读——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这是为什么
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托物言志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军事家。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们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別表达什么呢
石灰吟
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shāo
suì
hún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石灰
石灰可以折射出人什么样的品质呢
你在品味古诗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哪些关键词来想象画面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全然不怕。
从石灰经受考验后的姿态可以折射出诗人面对挫折从容不迫、处之淡然的人生态度。
鲜明的对照
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不怕磨难
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不屈的心性。
清白
一语双关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
甘愿奉献
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绝不随波逐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用上刚才的方法,讨论两个问题
①竹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诗人借用竹子来表达什么志向
竹子生存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生长的态势
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
读读全诗,说说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这两首诗中的石灰和竹石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托物言志
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马诗》 马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共同特点是都借一种事物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竹石》 竹 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课后第三题:
拓展延伸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