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15 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技巧。
理解文章中心及小屋主人的象征意义。
古诗导入 了解作者
南宋诗人陆游在《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写道:“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故事有美好的意蕴,文中有丰富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文。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作者简介
生字难词 检查预习
撵走 扛枪 驿路
陡峭 露宿 竹篾
简陋 修葺 晶莹
菌子 麂子 喷香
恍惚 休憩 漆黑
niǎn
dǒu
lòu
jùn
huǎng
káng
lù sù
qì
jǐ
qì
yì
miè
yíng
pèn
qī
掌握字词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驿路:又叫驿道,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
有换马或休息、住宿的驿站。在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略读课文 整体感知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课堂指导
1.请以“我”和老余为叙述视角复述故事内容。
2.请以小茅屋为叙述视角复述故事内容。
3.思考:作者选择以“我”和老余为叙述视角
的作用是什么?
略读目标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易生悬念
3.以“我”和老余为叙述视角的作用:
吸引读者
结构紧凑而不拖沓
内容丰富而不庞杂
浓缩精致而又详细有致
再读课文 理清层次
2.以上人物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出现 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我”和
老余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同上,及前一天晚上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一、(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二、(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三、(13-27)主要写老猎人受助和感激,并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四、(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五、(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点题点人。
课文精读 近观茅屋
走进梨花林中的小茅屋
精读要求
细读课文,抓住小说中的一些细微之处进行品析。
用下面的格式说话
精读要求
这是一个 的小茅屋, 写出了 。
这是一个让人期待的小茅屋,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写出了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和细心体贴。
示例
(1)是情节波澜起伏的载体。
(2)是助人为乐精神的见证——说明雷锋精神是有着
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的。
小茅屋
课文美读 欣赏梨花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自然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
什么?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3.请以“梨花美,美在……”为句式,结合选段的内容和写法,写几句赏析梨花的文字,批注、交流、分享。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中歌唱。
这是用梦境表达自己对小茅屋主人深切地感激之情,同时也引出下文哈尼小姑娘的出场,以及第二个误会的产生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
例:梨花美,美在梦境,引出下文。
美在洁白美丽,纯洁善良;
美在营造意境,铺垫衬托;
美在多重意蕴,内涵丰富;
美在情深入梦,引出下文;
美在一线串珠,首尾照应;
美在虚实结合,诗情画意。
小结
梨花是花,是人,是自然美心灵美的化身,
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是边疆民族优良的民风。
小说欣赏 写作借鉴
角度一
立意手法欣赏
“我”和老余
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梨花
梨花妹妹
解放军
瑶族老人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吗?
解放军战士吗?
这篇小说通过山间小茅屋的故事,赞扬了西南边疆军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
主要内容
文中塑造了一组助人为乐的边疆军民的群像,特别是小梨花及其小伙伴,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知识补充
隽永意味
人物形象
小说卒章之处引用古诗,暗点题旨,让读者回味:人人都是主人,雷锋精神代代传。
小小故事 宏大主题
角度二
构思手法欣赏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你找出文中的三处悬念,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悬念一:第四自然段,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
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
主人呢?
悬念三:第二十九、三十自然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
到拒绝,产生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
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
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形成波澜
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增加美感
悬念层叠
引人入胜
角度三
特别技巧欣赏
本文叙事生动,细节感人。请结合课文内容
分析安排瑶族老人和哈尼族小姑娘的作用。
老人和小孩 瑶族老人和哈尼
故事角色的丰富
老人和小孩的作用
形成悬念和误会
进行侧面的映衬
故事之中有故事
试题演练 自我检测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阅读课文第28-37自然段,说说文中插叙了一件什么
事?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
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幅度之大,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①是指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
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你
解释一下选段中“梨花”的含义。
②是指梨树开的花;
③是边疆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
精神的象征。
结构上:题文相应,首尾呼应;
4.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
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何作用?
内容上:含蓄、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
处处发扬这一深意,升华主题。
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主题概括
本文从学习雷锋这一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抄写本课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第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