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2.(2020·江西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
A.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3.(2020高三下·长沙月考)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4.(2020·安徽模拟)在教育宗旨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强调“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是后天的过程,应“化性起伪”,墨子突出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韩非则积极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 B.儒家在私学中占主导地位
C.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 D.官学受到私学的巨大冲击
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 )
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 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
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 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
6.英国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发表了《格列佛游记》。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据此可知,《格列佛游记》( )
A.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B.揭露了工业革命对人性的摧残
C.体现了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D.控诉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7.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8.如表是我国在1993-2000年间,私营企业主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和中共党员的数据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2000年
大学以上学历 16.6 17.6 20.2 38.4
中共党员 13.1 17.1 _ 19.8
A.政府重视和培养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水平
B.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得到宽松的发展空间
C.社会主义初级险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9.1924年1月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农民部)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里还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这说明( )
A.中共影响了国民党的党务 B.国共合作理念深入人心
C.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实行 D.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增强
10.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11.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全球化”公众抗议特別是农民群体的抗议活动越来越令世人震惊与反思。2005年韩国首尔举行APEC首脑会议期间,韩国农民协会不仅在会场外进行了激烈抗议,他们还请来了印尼等外国的农民协会前来进行声援。这一现象说明( )
A.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击最严重
B.农民群体较保守不适应全球化潮流
C.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为必然趋势
D.逆全球化活动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12.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这一变化( )
A.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见证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D.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13.1889年5月完成的《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于1988年11月11日被拍卖,该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细心安排花朵位置,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与上述画作的流派一致的一项是( )
A. 《马拉之死》
B. 《拾穗者》
C. 《日出 印象》
D. 《蒙娜丽莎》
14.(2020·武昌模拟)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漫画》中有一幅名为《老毛病发作》的漫画:医生(右站者)为“资本主义”(左坐者)把脉。对话中提到:“我感到最后的打击迫近了。”这一漫画( )
A.形象揭示了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
B.明确批判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C.高度肯定了苏联建设的基本成果
D.鲜明倡导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5.(2020·武昌模拟)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另一个十分贫穷,第三个居于中间。处于两个极端的阶级作为两个极端的经济地位都力求攫得政权,以便实行代表自己利益的寡头(贵族)制或民主制,从而各走极端。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主张( )
A.阶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B.城邦制度的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
C.调和社会矛盾利于保障城邦利益
D.通过分工可实现个体价值差异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金本位制已成为各大商业国的唯一本位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
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1902年底,清政府正式请求美国政
府出面帮助稳定金本位国家与银本位国家之间的货币比价。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 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1903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精琪为赴华“会议货币专使”,他提出17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 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
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 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年11月19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制。
——摘编自崔志海《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精琪来华主导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精琪货币改革方案。
17.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
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
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18.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 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
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戌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
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
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
大地之子
--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
中国申奥的见证人
--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19.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 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 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 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保加利亚摄影师杨科。萨佛诺夫尝试从所有角度观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从2009年开始绘制,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偏见地图》的图册,将诸多国际观点收 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里节选了 三张图片。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企业的兴起。从材料“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可知,洋务派想依托民办企业,解决其发展中的困难,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企业的兴起。“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是关键信息。
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革财税制度,这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B正确;
A选项错在“成熟”二字;
C错误,材料反映的重点是财税制度的变革,不是监督制度;
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世家大族逐渐衰落,所以官职比郡望更重要。
A.材料明显反映的是郡望的影响下降,这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科举制所导致的。
C.材料没有涉及到家国意识的改变。
D.世家大族不是被藩镇割据搞垮的。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唐朝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来分析。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4.【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从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教育的宗旨各不相同,说明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故C项正确。
A项表述绝对,错误;
B项中的占主导地位无法体现;
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教育的宗旨各不相同分析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选项符合题意;
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D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6.【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可以看出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所写的《格列佛游记》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现实主义出现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的主旨,并正确把握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社会状况。
7.【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由于台湾、内地学者立场不一样,他们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知也就不同,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无论“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说明两地学者是对辛亥革命性质认识的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差异相对于立场不同,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体现了两地学者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出现的争议,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就更具权威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性质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 D项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全面准确的解读,表格中私营企业主学历和党员比例逐步提高。考查时空观,93--2000年状态,此时私营企业二者的提高表明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企业主,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投身于独立的经济创业之中。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劳动力资源上的配置作用,D符合题意;
A项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项是1978年后,B不符合题意;
C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不应只涉及私营经济,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1924年1月之后”可知,此时国民党一大刚结束不久,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占据了·……席位”“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部取得一定的地位,这说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得到了落实,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共在国民党内任职情况,没有体现出对国民党的党务产生影响,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合作的情况,但据此无法得知国共合作的理念是否深入人心,B不符合题意;
D项群众对国民革命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没有反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正确分析材料“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占据了·····…席位”“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的主旨,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和新三民主义相关知识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平等理念得以落实”,排除B;
材料信息与私法精神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到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中农民协会的抗议并不能说明农业受到的打击最严重,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农民群众保守不适应全球化,B不符合题意;
C项韩国农民反全球化运动邀请外国农民协会前来声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说明了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必然趋势,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是民间协会的反抗并没有体现出政府支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由实行余量收集制转变为粮食税。粮食税是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D不符合题意;
B项这一时期苏俄农村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根本变革,B不符合题意;
C项粮食税实行之初,农民持怀疑态度,但很快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
13.【答案】C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材料中的“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表明,《鸢尾花》属于印象派绘画,与《日出·印象》属于同一流派,故C符合题意;
A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A不符合题意;
B属于现实主义美术,B不符合题意;
D属于人文主义美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14.【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意在肯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并且为资本主义把脉问诊,故C项正确;
漫画寓意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问题,与十月革命,霸权主义和和平共处无关,故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其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这也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给出了启示。
1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存在阶级的极端差异,才会导致国家走向极端,故调和阶级矛盾可以避免国家走向极端从而有利于保障城邦的利益,故C项正确;
材料论述的是阶级的极端差异导致矛盾的激化,没有涉及社会发展、城邦制度和个体分工,故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主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亚里士多德肯定阶级差异,认为阶级差异导致社会走向阶段,因此应调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的利益。
16.【答案】(1)原因: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损害中国权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损害列强在华权益。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可以得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可以得出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可以得出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本小问的简评,依据材料“他提出17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 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年11月19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 制”,结合所学从对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对中国权益和国情以及对列强的权益的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损害中国权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损害列强在华权益。
【点评】 本题考查精琪货币改革。(1)主要考查精琪货币改革的原因,本小问,依据材料“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等信息分析概括;(2)主要考查对 精琪货币改革的评价,本小问,依据材料中精琪货币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7.【答案】(1)原因: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是日方人力、无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寄希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结合所学从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军事装备、作战思想、军队训练、政府战争信心以及国情分析概括。
(2)本小问的评价,应该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结合刘坤一的阶级立场、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是日方人力、无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寄希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刘坤一。
(1)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刘坤一抗战思想主张、《论持久战》的内容分析;
(2)本小问,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8.【答案】(1)特点:反抗外来侵略;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
原因: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清政府的腐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来看,表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依据材料“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来看,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依据材料“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来看,出现了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的变化;原因:依据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来看,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出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清政府腐败,还有西学东渐的影响,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依据材老“民权观念的传播”来看,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特点。
(2) 表现:依据材料“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少年立伟志”“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来看,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上;意义:依据材料“甩掉贫油国的帽子”“禾下乘凉梦成真”来看,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依据材料“青春热血挥洒戈壁”“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并结合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来看,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1) 特点:反抗外来侵略;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 原因: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清政府的腐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 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点评】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征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表现和所学从对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19.【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 (1)原因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通过材料“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可以概括得出人口流动影响;通过材料“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以概括得出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通过材料“六周内死了12000人”“造成至少约两千万人死亡”概括得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通过材料“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概括得出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通过材料“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概括得出推动了个人防御意识的提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速一战的结束的角度来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点评】 (1)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的作用。
20.【答案】示例:美国对欧洲的偏见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公元前60记至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是共产党员的世界。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转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也存在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将诸多国际观点收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并结合图片中美国对欧洲、亚洲、非洲的评价来看,美国对三大洲有一定的偏见,该偏见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原因,而且该偏见对文化之间的沟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从以上观点提出一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总结即可。例如: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的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都是共产党员的世界。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与传也有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故答案为:
示例:美国对欧洲的偏见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公元前60记至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是共产党员的世界。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转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也存在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历史发展的原因进程和影响,考查美国对于欧洲历史的看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企业的兴起。从材料“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可知,洋务派想依托民办企业,解决其发展中的困难,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企业的兴起。“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是关键信息。
2.(2020·江西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
A.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革财税制度,这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B正确;
A选项错在“成熟”二字;
C错误,材料反映的重点是财税制度的变革,不是监督制度;
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020高三下·长沙月考)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世家大族逐渐衰落,所以官职比郡望更重要。
A.材料明显反映的是郡望的影响下降,这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科举制所导致的。
C.材料没有涉及到家国意识的改变。
D.世家大族不是被藩镇割据搞垮的。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唐朝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来分析。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4.(2020·安徽模拟)在教育宗旨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强调“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是后天的过程,应“化性起伪”,墨子突出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韩非则积极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 B.儒家在私学中占主导地位
C.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 D.官学受到私学的巨大冲击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从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教育的宗旨各不相同,说明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故C项正确。
A项表述绝对,错误;
B项中的占主导地位无法体现;
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教育的宗旨各不相同分析即可。
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 )
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 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
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 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选项符合题意;
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D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6.英国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发表了《格列佛游记》。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据此可知,《格列佛游记》( )
A.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B.揭露了工业革命对人性的摧残
C.体现了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D.控诉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可以看出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所写的《格列佛游记》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现实主义出现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书中的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的主旨,并正确把握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社会状况。
7.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A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由于台湾、内地学者立场不一样,他们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知也就不同,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无论“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说明两地学者是对辛亥革命性质认识的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差异相对于立场不同,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体现了两地学者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出现的争议,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就更具权威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性质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能力。
8.如表是我国在1993-2000年间,私营企业主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和中共党员的数据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2000年
大学以上学历 16.6 17.6 20.2 38.4
中共党员 13.1 17.1 _ 19.8
A.政府重视和培养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水平
B.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得到宽松的发展空间
C.社会主义初级险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 D项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全面准确的解读,表格中私营企业主学历和党员比例逐步提高。考查时空观,93--2000年状态,此时私营企业二者的提高表明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企业主,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投身于独立的经济创业之中。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劳动力资源上的配置作用,D符合题意;
A项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项是1978年后,B不符合题意;
C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不应只涉及私营经济,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9.1924年1月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农民部)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里还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这说明( )
A.中共影响了国民党的党务 B.国共合作理念深入人心
C.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实行 D.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增强
【答案】C
【知识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1924年1月之后”可知,此时国民党一大刚结束不久,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占据了·……席位”“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部取得一定的地位,这说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得到了落实,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只反映了中共在国民党内任职情况,没有体现出对国民党的党务产生影响,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合作的情况,但据此无法得知国共合作的理念是否深入人心,B不符合题意;
D项群众对国民革命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没有反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正确分析材料“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占据了·····…席位”“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的主旨,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和新三民主义相关知识分析。
10.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答案】C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可知,罗马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排除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平等理念得以落实”,排除B;
材料信息与私法精神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到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进行分析即可。
11.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全球化”公众抗议特別是农民群体的抗议活动越来越令世人震惊与反思。2005年韩国首尔举行APEC首脑会议期间,韩国农民协会不仅在会场外进行了激烈抗议,他们还请来了印尼等外国的农民协会前来进行声援。这一现象说明( )
A.农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击最严重
B.农民群体较保守不适应全球化潮流
C.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为必然趋势
D.逆全球化活动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中农民协会的抗议并不能说明农业受到的打击最严重,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农民群众保守不适应全球化,B不符合题意;
C项韩国农民反全球化运动邀请外国农民协会前来声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说明了全球化虽遇挑战但已成必然趋势,C符合题意;
D项材料是民间协会的反抗并没有体现出政府支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这一变化( )
A.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见证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D.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由实行余量收集制转变为粮食税。粮食税是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D不符合题意;
B项这一时期苏俄农村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根本变革,B不符合题意;
C项粮食税实行之初,农民持怀疑态度,但很快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23300万普特;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粮食征收了36100万普特”。
13.1889年5月完成的《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于1988年11月11日被拍卖,该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细心安排花朵位置,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与上述画作的流派一致的一项是( )
A. 《马拉之死》
B. 《拾穗者》
C. 《日出 印象》
D. 《蒙娜丽莎》
【答案】C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材料中的“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表明,《鸢尾花》属于印象派绘画,与《日出·印象》属于同一流派,故C符合题意;
A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A不符合题意;
B属于现实主义美术,B不符合题意;
D属于人文主义美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14.(2020·武昌模拟)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漫画》中有一幅名为《老毛病发作》的漫画:医生(右站者)为“资本主义”(左坐者)把脉。对话中提到:“我感到最后的打击迫近了。”这一漫画( )
A.形象揭示了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
B.明确批判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C.高度肯定了苏联建设的基本成果
D.鲜明倡导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意在肯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并且为资本主义把脉问诊,故C项正确;
漫画寓意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问题,与十月革命,霸权主义和和平共处无关,故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其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这也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给出了启示。
15.(2020·武昌模拟)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另一个十分贫穷,第三个居于中间。处于两个极端的阶级作为两个极端的经济地位都力求攫得政权,以便实行代表自己利益的寡头(贵族)制或民主制,从而各走极端。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主张( )
A.阶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B.城邦制度的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
C.调和社会矛盾利于保障城邦利益
D.通过分工可实现个体价值差异化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存在阶级的极端差异,才会导致国家走向极端,故调和阶级矛盾可以避免国家走向极端从而有利于保障城邦的利益,故C项正确;
材料论述的是阶级的极端差异导致矛盾的激化,没有涉及社会发展、城邦制度和个体分工,故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主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亚里士多德肯定阶级差异,认为阶级差异导致社会走向阶段,因此应调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的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16.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金本位制已成为各大商业国的唯一本位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
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1902年底,清政府正式请求美国政
府出面帮助稳定金本位国家与银本位国家之间的货币比价。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 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1903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精琪为赴华“会议货币专使”,他提出17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 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
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 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年11月19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制。
——摘编自崔志海《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精琪来华主导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精琪货币改革方案。
【答案】(1)原因: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损害中国权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损害列强在华权益。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可以得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可以得出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可以得出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本小问的简评,依据材料“他提出17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 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年11月19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 制”,结合所学从对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对中国权益和国情以及对列强的权益的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美国贸易和投资;推进美元国际化,与英镑竞争。
(2)方案顺应了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损害中国权益;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损害列强在华权益。
【点评】 本题考查精琪货币改革。(1)主要考查精琪货币改革的原因,本小问,依据材料“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等信息分析概括;(2)主要考查对 精琪货币改革的评价,本小问,依据材料中精琪货币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7.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
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
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答案】(1)原因: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是日方人力、无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寄希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结合所学从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军事装备、作战思想、军队训练、政府战争信心以及国情分析概括。
(2)本小问的评价,应该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结合刘坤一的阶级立场、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日军军事装备、作战思想优于中国;军队训练素质高于中国;但是日方人力、无力、财力补给有限,缺乏持久战的基础和信心;中国当局政府缺乏坚定抵抗信心。
(2)历史地评价:他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善于研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寄希望于政府抗战;他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刘坤一。
(1)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刘坤一抗战思想主张、《论持久战》的内容分析;
(2)本小问,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8.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 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
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戌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
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
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
大地之子
--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
中国申奥的见证人
--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答案】(1)特点:反抗外来侵略;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
原因: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清政府的腐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来看,表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依据材料“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来看,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依据材料“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来看,出现了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的变化;原因:依据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来看,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出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清政府腐败,还有西学东渐的影响,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依据材老“民权观念的传播”来看,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特点。
(2) 表现:依据材料“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少年立伟志”“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来看,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上;意义:依据材料“甩掉贫油国的帽子”“禾下乘凉梦成真”来看,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依据材料“青春热血挥洒戈壁”“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并结合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来看,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1) 特点:反抗外来侵略;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 原因: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清政府的腐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 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点评】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征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表现和所学从对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19.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 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 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 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 (1)原因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通过材料“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可以概括得出人口流动影响;通过材料“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以概括得出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通过材料“六周内死了12000人”“造成至少约两千万人死亡”概括得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通过材料“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概括得出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通过材料“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概括得出推动了个人防御意识的提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速一战的结束的角度来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点评】 (1)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保加利亚摄影师杨科。萨佛诺夫尝试从所有角度观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从2009年开始绘制,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偏见地图》的图册,将诸多国际观点收 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里节选了 三张图片。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美国对欧洲的偏见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公元前60记至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是共产党员的世界。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转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也存在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现实生活中,偏见无处不在”“将诸多国际观点收录其中,他的这些讽刺意味十足的刻板印象描绘,真切的加深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并结合图片中美国对欧洲、亚洲、非洲的评价来看,美国对三大洲有一定的偏见,该偏见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原因,而且该偏见对文化之间的沟通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从以上观点提出一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总结即可。例如:美国对欧洲偏见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的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都是共产党员的世界。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种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改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与传也有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故答案为:
示例:美国对欧洲的偏见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公元前60记至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经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达到全盛时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新形势,为后来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让美国人形成了整个希腊地区都是德先生的认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南美洲,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余主要被西班牙殖民,其中主要国家是墨西哥,因此美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简单的理解成巴西和墨西哥的代名词。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美国人把整个东欧地区看成是共产党员的世界。
综上所述,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让美国人对欧洲形成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客观正确的认知而发生转变。可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介绍也存在失真不客观的一面。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历史发展的原因进程和影响,考查美国对于欧洲历史的看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