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阅读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台阶(节选)
李森祥
①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②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③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④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⑤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⑥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⑦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⑧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15字以内)。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3.结合选文,分析“父亲”这一形象。
4.从文章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中,有人读出了“悲哀”,有人读出了“怜惜”,有人读出了“无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请作简析。
5.像“父亲”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台阶”。你心中的“台阶”是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实现这一“台阶”?
6.阅读《台阶》选段,按要求做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大片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选段中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根据文意,父亲的准备除了漫长,还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
(3)“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台阶》,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7.文章第一段“我们家的台阶低”包含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8.“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9.“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没有“千里眼”
徐立新
①父亲是个茶农,以种茶、卖茶为生,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
②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当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
③我高考时,还是估分填报志愿,考生须在分数公布前就把志愿填好。我感觉考得很不错,能上一所好大学,拿着填报表回家,问父亲填哪里的大学好。父亲脱口而出:“江城吧,那里可大、可美了!我每次去卖茶叶,做梦都想留在那里。”
④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有一栋挨着一栋的大楼,有跑得飞快的公共汽车,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天的一排排路灯,还有饭店、商场、电影院……“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
⑤我从未去过江城,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读书的县城,县城很小,远没有江城大。父亲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我毫不犹豫地填了江城的大学。
⑥我被顺利录取,九月来到大学报名,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至极。
⑦但这份愉悦,并未长久。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来自省内的新同学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那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学最好的专业!他们的高中同学,分数比我低的,都被录取过去了。
⑧很快,我又从辅导员口中得知,我是当年学校录取到的最高分。“你怎么不填报北京的重点大学,而填了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省属大学?太可惜了!”辅导员惋惜道,“江城跟北京可有天壤之别!”
⑨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回来后,我彻底蔫了。
⑩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蒙头大睡,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
可父亲却以他大半辈的见识和眼界,认为不可能还有比江城更美、更大、更适合我的城市。他说,北京摸不着、看不见的,不是农村娃想待就能待得住的地方,那里开销很大。
我想复读重考,但他不同意,说弟弟妹妹也在上学,家里已没多余的钱供我了。我只好认命,怀着对父亲的怨恨,对现状的不满,对自身的自暴自弃,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
毕业后,我留在了江城。父亲依旧经常来卖茶,有时会在我家吃顿饭,偶尔也会住上一晚。我们自始至终都闭口不提当年填报志愿的事。
本以为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北京,直到有一年他生了病,江城和省城都无法治愈,我只好辗转带他去北京求治。那是父亲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城市,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见到直插云霄的高楼,也是第一次走进北京市民漂亮的家中——那是我高中的一位同学,高考时考入北京的,事业有成,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但父亲的病终究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半个月后,我只得带他返回江城。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
那时的父亲,因病痛的长久折磨,已骨瘦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
我曾幻想过父亲有一天会向我认错,但没想到竟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在北京。
我的心结打开了,父亲去世后,我积极充电学习,两年后考进了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离开了江城。
说来也怪,在省城,我反倒常常想念江城,每年都会回去,走走父亲卖茶时曾经走过的街头巷尾、睡过的午夜桥洞。多年后,我儿子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
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就已在心里原谅了父亲:江城是他见过的最好、最美的城市,他将自己的孩子极力引荐到这座城市里,不就是最好的父爱吗?更何况,他还要为其他儿女着想。
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但是,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这把尺子可能不能让我鹏程万里,但在父亲看来,那已经是九天揽月了,是他能给我爱的最美江山,我还有什么不能原谅他的呢?
(摘自《经典文摘》2021年第10期)
10.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高考志愿填报江城的大学,顺利录取 ①
② 怨恨不满
父亲病重,向“我”表达出他的愧疚 ③
④ 欣慰感恩
11.文章开头两段介绍父亲种茶卖茶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12.从词语含义的角度分析“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这句话中“始作俑者”一词表达的情感?
13.“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15.说说文章以“父亲没有‘千里眼’”为题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坐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6.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处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制止修屋→①_______→执拗修屋→②_______→回忆盖屋→③_______
17.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18.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
19.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20.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新屋造好了,父亲也老了。 2.运用外貌描写,写出父亲失去奋斗目标后,身体的衰老和生命的衰弱之状。 3.①谦卑。新台阶造好后,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却不自在,一级一级往下挪,最后坐到门槛上去了,说明父亲很谦卑,不习惯高高在上。②要强(倔强)。父亲挑水闪了腰,我去抢他的担子,他却粗暴地推开我,说明父亲很要强(倔强),不服老。 4.示例一:我读出了“心疼”。父亲年事已高,无法再操持农活,他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还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疼。
示例二:我读出了“无奈”。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深感无奈。
示例三:我读出了“悲哀”。父亲辛劳一辈子,建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但却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地位,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的悲哀。 5.结合自身实际谈。
示例:我心中的“台阶”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为踏上这个台阶而努力。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根据①段“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②段“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等,可概括为:新屋造好了;
根据⑤段“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⑥段“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和⑨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概括为:父亲也老了。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根据⑦段画线句“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中“发”“极短”“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等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结合“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可知,生动想象地写出了父亲台阶建好后身体的衰老和生命的衰弱的样子,蕴含着对父亲的担忧和同情。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④段“第二次他再坐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父亲觉得坐在高处与人打招呼不自在,于是就“一级级地往下挪”,可知父亲的谦卑;
根据⑤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一下,说明父亲已经老了,可是不让我帮忙,可知父亲很倔强(或要强),不肯服老。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④段“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父亲耗尽半生造好了新屋和台阶,但没有改变卑微的心里,不愿意坐在高处与人交流,写出了中国农民无法改变自己地位和命运的悲哀,因此,我读出了“悲哀”。
根据⑤段“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父亲操劳了一辈子,新屋造好了,父亲也老了,结合⑦段“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面对父亲的衰老和精神的萎靡,我没有任何办法,因此,我读出了“无奈”。
根据⑤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和⑥“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我在尽力帮助父亲,为父亲的身体感到担心,不让他在干挑水一类的重活,结合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对父亲充满无限同情,因此,我读出了“心疼”。
5.本题考查拓展。开放题。根据题意“台阶”象征着人生目标。只要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打算即可。
示例:我心中的“台阶”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将努力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争取实现这一目标。
6.(1)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艰辛
(2)表现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执着的心理。父亲想:“总有一天我家也会有这高高的台阶。我得再加把劲,早点把这高台阶造起来。”
(3)“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解析】(1)
第一空: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七段中的“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提炼可得。“大半辈子”强调了作者准备过程的漫长。
第二空:第二空: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六段中的“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知,父亲的准备过程非常的艰辛。
(2)
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第一问:联系第四段中的“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可知父亲专注在望着的是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所以“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表现了他对高台阶的向往与执着的心理。
第二问:联系前后文,根据第一段中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和第六段中的“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知父亲此时正为盖屋做着准备工作。他对于盖屋有着充足的信心,做着不懈的努力。据此拟写其心理即可。如:我家一定也会有这样的高台阶。我相信,只要我再加把力,就能早点把高台阶造起来。
(3)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个冬天下来”表现了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说明父亲进山砍柴穿坏的草鞋之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穿坏了这么多的草鞋,可见父亲进山次数之多,走路之远。从侧面表现了父亲为了造屋造高台阶而进行的准备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7.指我们家的社会地位低。表现出父亲因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为下文写父亲造新屋做铺垫。 8.“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 9.“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分析】7.第一问:考查句子含义。根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可知,台阶的高低象征着主人地位的高低,“我们家的台阶低”意思是:我们家的社会地位低。
第二问:考查段落作用。句子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这是父亲“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结合下文“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用感叹句式,表现出父亲因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8.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
第一问:根据“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可知,“漫长”指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
第二问:根据选文最后一段“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知,“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是准备建台阶的钱,这是从经济的角度做的准备;“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是建台阶需要的材料,这是从建材上做准备。
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抓住关键短语进行赏析。“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而穿破这些草鞋,是父亲用一个冬天劳作损耗的,“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父亲砍柴换钱,“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句子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10.①愉悦之至;②得知能上北京的重点大学,并到北京看过那些大学;③悲伤理解;④儿子考上北京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家 11.文章开头交代父亲靠种茶卖茶为生,并得以养活家人,还到江城卖茶并夜宿桥洞,突出了父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父亲到江城卖茶,得以见到江城的美和大,为下文“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填报江城的大学作铺垫,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2.“始作俑者”原意第一个做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里指是父亲要“我”报考江城的大学而让“我”错过了北京的重点大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怨恨、不解。 1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眼界和见识比作一把尺子,形象地说明了父亲作为一个农民的眼界和见识有限,从而表达了“我”对当年他让我填报江城的大学而错过北京的重点大学的理解。 14.一生平凡但能吃苦耐劳,见识短浅但纯朴善良。 15.以“父亲没有‘千里眼’”,简洁、奇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感情上说,“没有”一词暗含着在感情上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之心;从内容上说,“没有千里眼”是说父亲的眼界和见识有限,符合他农村的身份,也让文章的叙事真实可信。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中“我被顺利录取,九月来到大学报名,江城一如父亲口中的模样,美丽繁华,让我大开眼界,愉悦至极”,可填:愉悦之至;
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中“当我说出高考成绩时,来自省内的新同学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说,我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北京那几所知名的重点大学”,第⑨段中“我不信,国庆节特意去了一趟北京,去看了那几所重点大学”,故事情节可概括为:得知能上北京的重点大学,并到北京看过那些大学;
第三空,根据第 段中“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说出心中的那份愧疚。我安慰他说,不怪你!随即转身去了厕所,生怕他看到我止不住的眼泪”,第 段中“我的心结打开了”,可概括为“悲伤理解”填空;
第四空,根据第 段“多年后,我儿子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了家,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可概括为:儿子考上北京名校,毕业后在北京安家。
11.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中“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当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交代父亲的职业和卖茶经历。父亲靠种茶卖茶为生,以此养活全家五口人,凌晨出发,有时还要夜宿桥洞,写出了父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特点;
结合第④段中“说到江城,父亲的眼里闪烁着光,他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江城的‘大而美’……‘如果你考到江城去,爸睡着了都会笑醒的’”,可知第二段写父亲因为到江城卖茶,见识到了江城的繁华,为下文希望“我”到江城上大学作了情节上的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第⑩段,“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蒙头大睡,我感觉上天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助它开成的‘始作俑者’,居然是父亲。”这是“我”高考取得高分,本来可以到北京上重点大学,结果在父亲的误导下只进了江城的普通大学时的心理感受。“始作俑者”比喻首开恶劣风气或行径的人,这里是指父亲对“我”的错误指导。“始作俑者”表达“我”对父亲的极度不满和怨恨的心情。
1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第 段中,“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是对父亲的评价。把父亲的眼界和见识比作“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说明了父亲眼界和见识的有限。父亲作为农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江城。在他眼里,满城是繁华与美丽的标志,因此他在“我”报考大学时,极力鼓动“我”到江城去上大学。结合“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可知父亲是以自己的最高标准给“我”以引导的。因此,“我”此时对父亲没有“千里眼”,因自己的局限而让“我”错过北京的重点大学而充分理解,并由衷感激父亲。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①段“父亲是个茶农,以种茶、卖茶为生,所得的收入勉强能养活家人,外加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第②段“父亲四处卖茶,最常去的地方叫江城。江城离我家较远,凌晨两三点,父亲就得挑上茶叶担子,摸黑出发。先步行,再坐船,最后坐车。进城后沿街叫卖,如果当天卖不完,就得在江城的桥洞里留宿一夜”,可知父亲一生平凡,能吃苦耐劳;
结合第 段“可父亲却以他大半辈的见识和眼界,认为不可能还有比江城更美、更大、更适合我的城市。他说,北京摸不着、看不见的,不是农村娃想待就能待得住的地方,那里开销很大”,第 段“在北京火车站,一路沉默的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爸对不住你,你本可以属于这里,是我们这个穷家,是爸的狭窄眼界和短见,断送了你的大好前程’”,可知父亲见识短浅,但纯朴善良,疼爱子女。
1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父亲没有‘千里眼’”,这一题目新鲜奇特。“千里眼”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父亲与“千里眼”有什么关系?能引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上说,结合 段中“父亲没有‘千里眼’,他的眼界和见识是一把长度有限的尺子”,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说明父亲因自身的眼界和见识而“影响”了“我”的前途,这是与他的身份和见识有关的,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感情上,结合结尾段中“这尺子上的每一格刻度,都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自丈量过的。这把尺子可能不能让我鹏程万里,但在父亲看来,那已经是九天揽月了,是他能给我爱的最美江山”,可知题目中“没有”一词,包含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之意,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6. 帮父建屋 帮助修屋 感悟修屋 17.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的父亲极度担心的心理。 18.①执拗、性子急;②勤劳,眼光长远;③关爱孩子(为子女着想)。 19.不能去掉。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这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和点睛之笔。 20.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
【详解】1.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本文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依次写了制止修屋、帮父建屋、执拗修屋、帮助修屋、回忆盖屋、感悟修屋等情节。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一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父亲修屋时的极度担心。
3.解答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文中“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可以看出父亲执拗、性子急;“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眼光长远;“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孩子,为子女着想。
4.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段,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此外这段感悟画龙点睛,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所以不能删去这一段。
5.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理解,标题“山一样的屋顶”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写出父爱的伟大与厚重,“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