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4: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背景介绍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李星华(1911—1979),女,河北乐亭人。现代作家。16岁时即和父亲李大钊一同被捕入狱。出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起,开始作党的地下工作,曾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游行,经常为营救被捕同志而奔走。1933年,按中共地下组织之指示开展活动,将李大钊烈士的安葬仪式变成群众性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
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民间文学创作。著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等书。
人物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生字学习















zhì

jùn


chǒu
xuē

xíng
hēng
bǎng
kěn
páo

zhí
辨析字音与字形

dài:等待
dāi:待一会儿

jiā:夹子
jiá:夹袄
峻:险峻
俊:俊俏
骏:骏马
魔:魔鬼
磨:磨灭
摩:摩托车
瞅:瞅准
揪:揪心
认识词语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理解词语
局势:原指棋局的形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情况、情势。
严峻:意思是严厉、严肃,严重。
宪兵:文中的“宪兵”泛指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党宪兵,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宪兵。
满脸横肉:形容人面凶恶。
绞刑:一般是指执行死刑。
初读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是谁的回忆?
回忆的是谁?
回忆什么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
初读感知
是谁的回忆?
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
初读感知
回忆的是谁?
李大钊
初读感知
回忆什么事?
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工友阎振三被抓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反动派到家中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父亲在法庭上被庭审时依然沉着、冷静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品读赏析
文中描述的事情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品读赏析
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默读课文,并做批注。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局势如何?
越来越严峻
人们是何态度?
李大钊的亲友
李大钊
劝其尽快离开
坚决留下
对待工作高度负责
语言
描写
品读赏析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尖锐的枪声
纷乱的喊叫
沉重的皮鞋声
粗暴的吼声
像魔鬼似的
李大钊是如何应对的?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不慌不忙
临危不惧 镇定自若
品读赏析
我看到他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什么?
受过刑罚
李大钊作何反应?
平静而慈祥
害怕家人担心而“慈祥”
不畏敌人而“平静”
镇定自若 关爱家人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品读赏析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庭审中,法官是怎样的态度?
庭审中,李大钊是如何应对的?
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
怒气冲冲
坚贞不屈 热衷革命




神态
描写
品读赏析
小结:
通过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深入感受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品读赏析
思考:同一情节,不同的人物表现,是什么写作手法?
情节 李大钊以前的态度 李大钊现在的态度
面对子女提问 慈祥的,有耐心 严厉、含糊、敷衍
情节 李大钊的亲友 李大钊本人
局势越来越严峻 劝说离开 坚决留下
情节 敌人 李大钊本人
家中搜捕时 粗暴、凶狠 临危不惧
情节 法官们 李大钊本人
庭审时 怒气冲冲 安定且沉着
品读赏析
小结:
通过描写不同人物表现背后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感受李大钊同志镇定自若、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品读赏析
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表现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
表现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被害时的悲痛,要铭记在心,体现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历史拓展
李大钊如何被害?
历史拓展
历史拓展
历史拓展
历史拓展
历史拓展
历史拓展
谢 谢 观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