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 文学、文化常识(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 文学、文化常识(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4: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专题四 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1.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观沧海》《木兰诗》;二是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绝句、律诗。律诗常见的有五言和七言,分别简称五律、七律。每首八句,分为四联。一、二句曰首联,三、四句曰颔联,五、六句曰颈联,七、八句曰尾联。
2.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它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调(59~90字,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小令(58字以内)。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内容上吸收了在民间传唱已久的故事,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元散曲以小令、套数为主。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其中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4.歌行体: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幽州台歌》《雁门太守行》等。
5.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6.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优美,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7.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8.记:古代的一种散文。这类文章内容大多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也有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9.序:序是一种文体,一般用以陈述文章的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书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则是赠序。
10.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古代重要作家
汉至魏晋
1.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教材选其作品《梁甫行》(八上)。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赠从弟(其二)》(八上)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
3.建安七子: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清代
4.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狼》(七上)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是记载,“异”是奇怪的事情。《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有三:一是改编民间的传说故事,二是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三是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撰写。
古代重要作品
1.《列子》:列子及其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伯牙善鼓琴》选自该书。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长于记人,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璧”。教材中《周亚夫军细柳》(八上)、《陈涉世家》(九下)选自该书。
3.《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教材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选自该书。
4.《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教材中《孙权劝学》(七下)选自该书。
5.《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教材中《三顾茅庐》(九上)选自该书。
6.《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教材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九上)选自该书。
现当代中国重要作家作品
1.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作品有《春》《背影》《荷塘月色》。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春》(七上)、《背影》(八上)被选入教材。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天上的街市》(七上)、《屈原(节选)》(九下)被选入教材。
3.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译作《堂吉词德》等,《老王》(七下)被选入教材。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其作《白杨礼赞》(八上)被选入教材。
5.汪曾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其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昆明的雨》(八上),被选入教材。
6.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其作《苏州园林》(八上)被选入教材。
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其作《伟大的悲剧》(七下)、《列夫·托尔斯泰》(八上)被选入教材。
2.普希金:俄国诗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其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下)被选入教材。
3.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令人深思。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其作《变色龙》(九下)被选入教材。
4.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被选入教材。
5.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其作《我的叔叔于勒》(九上)被选入教材。
6.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其作《金色花》(七上)被选入教材。
文化常识
(一)古人名、字、号、称谓
称呼人时,一般情况为“姓氏+名”。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有字、号等,有“称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兼怀子由”中“子由”就是苏辙的字。
号有以下几种:①别号: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表明使用者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如周敦颐号“濂溪先生”。②尊号:死后由门人、后人称呼,如陶渊明被称“靖节先生”。③谥号: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称谓,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称籍贯:出生地。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②称官名:如称杜甫为“杜工部”。③称官地: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二)官职升降
左迁:迁,在古代可指官职变动。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岳阳楼记》中的“迁客”。
谪:贬官。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
陟:提拔、晋升。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的“陟”。
举:选拔、任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
(三)常见的谦辞与敬辞
古代常见谦敬辞
1.谦辞类:只能用于自己。
谦 辞 用 法 举 例
家 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愚 用于自称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愚兄、愚见
拙 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拙作、拙著、拙见
谦 辞 用 法 举 例
敝 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敝姓、敝校
鄙 用于自称或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鄙人、鄙见
舍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住所,或称比自己辈分低的亲属,或称同辈但比自己年龄小的亲属  舍亲、舍下、舍弟(妹)
薄   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薄技、薄酒、薄礼、薄面
小   用于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斧正、犬子、涂鸦 2.敬辞类:只能用于他人。
敬 辞 用 法 举 例
令 用于对对方亲属的称呼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惠顾、惠存、惠赠
垂 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待自己的行为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 赐教
敬 辞 用 法 举 例
高   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   用于对自己的平辈或后辈的美称   贤弟、贤侄
奉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贵  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贵干、贵庚、贵姓
敬 辞 用 法 举 例
敬  指尊敬、有礼貌地对待对方   敬告、敬贺、敬候
恭   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恭贺、恭候、恭请、恭迎
拜   用于人事往来   拜读、拜访、拜服、拜托、拜贺
屈   表示使对方受委屈,是谦虚的说法  屈驾、屈就、屈居、屈尊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大作、大驾、鼎力、墨宝 (四)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泛指幼年。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泛指青少年。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的“加冠”。
而立:三十岁。如《论语》中的“三十而立”。
不惑:四十岁。如《论语》中的“四十而不惑”。
知命:五十岁。如《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耳顺:六十岁。如《论语》中的“六十而耳顺”。
古稀: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指高寿,老年。
期颐(qī yí):一百岁。
(五)教育机构
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者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六)古代计量单位
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如《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如《鱼我所欲也》里的“万钟于我何加焉”。
(七)古代计时单位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
时辰: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是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八)古代祭祀
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猪等牲畜,也被后世称为“六畜”。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
(九)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古代的皇帝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纪年。如《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
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的“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十一)传统节日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主要习俗: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习俗:赏花灯、吃汤圆。
寒食节,时间:清明前一、二日。主要习俗:禁烟、冷食、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习俗:扫墓、踏青、郊游。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主要习俗: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谈话、穿针乞巧。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主要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主要习俗:喝腊八粥。
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主要习俗:守岁、吃年夜饭。
春社,时间: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主要习俗: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十二)科举、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创自隋朝,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前后经历1 300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第一名称案首。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考中第七名成为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大殿上对贡士亲自策问。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甲: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