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预测试题(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预测试题(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14: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预测试题(一)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镇、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诵“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3分)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4分)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躅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在哀牢山中某步兵团三营营部,在赵蒙生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相识了。
赵蒙生是这三营的指导员。他出生于革命家庭,三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荣立过一等功。三年多来,他毫不艳羡大城市的花红柳绿,默默地战斗在这云南边陲。
面对前来采访的我,他沉默许久,才站起来说:“先请您看一下这两幅照片——”他的办公桌上方的墙上,并排挂着两帧带像框的照片。他指着左边的像片说:“这是我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名叫梁三喜。他原是我们三营九连连长,在还击战中壮烈殉国。当时,我是九连的指导员。”
他又指着右面那张十二寸的大照片说:“这是梁三喜烈士一家在他墓前的留影。”我从旅行包里取出小型录音机,赵蒙生却向我摆了摆手:“别急。在我讲述之前,我得向您提出三点要求。
“其一,当您把我讲述的故事写给读者看的时候,我希望您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再近些。文学是要有审美价值的,而朴实本身不就是美吗?
“其二,某些描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把本来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磨平,失去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别林斯表说过,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这话有道理。但有的作者为追求戏剧性,竟凭空编造故事,读来则更令人感到荒诞不经。这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您能不加粉饰地把它记录下来吗?
“其三,您必须如实描绘生活中的‘这一个’,如果您稍将‘这一个’加以美化的话,这个故事不是大减成色,便是不能成立了。”
我急于听到下文,连忙点头同意。
以下,便是赵蒙生的讲述:
一九七八年九月六日,我下到九连任指导员。十二月,命令下达,我们这只部队要上前线作战。当时我们团受领的任务是打穿插。三营任团尖刀营,九连受命为营尖刀连。这就使我们九连一下在全团乃至全师———居于钢刀之刃、匕首之尖的位置上!
全连上下部为当上了尖刀连而自豪。但大家更明白:摆在我们九连面前的,将是一场很难想象的恶仗!按照步兵打仗前的惯例:全连一律推成了锃亮的光头,一是为肉搏时不至被敌揪住头发,二是为头部负伤时便于救治。
炊事班竭尽全力为全连改善生活,并宣布在国内吃的最后一顿饭将是海米、猪肉、韭菜馅的三鲜水饺。我发现,即使每月拿六元津贴的战士,会抽烟的也大都央起了带过滤嘴的高级香烟。连从来都抽劣等旱烟末的梁三喜,竟也破例买了两盒"红塔山"。靳开来不知从哪里买来两瓶精装的“五粮液”,硬拉我和其他连、排干部一起醺一口……
人之常情呵,这一切都在告诉我,大家都想到将去决一死战,都想到这次将会流血牺牲。而在告别人生之前,要最后体味一下生活赐与人的芳香!
这里已决定一排为尖刀排。党支部再次开会,商定连干部谁带尖刀排。
支委们刚刚坐下,靳开来便站起来说:“这个会根本不需要再开吆!查查我军历史上的战例,副连长带尖刀排,已是不成条文的章程!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
我沉痛表示:“执行军长让我第一个炸碉堡的指示吧!这尖刀排,我来带!”靳开来道:“指导员,从现在起,我们将患难相依,生死与共!指导员是连队的中枢神经,要死,第一个也轮不到你!”
他的话充满真诚的感情,我眼里一阵发热。
梁三喜刚提出要带尖刀排,就被靳开来大声喝住:“连长,少啰唆,要带尖刀排,比起我靳开来,你绝对没有资格!当然,讲指挥能力,我靳开来从心里服你;论军事素质,你也比我靳开来高一筹!我说的资格是:我靳开来兄弟四个,死我一个,我老父老母还有任儿子去养老送终,祖坟上断不了烟火。可你梁三喜,你家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惨啊!就凭这,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
我心里沉甸甸的。下连这么久了,我竟对连长的身世一无所知!
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谁‘光荣’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吆!唯独你,如果有个万一........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咳!小韩该是早已经生了,可你还不知她生的是男是女啊!"
梁三喜摆了摆手,声音有些颤抖:“副连长,别说那些了!”
“行了。别开马拉松会了。顺理成章,带尖刀排的事,听我的。”靳开来拍板定了音。夜幕降临,我们全连伏在红河岸边待命。
战斗打响前,最大权威者莫过于表的指针。人们越是对它迟缓的步伐感到焦急,它越是不肯改变它那不慌不忙的节奏。当它的时、分、秒针一起叠在十二点上时,正是十七日凌晨。
骤然,一声炮响,牵来万声惊雷,千百门大炮昂首齐吼!瑰丽的夜幕下,数不清的橡皮舟和冲锋舟载着千军万马,穿梭往返,飞越红河……
(选自《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注:《高山下的花环》原文共十七个章节,本文节选自第一、第六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两帧照片,为下文写主人公梁三喜的家庭状况做了铺垫,并交代他最终牺牲的结局,为小说抹上悲怆的色彩。
B.小说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靳开来的语言略显粗鲁,凸显他率真直爽的形象特点,展现出他对战友热情真诚的关怀。
C.小说中对时间的表述十分精确,如“十七日凌晨”,对应着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彰显军旅文学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D.小说通过靳开来、赵蒙生和梁三喜争带尖刀排这一情节,歌颂战士们为国征战不怕牺牲的英勇崇高,突出战友间革命友谊的主题。
7.关于小说结尾作战部分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斗打响之前的时间流逝缓慢,仿佛停滞,这侧面烘托了战士们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B.时分秒针叠在十二点上这一描述细腻生动,富于画面感,使战斗打响的一刻更震撼人心。
C. 小说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描绘开战的场景,“瑰丽”一词暗示战争的血腥惨烈。
D.开战前静如死水,开战后疾如风雷,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的戏剧张力。
8.小说灵活变换叙述者来讲述梁三喜的故事,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9.文中赵蒙生提出的三点要求,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阐明他的创作观,这些创作观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成,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向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今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戏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绝国,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虎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橐: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
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密: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树: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10.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
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B. 添,意为"辱没",该字在本文中的用法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忝"字不同。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从“先王耀德不观兵"的基本观点出发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的实例,主张用礼法去教化百姓,最终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
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这不是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为国除害。
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不听劝告,最终只落得荒服诸侯不再来朝见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4分)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4分)
14.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惜红衣①
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枕簟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渺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
【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
16.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扬州慢·淮左名都
[ 宋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只鼻烟壶,一柄竹签笔,一颗清净心。凝神之际,手随心动,细毫挥舞在壶内壁,反向运笔,正面显图,所绘画面,线条仅发丝粗细,气韵生动、格调典雅。可谓方寸之间,① 。这便是神奇的内画艺术。
画笔的柄是极细的竹签,笔芯则是几缕狼毫或羊毫。几只琉璃、水晶等不同材质的鼻烟壶放在桌上,这是通过专门工艺制成的内画瓶胎。只见大师在灯光下托壶执笔,将勾笔伸进只有黄豆大小的鼻烟壶瓶口,在磨砂内壁上细细勾物,心随境迁,神与物游。一般说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画,构图须意在笔先,方能焕发出节奏韵律,生发出粗细、长短、浓淡等穿插变化。很显然,大师对此颇有觉悟。
正在完成的是一幅山水画,一丘一壑,生机盎然,灵气尽现。细细观其构图章法严谨,② ;色彩运用也是匠心独运,画面变化富有层次感;可谓美观与神韵兼具。“内画考验人的眼力和心力。欲得妙笔,需先得妙心,需要③ 。”大师淡淡地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宝玉所居名曰“①”,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代表着美丽、欢乐、喜庆。过年了,千门万户貼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红”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古诗中有“②”。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红楼梦曲》引子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和雪芹。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镶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③,他赋予情更自由的空间,以及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雪芹写书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落红”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 (3.12)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1.D(“构建了三教合一”一句错,构成了茶艺美学的系)
2.B(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
3.C(C项正确,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绔子弟放浪形
骸。 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3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 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A项,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
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心清静。B项,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土青山潭饮茶》。该诗表
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器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D项,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
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幽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
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每点 2分, 如答出两点给满分)
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
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 表现我等的审美活动。
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 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茶一味"悟茶之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2点满分。另有言之有理的观点可酌情给分)
6.D【解析】小说主题并非“战友间革命友谊’’。
7.C【解析】“‘瑰丽’一词暗示了战争的血腥惨烈”属过度解读。
8.①采访者“我”是故事的引入者,“我”的好奇为小说设置了悬念,采访者的身份也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感;②赵蒙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串联起小说的情节,又是故事的亲历者,使小说更真实可信;③靳开来是梁三喜身世的知情者,他的叙述充满感情,使小说更富戏剧性和感染力。④多次变换叙述者,使叙述灵活生动,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使梁三喜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便于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人物。(分析部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每小点2分,前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9.①朴实的语言是美的,有审美价值。如表现人物情感时,只用“擦了擦眼睛州” “声音颤抖”等简洁质朴的描述,却使小说更富感染力;
②让矛盾冲突来强化小说的戏剧性,如梁三喜面临着为国还是为家的矛盾,使小说更富张力,又如小说三位人物在“带领尖排连”问题上的争夺,这一矛盾冲突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要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再现人物,要有真情实感。如临战前剃光头、改善生活等情节,贴近部队生活,使小说更真实可信,靳开来直率粗俗的缺点使人物更真实生动。(每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部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这句话的意思: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11.D 【解析】让,在文中有“责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让”的意义相同。《鸿门宴》中这句话的意思: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其中,A项,原文“不忝前人”中的“忝”有“辱没”之意,此处作动词,成语“忝列门墙’’的“忝”用作谦词,是“有愧”的意思,该成语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12.C【解析】“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错,原文是“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可见,是人民不能忍受,拥戴武王,因此武王才发兵与商朝在牧野作战,不是人民揭竿而起,与武王一起发动战争。
13.(1)到了武王时,昭显先人光明的德行而且加上仁慈和善(把仁慈和善增加上去),侍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谁不欢欣喜悦。(句意1分)
(昭,昭显/发扬,1分;事,侍奉,敬奉,1分;莫,没有谁,1分;句意1分,主要落实“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其中“光明”译为“光明的德行”。)
(2)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做到的,那就进一步修养德行而不劳役百姓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
(至,做到,履行,1分;增修,加强修养,1分;勤民,劳役百姓,1分;句意1分,主要落实“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其中“是以”译为“因此”)
14.(1)希望国君收起干戈,不要用武力对外征讨。(1分)
(2)施行仁政,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才能让国之基业发展壮大。(2分)
【参考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先王耀明文德而不炫耀兵威。兵威平时敛藏而只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一动用才会显示出威力,而炫耀就会被轻视,被轻视便失去了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增加百姓的财富,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的方向,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不重视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为失去官职,只好自己躲藏到戎、狄的地方,他不敢荒废先人的基业,时时论叙先人的德行,继承先人的事业,修撰他们的教训典籍,时刻恭敬勤勉,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累世奉修德行,不辱没先人。到了武王时,昭显先人的光明德行而且加上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谁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欣然拥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这说明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这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就应修治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自己的号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修治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装备、谴责的法令、晓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做到的,那就进一步修养德行而不劳役百姓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侯也没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新君一直按照荒服的职责来朝见。天子说:‘我将以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并以此向他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王业危败吗?我听说犬戎新君树,敦厚纯朴,遵守先人的德行,遵守荒服之礼不变,他们是有抵御我们的理由的。”
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诗中高柳晚蝉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作者凄然以悲的心事,并非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
16.从内容层次、铺垫、烘托、对比等角度回答。任选角度,从三个方面作答给6分,一个方面2分,共6分:若选一个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给6分,一个层面2分,共6分:若只答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角度给2分。
示例一:层层铺垫。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先描写种种生活细节,表现诗人的孤寂(2分);后通过描 写时序变迁、荷花凋零, 暗示离别已久(2分);下片才直接表达怀人相思期盼之苦(2分)。层层铺垫,曲折精微。(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6分,每句1分,错字、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18.别有天地 无懈可击 心无旁骛(3分)
19.一般说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画,构图须意在笔先,方能生发出粗细、长短、浓淡等穿插变化,才能营造出节奏韵律。(4分,改对一处给2分)
20.①运用排比,读之富有节奏感。表达对鼻烟壶匠人的赞美之情。(2分)
②运用短句,结构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体现鼻烟壶匠人画师的高超技艺。(2分)
21.①怡红院;②落红不是无情物;③雪芹却把情从箱框里放出来。(每句2分)
22.C.(AD比喻;B用典;C借代)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解读: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阅读材料、写作导引、写作要求构成。
阅读材料摘取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这一回里薛宝钗的戏份最重,她不但和黛玉有一场“兰言解疑癖”的关键性对话,而且在大家讨论惜春如何画大观园图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薛宝钗的意见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起底稿,二是染脸撕发,三是画材准备。本题取材于宝钗建议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起底稿。关于起底稿的建议,薛宝钗原文如下:
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斜了,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章笑话儿了。第三件: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摺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
就原文而言,起底稿关乎整体布局,涉及“三件事”。命题取材于与“第二件”“第三件”相对的“第一件”:
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材料把薛宝钗关于“如今画这园子”的言谈聚焦于“第一件”中的“起稿构思”部分,一是把写作的范围进行合理收拢,让考生的思维得以聚焦,二是此处关于“起稿子”的言谈,不仅关乎作画,更能激发考生发散思维,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延伸思考,收获人生启示。
而就原文的层次逻辑而言,这“起稿构思”(“起了稿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
第一阶段中关键在于对“丘壑”的理解。“丘壑”是在中国山水画论中普遍存在一个的重要概念。所谓“丘壑”,大致可理解为画家在学习前人名迹时形成的内在的山水图式。当然,写作时不必苛求考生需要掌握这些的专业的绘画术语与释义,考生可借助“胸有丘壑”这一成语来辅助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命题者为考生准确理解此处“丘壑”的意义搭建了台阶——“以供参考借鉴”的目的解说。结合“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表述,“有几幅丘壑”说明绘画者在面对具体的绘画对象时,必须要在博览名画的基础上,对于绘画风格有所选择,心中有一些可“供参考借鉴”佳作范本。因此通过“以供参考借鉴”这一对“几幅丘壑”目的意义的表述,考生可把“丘壑”大致理解为诸如榜样、标杆等可供参考借鉴的对象。“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选择的过程,模仿借鉴的过程,确定努力方向的过程。由绘画而至学习与生活,乃至时代的发展,也是如此。选择怎样的榜样,成为怎样的人,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以“谁”作参考借鉴,其实都是需要我们“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
第二阶段为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与第一阶段构成递进关系。参考借鉴的即使是名作,但绘画的对象不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换言之,作画要考虑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而不能把肚子里头的那几幅“丘壑”一股脑全画上去。“丘壑”再好,也要考虑纸张的材质尺寸、空间布局。只有适应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创作才是真实、符合实际的创作。因此,要根据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是由参考借鉴“丘壑”学习而至在具体的纸张上创作的过程,适宜的才是最好的,添、减、藏、露,都要根据作画纸张的特点有所选择,有所调整。作画如此,学习生活如此,时代发展也如此。再好的“丘壑”不考虑“作画纸张”的特点,最终只会“水土不服”。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祖国的大地”其实就是科技工作者“作画”的“纸张”,国家发展之需,人民群众之求,都是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添、减、藏、露”的应有之思。
也正如中国近10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断学习借鉴,不断地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上,抑或是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再到今天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乃至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纵观党及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充分结合了“中国”这具体的“作画纸张”特点,才得以出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其实也由作画而至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更大层面的思考与启示。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语明确提出考生需由材料中涉及的绘画建议而进行延伸思考,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思考其意义指向,从而获得人生其实。“更广泛的领域”指向“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考生在具体写作中需由此及彼,由《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而延伸至对更广泛的领域思考。
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就是要善于学习借鉴,要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总结,让心中形成“几幅丘壑”,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选择的过程,模仿借鉴的过程,确定努力方向的过程。第二阶段重在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作画纸张”布局特点(如人生作为的舞台、成就事业的环境、社会发展的土壤、国家发展的阶段,或类似的表述,诸如人生、社会、国家发展的现实现状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加以调整改造,适应“作画纸张”的现实情况、阶段特点,而作出适宜的“添、减、藏、露”。考生在写作中既要关涉材料,又要有所延伸。
审题重心: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以材料中《红楼梦》薛宝钗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谈论自己对于起稿构思的“两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
其次,分析引导语,明确本次写作的任务和要求。
(1)“《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也就是说写作时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薛宝钗谈绘画”这则材料,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这里的“更广泛的领域”可以是个人的学习生活规划、国家发展蓝图的绘就等。
(2)“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重视材料的作用,写作时应立足对材料的分析,紧扣材料的内容、含意及其逻辑来谈“启示意义”,不可另起炉灶,置材料于不顾。
(3)“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即写作时要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内容来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二、阅卷细则补充:
(一)审题方面
评卷主要衡量点:
1.主要衡量对构思的两个步骤内涵有没有准确理解、把握到位,两步可以细化为四个要点。(具体见表头)
2.45分评卷主要衡量基准:首先顾及到构思的两个阶段,行文中有体现两个阶段;其次,对两个阶段内涵的把握,其中有一个基本正确,另一个不准确,即可考虑45分的评定。
3.48分的文章,两个阶段都顾及,对两个阶段含义的把握基本正确。
4.对扣材料的衡量:主要看立意和行为内在逻辑扣材料,不以照搬材料为判定依据。
(二)行文方面
1.观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论据妥帖、丰富,论证严密、有力,字迹工整,50分以上。
2.观点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论据妥帖,论证严密,字迹清楚,46-50分。
3.观点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论据基本妥帖,论证基本严密,字迹基本清楚,42-45分。
(三)扣分方面
1.无标题的,扣2分;
2.不足字数者: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或标题的,给1分或2分。只有空白卷给0分。
三、范文推荐
1 习借鉴取舍之道,绘时代蓝图
《红楼梦》中,宝钗论画,妙思飞花:起稿构思,其一曰胸有丘壑,以供借鉴,其二曰结合自身,有所取舍。如此妙言,移植于学习、生活之道,民族复兴之路,亦有大用。
“胸有丘壑,以供借鉴”,盖“绘就大作”之前当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以助己构建大框架也。人常曰:“观千剑而后识器,探千曲而后晓声。”又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言得之,一人之脑海不可能万物尽有、取之不尽,故凡在构思之际,当尽多地吸收外来,博观约取,对所习画作、所受任务进行总体而初步的了解。君可见,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在绘就中国自主研发大型客机之蓝图前,饱览外国飞机模型,熟悉各部件运作机理;张艺谋在绘就中国式浪漫冬奥开幕式前,细致分析前人成功案例、将其技法烂熟于心。由是观之,唯胸中有丘壑,有所借鉴、有所了解,方能于后期游刃有余、绘就蓝图。
“结合实况,有所取舍”,盖知彼亦要知己,斟酌损益,巧妙取舍,方能成一家之独创。大观园景观甚众,而纸张篇幅有限,宝钗所谓结合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添减藏露”,乃由实景向绘画转化的关键之笔。同样在生活中,他人之物不可尽用于我,拿来主义不是生吞活剥,只有经过取舍之辨、自我之思,方能创造出合己之物。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马宏达恪守砌墙与抹灰技术的规则,然而减去了古板冗杂的设计,添之以富有中国气息的元素,获评委青睐;张艺谋遵守冬奥传火炬之传统,然而减去了消耗能源的熊熊劲火,换之以节能环保的安静小火,获如潮好评。可见,师夷长技更要回归本原,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国家之需、时代之求,方能有所创造。
立足百年未有之时代变局,历史的河流正冲刷出新的航道,镌刻出新的方向。起稿构思之两个阶段,放之今日可以是个人学习规划与年度目标;可以是文化之由“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转型时兼容并包而又守正创新;可以是科技之由“跟跑”向“领跑”飞跃时先广泛学习再自主研发;可以是政治之顶层设计先绘就“共产主义社会”之蓝图,尔后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步履稳进……而昭昭之日兮我辈之青年,更应先博观以饱其学识、摹其框架,约取以自我创新、惊艳世界。
“构思”乃万事之始,习“构思”之道,借鉴于人而取舍于己,是以描就中国之美好未来!
得分:58分
简评:本文审题精准,结构清晰。开篇以短句结合材料后,迅速亮出观点;接着从“胸有丘壑,以供借鉴”和“结合实况,有所取舍”两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聚焦于启示意义,从个人学习生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全文论证充沛、论据准确灵活,视野宽广,展现了很强的写作功底。在二者之间联系的揭示上可再明晰一些。
2 胸中有丘壑,取舍振山河
《红楼梦》中薛宝钗认为绘画大观园的图样起草构思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应有大局观并借鉴他人作品,其次应对画面作必要的删减与保留,如此才可绘制成功。而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我们,更应从此汲取经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胸中有丘壑,取舍振山河!
在动笔之前学会沉潜借鉴,心中有广袤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下笔方可绘就山河,此乃取舍之基。正如巨著《红楼梦》中薛宝钗对绘制大观园的看法,她认为首先“肚子里头先有几幅丘壑”参考借鉴,才能进入下一步的适当取舍。此处的“丘壑”就是指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其他优秀画作,胸中有了对众多绘画佳作的把握,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且看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爆火出圈,如果没有对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意境内涵的深刻把握及借鉴,又怎能有今日之成就?其总编导指出他们的创作是从学习大量古诗词开始的。她说道;“胸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这正是对薛宝钗构思第一阶段的精彩阐述。吾辈青年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更要把握第一阶段潜心学习借鉴,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胸中有了一定的积淀更要辅之以自己的见解,学会取舍,方能臻入最后之境。薛宝钗提到第二阶段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如此方成一幅图样。没有适当取舍而成的图画必然杂乱不堪,没有中心;而没有把握适当的度过度舍弃,又容易造成主题尽失、不知所云。由此可见,把握好取舍的度且敢于舍去,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之初一味学习苏联的革命模式而导致三大起义全部失败的惨痛教训,直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提出实行,适当舍弃了俄国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素,才有后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言以蔽之,吾辈青年在学习参考他人方法时也应有所取舍,促进成功。
两个阶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第一阶段的学习努力,就难以到达第二阶段的取舍,之前的学习借鉴与取舍的能力缺一不可。若没有后来的取舍选择,则前一阶段的努力杂乱无章。简而言之,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乃是前者的升华。而只有两个阶段同时实现,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恰如莫言,若没有对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学习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添减,何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取得。个人这样,社会和时代同理,吾辈青年更应担负起这个责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时代的曲水流觞已行至我辈面前,吾辈青年生于华夏葳蕤茂盛之时代,是时代奔涌的后浪,是复兴之路上的接班人。东海扬尘,渊停泽汇,我们应以己之努力共筑国梁,同时谨记胸中应容丘壑,取舍还需有道,下笔方可绘就这锦绣山河。
得分:58分
简评:本文有四大亮点:
一、标题醒目大气,能吸引读者眼球。
二、审题精准、思路清晰、论述深刻。本文开头巧引材料,观点鲜明。第二段能结合两个阶段,点明借鉴是取舍之基的内在逻辑关系,准确分析出“丘壑”逻辑:学习、借鉴。第三段能准确分析需要“添、减、藏、露”,即结合实际进行取舍,第四段进一步揭示两个阶段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乃是前者的升华。成功贯彻了题意,并且显示出论述的深刻性。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语言激情洋溢,文采斐然。
三、文章论据丰富恰当:在准确理解材料,综合运用材料的基础上能由此及彼,拓展至广泛领域,《只此青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莫言等论据能体现两个阶段的内在逻辑(不是割裂)。语言流畅、有文采、显大气。文章也突显了“我”或“我们”的身份意识和时代意识。
四、论证有亮点,假设说理及正反对比说理精彩,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流畅有文采。书写美观,更添阅卷者的好感。
3 参考后取舍 开成事之花
《红楼梦》中宝钗谈及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认为起稿构思必经阶段有二:一是“肚子里有几幅丘壑”以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画作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揆诸绘画领域之外,凡成事之道,无不是如此。吾辈从中获取启迪一二,是之谓:参考后取舍,开成事之花。
成事起步在于参考借鉴,为下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素材,奠定基础。诚如宝钗所言,一是“肚子里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者借鉴。若无辽远的平山丘壑,抑或是名家的山水巨作作为参考,无以绘出景色清丽秀美的大观园图景。且看鲁迅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作为参考借鉴,方能结合彼时中国临渊而侧的惨况著下刀笔之文,向反动当局投去尖锐的匕首,亦使当世及后人听见他振聋发聩的呼号。无参考借鉴便无以联系实际而取舍,更遑论成事立业,擘画宏景。
成事第二步便在于联系实际情况,对参考借鉴的素材取舍有度,加工改装亦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就成事之“图”。正如宝钗在谈及绘画时的精要之言:需结合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则添,该减则减,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对所存之“丘壑”取舍有度,方可成佳作。诚然,纵然是作画原则,置于各领域也行之有效。君可闻,李白借鉴鲍照《拟行路难》之诗,去其郁丧之情而灌注以豪迈的诗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显诗仙本色,为后人称誉。君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借鉴苏联治国模式却未完全照搬,在发展中摸索,“添”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减”以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措施,“露”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筚路蓝缕,终绘就千秋伟业,打开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图景。由此可见,成事第二步便在于对借鉴参考的取舍有度,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于吾辈青年和民族而言,“参考后取舍,开成事之花”理应被奉为圭臬。吾辈青年尚在求学路上,遇到难题可学会参考借鉴而尝试变通;创作文章可借鉴优秀作文而摘取词藻、句式一二。于民族和社会发展,必先遵循“借鉴参考”而学习化用,斟古酌今。而后必然要结合实际,结合民族特色而取舍有道,顺应时代潮流,做智慧但不千篇一律,独一无二且不雷同的“弄潮儿”。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亦是遵循此理。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当有为。新时代青年春光正好,当执时代之笔,参照后取舍,绘就“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图样,开成事之花,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蓝图点缀属于自己的色彩。
得分:56分
简评:文章开篇,概述了材料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的“两个阶段”的见解,并延伸至对更广泛的领域思考,入题迅速,立意精准,并以此统摄全文。
第二、三段紧密结合材料,集中论述了第一阶段“参考借鉴”和第二阶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参考借鉴的素材进行取舍”,并深入揭示了两个阶段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四段集中写在更广泛的领域给吾辈青年的启示,阐述吾辈青年在求学生活以及民族社会发展方面的思考,突显“我们”的身份意识和时代意识,对象感强,写作完成任务好。
最后一段,呼应开头,以饱满的激情总结全文。
本文优点在于:审题恰切,全面解读并运用材料。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启示意义深刻,语言凝练有力。论证由此及彼,从绘画延伸至文学领域和历史政治经济领域,如鲁迅参考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李白借鉴鲍照《拟行路难》并去其郁丧之情而灌注以豪迈诗风,中国借鉴苏联而适当加以添、减、露的表现等,论据均能表现两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典型准确,扣题意识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论证亦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4 领悟二阶之要,绘就理想图画
《红楼梦》中宝钗的起稿构思之论可谓微言大义:先参考借鉴前人之“丘壑”定调,再结合自身画纸添减藏露,展现大观园风姿。将这两个起稿构思的阶段推之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是如此,吾辈青年当积极借鉴学习,然后结合自身加以修改创造,方得顺应时代之佳作。
参考所积累的几幅丘壑,可吸取其长,借鉴其精,助己成佳作。薛宝钗先以肚中几幅丘壑为鉴,可避免提笔时心中不知从何绘起,不知如何设计大观园之局的空白,借鉴他人丘壑原有的布局特点,将之代入大观园中,可唤起灵感,催生佳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上,吾等可见鲁迅倡导“拿来主义”,他个人亦吸取历史叙事之精要,用之于《故事新编》,反映现实;张爱龄参考《红楼梦》中之精,将个人风格在其基础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吾等亦可见杜甫、黄庭坚等化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千山天远大”的佳句;而于学生而言,学写作文也经过背他人习作,学着写再到自己写的过程。由此观之,肚子里头积累几幅相关的丘壑极为重要,引导启发思考与行动,习得精要。
结合自己的“纸张”特点进行合乎实际地修改取舍,不落窠臼,方成绽放独特光彩“图样”。绘大观园若只凭肚里几幅丘壑,只会得出与先人相近无几之图,无法体现和突显园子的魅力与风采。增删隐露,有所取舍,才能成佳作。且看黄庭坚结合自身归隐心境与秋天的特点,将屈原的“木叶”、杜甫的“落木”借鉴取舍,才诞生了《登快阁》的千古名篇;文学如此, 社会亦然。焦作市煤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升级的背后,正是先借鉴吸取了德国鲁尔区由煤矿区转为世界先进医疗生物中心的案例,并结合焦作自身气候地形条件发展科技农业等,放弃生物医疗,冲破资源的桎梏。中国的发展规划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五年计划”应运而生,同时走结合国情的特色之路,删去资本与市场经济固有高墙,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可见,第二阶段立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展现自身,使借鉴服务于自身,方可作出一幅“画”。
吾辈青年当从宝钗绘画两个阶段中吸取精义,指引前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当积极吸收借鉴他人,“拿来主义”兼收并蓄,有所学习积累输入,而后方能有所输出和爆发。同时亦应充分结合自身“纸张”特点,添减隐露,譬如黄庭坚临摹学习怀素《自叙帖》,仍不忘自身优势。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吾辈当悟二阶绘画构图之要,绘就青春理想蓝图,在新征程上书写新作为,共绘时代图样!
得分:54分
评语:1、中心论点明确: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积极借鉴学习,然后结合自身加以修改创造,方得佳作”。
2、逻辑结构清晰:文章主体部分清晰地阐释了参考“丘壑”与结合“画张”取舍之间的关系,在分论点第三段以青年身份强化如何落实二者关系。
3、语言自然流畅:作者语言功底扎实,成语运用贴切自然。
4、论据丰富有力:本文论据多活用教材所学内容,紧扣分论点关键词,生动且具有说服力。如鲁迅之拿来主义、张爱玲借鉴《红楼梦》、城市转型升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从文学名篇到社会国家发展,由此及彼,启发读者思考。
不足之处:第二第三段两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在段尾才点出出,不够显豁。建议尽量在段首揭示两个阶段的递进关系。第4段论证青年做法时可更具体细化。
5 悟红楼构图之理,绘光明发展蓝图
《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如何绘就大观园提出独到见解:就起稿构思而言,应从借鉴“肚子里的几幅丘壑”和结合纸张特点“添减藏露”两个阶段入手。这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也有重要启示意义:应先学习借鉴他人的“丘壑”,积累认识,再进一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因地制宜,成就自身“图样”。
学习借鉴是“构图”之基础,积累充足“丘壑”在肚子里,为下一阶段消化营养。薛宝钗所言“肚子里有几幅丘壑”,指作画前头脑中要先有从他人作品中吸收的技法布局,用来“供参考借鉴”,并在充分领悟大众之图幅后,更有利于结合纸张增添修改。毕加索年轻时广泛学习名家画派,从印象派中学色彩,从古典派中学构图,在“肚子”里积累充分知识,为他之后创造抽象画派打下基础。同理于个人学习,在开始学习前也同样要学习他人方法来给自己“起稿构思”。正式学习过程,用别人的安排做参考借鉴,形成自身的学习规划。胡适说:“创新只不是千万次模仿后散出的一点灵光。”只有先充分学习借鉴他人“丘壑”之精妙,才能积累充足知识在“肚子”里。在起稿构思中,供参考借鉴,形成基础的布局规划,进而便可为下一阶段的因地制宜提供依托。
结合具体实际特点因地制宜是“起稿”之关键。要结合“地步远近”,做“添减藏露”的适当修改,形成自身特色,在他人“丘壑”基础上更进一步。薛宝钗绘画造诣之高超正是体现于她起稿构思的“第二阶段”。一味学“肚子里的丘壑”难免流俗,结合作画纸张特点进行增添减删,才能绘出超凡脱俗的大观园画卷,体现出大观园的特色。齐白石画虾颇有讲究,方幅画虾在边角,长幅画群虾之游荡,圆幅画虾于正中。把虾的情态同纸张特点紧密结合,因形制宜,画出大家特色。治国也如此,中国共产党充分学习苏联之利弊制度作参考,立足中国这张“大画纸”,结合具体国情特色,对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总书记曾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宝。”从具体实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在他人“丘壑”之基础上,绘就有自身特色的美好画卷。
“肚中丘壑”与“添减藏露”为循序渐进的两大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画出一幅“图样”。以薛宝钗之画理,可见其学而后创新的高超造诣,对当下更广领域启迪我们。这先学他人“丘壑”作参考,根据“纸张”特点作增减的渐进历程。正如围棋中本手到妙手,书法中临帖到意临,指导我们学习他人经验优势,积淀自身认识,从而根据实际与自身特点,成就伟大事业。
《红楼梦》之理,精妙无穷,体悟大观园起稿构思之理,知学习他人长处再根据实际发扬自身特色之道,为个人和国家绘就光明蓝图。
得分:52分
评语:点题意识强,开头段从材料到启示,清晰明确。中间三段逻辑清楚,先论证学习借鉴是“构图”之基础,再论证结合具体实际特点因地制宜是“起稿”之关键,最后论证“肚中丘壑”与“添减藏露”为循序渐进的两大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画出一幅“图样”。
不足之处:齐白石的论据未能表现两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借鉴基础上的添减或藏露,倒数第二段写其实比较空泛。语言表达不够生动,还出现病句,如“中国共产党充分学习苏联之利弊制度作参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