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三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
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
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
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
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
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
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
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
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
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
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
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
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
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
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
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
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
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
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
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
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
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
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
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
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
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从中国的色彩出发,能够溯源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那份流传千年的东方式审美中独一元二的
古老智慧。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中,“五色”与节气建立了对应关系,色彩与时间相迹,在四季冷
暖的时间感受中,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被古人铭记在心,宣告着色彩加入了人的生活。
夏季的节气,立夏是开始,小满与芒种关乎农业生产,小暑和大暑与气候有关,只有夏至的命名,忠
于日影,忠于阳光,千百年来,用文字将古老计时仪器的运行规律,镌刻进华夏民族的心灵深处。而赤色
则以其饱满鲜明的特质成了夏至的代表色彩。陶拱《五色比象赋》曰:“青为山兮峣嶷而争峻,赤为火兮
赩炽而含燠。“赩炽”,赤光,赤红如火,光亮艳炽。
阳光毫不吝惜地洒向世间,万物有了浓于春色的生命色彩。所以,大地上塑造夏令的色彩则变成了绿
色:立夏为缥碧,小满为豆青,芒种为鹅黄,夏至为绿沈。绿沈,即浓绿,是夏至的容颜。水中田田的莲
叶是夏至,山上葱茏的枝条是夏至,地里油油的庄稼是夏至……
(摘编自《夏至里的天地密码》及《夏至是生命的颜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是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C.传统时代“以农为本”,所以二十四节气成为那时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D.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二十四节气让农业生产活动与社会日常活动形成巧妙配合,使得传统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井然有序。
B.“惊蛰”一到,动物就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这一点,华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就都能推断出来。
C.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先民敬天乐生的积极精神。
D.随着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必将减弱。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B.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
C.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
5.二十四节气中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古老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
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
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
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
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
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
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
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
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
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
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
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
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
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
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
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
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
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
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
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
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
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
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
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
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
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
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
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
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
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
时光。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
愧疚。
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
良。
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
爱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
美。
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
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8.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
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
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
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
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
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
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
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
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
“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
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
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
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
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
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
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小题。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
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
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 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
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
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6.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反问和比喻手
法写出了秦国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2)酒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杜甫《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酒的句子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列子》中记述了鸥鸟与人嬉戏的故事,后人常借鸥鸟表达隐逸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
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
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
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共同感慨长征路上
的 ① 。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 ② ”
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
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
题 ③ 。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
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① ?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
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
供全天 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
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 ② ,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
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
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 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
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 80-100g;3.有新鲜蔬果, ③ ,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
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 150-200g比较适宜。
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卷
十)
这是杜牧为《孙子》作注时的一句话。它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变化如“丸”,千变万化,机巧灵活,
都离不开“盘”的范围。“盘上走丸”说的是兵法,但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发,引
发深入的思考。
请你或结合历史现象,或结合社会生活,或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2023年全国高三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
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
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
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
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
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
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
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
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
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
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
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
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
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
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
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
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
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
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
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
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
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
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
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
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
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
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从中国的色彩出发,能够溯源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那份流传千年的东方式审美中独一元二的
古老智慧。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中,“五色”与节气建立了对应关系,色彩与时间相迹,在四季冷
暖的时间感受中,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被古人铭记在心,宣告着色彩加入了人的生活。
夏季的节气,立夏是开始,小满与芒种关乎农业生产,小暑和大暑与气候有关,只有夏至的命名,忠
于日影,忠于阳光,千百年来,用文字将古老计时仪器的运行规律,镌刻进华夏民族的心灵深处。而赤色
则以其饱满鲜明的特质成了夏至的代表色彩。陶拱《五色比象赋》曰:“青为山兮峣嶷而争峻,赤为火兮
赩炽而含燠。“赩炽”,赤光,赤红如火,光亮艳炽。
阳光毫不吝惜地洒向世间,万物有了浓于春色的生命色彩。所以,大地上塑造夏令的色彩则变成了绿
色:立夏为缥碧,小满为豆青,芒种为鹅黄,夏至为绿沈。绿沈,即浓绿,是夏至的容颜。水中田田的莲
叶是夏至,山上葱茏的枝条是夏至,地里油油的庄稼是夏至……
(摘编自《夏至里的天地密码》及《夏至是生命的颜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是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C.传统时代“以农为本”,所以二十四节气成为那时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D.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二十四节气让农业生产活动与社会日常活动形成巧妙配合,使得传统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井然有序。
B.“惊蛰”一到,动物就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这一点,华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就都能推断出来。
C.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先民敬天乐生的积极精神。
D.随着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必将减弱。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B.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
C.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
5.二十四节气中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古老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4 分)
【答案】1.A 2.B 3.D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总一分式:先概括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解说。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第二段引
用了《孟子》和民间俗语,第四段有节日和节日习俗的举例等。
5.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
经验。②二十四节气里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节日与习俗),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精神追求,
是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财富。③二十四节气表现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是中国人审美认知的一
种表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错误,不合文意,根据原文“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
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
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可知,是“至迟到西周时期”,并且到战国时期“基本
形成”。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华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就都能推断出来”错误,原文说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
故华夏大地的百姓在很早之前不是都能推断出来。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说的是节气与色彩有对应关系。
A.有颜色,没有对应的节气。
B.写的是应时的雨水在芒种时节纷纷而至,田野里处处都有农人在忙着插秧。家家户户吃着麦粒和豆
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采菱的歌声。交代了芒种时节的忙碌与喜悦,没有突显色彩。
C.“露从今夜白”是说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白”指白露,也形容一种清冷之境,不是具体来
形容露水的颜色。
D.写的是夏至时节,既有节气,又有颜色。
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材料一在论证方面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并作答。
论证结构上,第一段先总说“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
三、四段分别从“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
基本的功能与价值”“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对古代先民来说,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
成部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引用论证,证明“农业生产
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
时”;“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
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
礼……”是举例论证,证明了“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
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材料二摘编自《夏至里的天地密码》及
《夏至是生命的颜色》。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依次可概括出答案。
由“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
能与价值”“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
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
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
由“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
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
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等内容可知,二十四
节气里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精神追求,是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与精
神财富。
由“所以,大地上塑造夏令的色彩则变成了绿色:立夏为缥碧,小满为豆青,芒种为鹅黄,夏至为绿
沈。绿沈,即浓绿,是夏至的容颜。水中田田的莲叶是夏至,山上葱茏的枝条是夏至,地里油油的庄稼是
夏至……”可知,二十四节气表现草木枯荣的色彩变化,是中国人审美认知的一种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
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
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
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
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
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
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
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
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
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
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
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
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
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
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
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
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
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
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
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
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
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
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
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
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
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
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
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
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
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
时光。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
愧疚。
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
良。
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
爱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
美。
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
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8.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答案】6.A 7.B
8.①生活:泪鱼生活在逝川中,从上游游到下游。正如吉喜住在逝川旁,从年轻至衰老,逝川见证了
她的一生。②悲伤:泪鱼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命途多舛,她怀抱着婚恋遗憾,
孤独终老。③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
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
9.①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突显现在的衰老。②在接生前后,
插入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③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
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④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
易逝的伤感意味。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提醒当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
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
故选 A。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错误,从后文“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
可看出,吉喜老而未衰,身体虽已干瘦,但仍有着坚韧的内在生命力。
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生活上:结合“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
着下来了”“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可知,生活在逝川中
的泪鱼,每年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而住在逝川旁的吉喜也从年轻至衰老,年复一年,生命在逝川旁悄悄
逝去。
悲伤之情:结合“‘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
珠玉般的泪珠”“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
的妻子”“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可知,泪鱼以
泪为名,而吉喜命途多舛,爱的人娶了别人,晚年孤独,二者都带给人悲伤的感受。
安然之态:结合“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
般地说着……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
温暖,心安理得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
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可知,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
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构思、本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结合“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
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
“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
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可知,年轻的吉喜青春美丽,年老的吉喜
孤独衰老,以年轻的形象衬托年老的吉喜形象。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
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
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
“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
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年老吉喜为了
给胡刀的妻子接生,错过了捕获泪鱼的时间,她热心无私,小说插入吉喜的往昔的青春美好,一同呈现她
生命的美好光辉。
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而往昔的吉喜拥有甜蜜的爱情、美好的期盼,是
青春和美丽的,年老的吉喜孤独而衰老,正如逝川一样,生命在流逝,在年轻与年老的交错中,照应标题
“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
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
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
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
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
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
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
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
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
“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
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
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
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
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
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
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10.A 11.C 12.B
13.(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
(2)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
14.①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③能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燕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通过攻打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现
在大王只要给我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的地盘,我请求秦王归还燕太子,再反过来帮助强大的赵国去攻打
弱小的燕国。
“故”是原因,“无异故”动宾结构;其前后需断开;排除 BD;
“燕太子”作“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错,“开具证明”的“具”意思是“写出”,文中“具”
是“准备”。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冒死表示”错,根据原文“甘罗曰:‘臣行之’”可知,甘罗只是表示可以说服张唐,“冒死”
之说并无根据,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径”:途经;“得”,获得,得到;“赵人得唐者”,定语后置句,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受”
同“授”,授予;
(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秦”在秦国掌权;“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更……。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甘罗与文信侯的对话“臣行之”“奚以遽言叱也”可知,其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
根据第一段甘罗说服文信侯让自己去说服张唐;第二段甘罗说服张唐去燕国作相;第三段说服赵王割
地;可知,其有较强的论辩才能。
甘罗说服张唐时用了武安君的遭遇,让张唐明白其中的生死利害关系;说服赵王时让用秦燕的关系来
威胁赵王,从而达到目的;可知,能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文信侯想进攻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于是派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历时三年,就使燕太子丹到秦
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计划与燕国共同讨伐赵国,以扩展河间的地盘,张唐推辞说:
“到燕国去必定要经过赵国,赵人捉到我时,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封地。”文信侯离开张唐后很不高兴。少
庶子甘罗说:“君侯为何这般不高兴?”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只用了三年,燕太子
丹就已经到我们手里做了人质,如今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去做相国,可是他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
他去。”文信侯喝斥他走开说:“我亲自让他去都不答应,你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说:“项橐长到七
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今天我已经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凭什么声色俱厉地喝叱我呢?”
甘罗见到张唐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相比谁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不计其数;攻
城占县也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当然不如武安君。”甘罗说:“您的确知道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
“知道。”甘罗问:“应侯在秦国用事时,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
甘罗说:“过去应侯想讨伐赵国,武安君反对他,在离咸阳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如今文信侯亲
自请您到燕国任相国,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张唐说:“请允许我通过您的帮助再到燕
国去!”甘罗于是命令仓库里准备车子,马厩里准备马匹,府库里准备财货,张唐已经启程好几天了,甘
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兵车,请允许我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到郊外迎接,甘罗对赵王说:“听说燕太子丹已经到了秦国吗?”赵王说:“听
说过。”甘罗又说:“听说张唐要做燕国的相国,是吗?”赵王说:“听说过。”甘罗说:“燕太子到秦
国做人质这件事,说明燕国不会欺骗秦国;张唐做燕相国这件事,说明秦国也不想欺压燕国,秦、燕两国
不互相欺诈,而攻打赵国,那么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
通过攻打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只要给我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的地盘,我请求秦王归还燕太
子,再反过来帮助强大的赵国去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割出五座城邑用以扩展河间,秦国送回了燕
太子丹,于是赵国进攻燕国,夺得了上谷地区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小题。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
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
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 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
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
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6.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5.B
16.①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②对过
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
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③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
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失落叹惋之情”错。“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表明诗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
情。
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
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
(2)颔联,“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一起饮酒享
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
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的官吏,但是现在却
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
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
(3)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
又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
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标题“自贺”,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欣喜程度,自己一个人
恭贺自己。那诗人为何而恭贺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胎发茸茸绿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胎发茸茸: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称为“胎发”,胎发毛茸茸的,借此来表达诗人年龄小或者较为年轻。
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唐宋时期官员的官服色彩因品级而有所区别,具体如下:三品
以上官员着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着绯袍佩银鱼袋,七品以上官员着绿袍无鱼袋。所以这里可以看
出诗人年轻时担任的是六、七品级的小官,写出了诗人刚出仕时的形象。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年纪轻轻时,我就入仕为官了;年纪大了,回归田园时,我虽是一个普通的老
百姓,但却过着太平、安逸的乡村生活。
一个“犹”字,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晚年回归田园生活感到满意。此可谓“自贺”之一。
2、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
流觞:古代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主要作用为欢庆和娱乐、祈福免灾。此处“流觞”与下一
句的“扛鼎”一样,用来修饰后面的人物“内史”
内史:为中书省(凤阁)最高长官。这里用“流觞”来修饰“内史”,是极言内史作为文官的风雅。
扛鼎: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扛鼎即担当重任、极负责任的意思,这里用“扛鼎”来说明将军对
于国家的重要性,担负着定国安邦的重任。
该句的意思是:文雅的内史招揽志同道合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担当重任的将军与我是邻居。
该句紧承上句年纪轻轻就入仕为官,之后成为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当重任的文武官员志同道合、交
往密切。回忆起过往,诗人内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可谓“自贺”之二。
3、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
秩:一秩为十年,九秩为九十岁。关于“秩”还需掌握其他两层含义,一是官员的俸禄,二是指官员
的品级。
曾冠六鳌:通过六鳌的典故,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当年也是担当重任的官员,志在匡扶社稷。
该句的意思是:曾经自己志在匡扶社稷,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员;如今年迈,将近九十岁,新人变旧
人啊。(自己曾身居高位,且颇有政绩,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员;如今年迈,将近九十岁,几至人瑞更为
四朝元老。乃自得于年高德劭,功德圆满。“陈人”并非无奈,而是自得。此可谓自得之三。)
诗歌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的唠叨,唠叨中有骄傲,有自豪,也有无奈。骄傲于
年纪轻轻时志在四方,自豪于曾经与国家的肱骨之臣一起并肩作战,无奈于盛时不再。
4、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
开心之时,怎能少了一杯老酒呢!为何而开心呢?“又见开禧第二春”。开禧二年,诗人听到北伐,
他心心念念的收复失地终于见到曙光,诗人怎能不高兴呢!于是诗人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
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此可谓“自贺”之三。(第四联为虚写,期盼明年北伐胜利后与梅花醉酒以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反问和比喻手
法写出了秦国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2)酒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杜甫《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酒的句子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列子》中记述了鸥鸟与人嬉戏的故事,后人常借鸥鸟表达隐逸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欧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锱铢、潦、浊、尊、酹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
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
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
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共同感慨长征路上
的 ① 。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 ② ”
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
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
题 ③ 。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
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答案】18.①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等) ③娓娓道来
19.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
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20.①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喻成名片,把一座座民宿比喻成金果
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②三个比喻句
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
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
推断①处是说长征的艰难情形,运用成语,可以填入“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推断②处是说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可以填入“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等)”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为民小
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推断③处是说细致入微的描述、讲述,可以填入“娓娓道来”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确定划线句子的主干“这档节目是……的节目”或“这是一档……的节目”;然后再将“节
目”的修饰语按照“属数动形名”的语序进行排序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比喻句:把“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作“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
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比作“乡村振兴的名片”,把“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
座民宿”比作“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这三个比喻句“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
段”,细节性的展示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当地“当下的美好生活”。
画线句子中的三个比喻句,比喻词都是“是”,句式结构整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强
调了内容,加重了感情的抒发。排比句展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和
“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多个角度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了
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了 “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的主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① ?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
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
供全天 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
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 ② ,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
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
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 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
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 80-100g;3.有新鲜蔬果, ③ ,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
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 150-200g比较适宜。
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答案】21.D
22.①早餐应该怎么吃 ②控制喝粥的量 ③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和意义的把握能力。
例句中“我”泛指任何一个人。
A.“我”是第一人称,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
B.“我”是泛指,每一个中国人。
C.“我”是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
D.“我”泛指任何一个人。
故选 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喝粥还是牛奶”的提示,可知这一段是在围绕早餐应该吃什么,或者怎么吃来说
的,本处位于段首,统领后文,引出话题,所以可填“早餐应该怎么吃”;
第二处,前面说到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而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
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所以为了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就要控制
喝粥的量,故本处可填“控制喝粥的量”;
第三处,本段在陈述其他早餐的种类时,还说明了这类早餐的作用,所以在说完新鲜蔬果后,要紧跟
着说明新鲜蔬果的作用,故本处可填“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卷
十)
这是杜牧为《孙子》作注时的一句话。它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变化如“丸”,千变万化,机巧灵活,
都离不开“盘”的范围。“盘上走丸”说的是兵法,但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发,引
发深入的思考。
请你或结合历史现象,或结合社会生活,或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23.作文
【优秀范文】
盘上走丸,万变且不离其宗
杜牧为《孙子》做注的这句话,通俗易懂而又形象生动,直击“丸”与“盘”的关系:“盘”是全局、
范围、规则和目标,“丸”是方法、行动、操作和过程;“盘”是“丸”运行的基础和范围,“丸”只要
不脱离“盘”,便可自由驰骋,千变万化。可见,盘上走丸,可灵活多变,且万变不离其宗。兵法如此,
诸事皆如此。
兵法里,用兵之“丸”形色不一,各式各样,但均在取胜败敌之“盘”。
《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
谋略胜敌,其次就是用外交战略战术胜敌,然后才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虽然
方法有高下之分,但殊途同归,均为取胜而来。力弱者,可以空城退敌,可以奇计致胜,可以诱敌深入;
力强者,可以大军压境,可以分兵牵制,可以围追堵截……用兵之“丸”虽千变万化,但均在败敌之
“盘”。
人生中,生活之“丸”运行自如,路径各异,亦不离收获成功之“盘”。
试问,人生在世,哪个不想给自己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如歌行板,谁人不想为人生赢得一个金色秋天?
正因为如此,比尔 盖茨毅然退学,开创微软世界;袁隆平扎根田间,追梦禾下乘凉;吴孟超久在杏林,书
写肝病神话……他们都是人生的赢家,最后的胜者,在浩瀚人海中,在广阔世界里,乌蒙磅礴走泥丸,境
界不同,领域不同,却都是在人生之“盘”中大放异彩,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国家上,发展之“丸”灵活多变,见仁见智,而终皆归富强和平之“盘”。
纵观古今,放眼内外,秦国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为一统天下奠定根基;日本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
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罗斯福新
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经济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体,不同的政策,不
同的改革,虽灵活多变,却最终都归于富强和平之“盘”。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战略战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没有一个成功可以复制,没有一个
范例能够拷贝,因为时移世易,适合于当前的才是最好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物无定法,方
法各异,但只要遵循其规律,不离其宗旨,丸走盘上便皆是完美绽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杜牧《樊川文集》中为《孙子》作注时的一句话,并点明了它所揭示的道理:“丸”走盘
可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盘”的范围。最后由兵法推而广之,指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
启发和引人深思,这一句话是引导考生推而广之,打开思路,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去思索杜牧这句话的内涵。
杜牧的这句话讲的是兵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丸”指的是具体的用兵策略、方法或计谋,“盘”
指的是兵法全局。若从更广泛的领域来说,“丸”指的是具体的操作或行动,“盘”指的是全领域的框架。
可见,题目体现的是“丸”与“盘”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推而广之,“盘”是规则,是事物的
全局或框架,是其规律、宗旨、目的的总和,也是“丸”游走的范围、运行的基础。而“丸”的游走和运
行可以千变万化,灵活机动,见仁见智,但都离不开“盘”的框架、规律和目的,这样“丸”的运行才有
价值和意义。譬如学习,“盘”是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丸”是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运用各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想要掌握的知
识,达到学习的目的,体现学习的意义。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从“请你或结合历史现象,或结合社会生活,或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经验”可知,考生可以从历史现象、社会生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等方面立意。若写记叙文,写人叙
事要紧紧围绕“丸”的灵活运行展开,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突出人物行动的灵活和智
慧,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丸”如何在“盘”中运行的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选取生活、学习或历史的
角度,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丸”需在“盘”中运行,如何运行,这样运行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就其中一
个方面运用并列式结构来阐述,总之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条条大路通罗马。
2.“丸”的游走不能脱离“盘”的范畴。
3.做灵活走盘的“丸”,在“盘”的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