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24 17:0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C2070-BC1600)(BC1600-BC1046)(BC1046-BC771)(BC770-BC476)(BC475-BC221)中国朝代更迭图(黄帝
尧舜)学科网 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西晋西晋东晋北朝(439-581)南朝(420-581)(BC475-BC221)(BC221-BC207)(BC202-AD8)(AD25-AD220)(AD220-AD280)
   三国(AD265-AD316)(AD317-AD420)(581-618)唐 五代 十国 北宋 辽 西夏 金 南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618-907)(907-979)
 五代十国(960-1127)(1127-1279)(1271-1368)(1368-1644)(1636-191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
过渡时期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战国和秦形成确立
   (法家理论和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
②西汉巩固
   (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专制;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
③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④宋朝加强
   (设置参知政事,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⑤元朝新发展
   (行省制度及加强边疆管理)
⑥明清强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
    帝裁决)Z.x.x. K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学习目标(依据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整合背诵与检查1、请用政治内容来理解早期制度的特点。
2、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
3、概括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4、宗法制规定由谁来继承王位?
5、如何理解大宗和小宗?
6、当今社会中哪些现象是受到古代宗法制的影响。Zx.xk 分封制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C、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依据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
1、秦朝的统一;
2、皇帝制度;
3、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大权独揽、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角度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区别地方自治而言的一个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服从中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背诵与检查1、请用几个词语描述皇帝制度的特征。
2、秦朝三公的权力特点是什么?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点有哪些?
4、从秦朝开始出现了哪两对权力矛盾?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现成的?归纳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如何防止宰相擅权夺位
如何有效选拨官吏
如何防止官吏腐败
如何防止地方割据造反
三、 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依据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
1、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 设置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两条主线秦清明元宋唐汉皇帝制三公
九卿制郡县制郡国
并行制三省
六部制换相二府
三司行省制废丞相
设内阁军机处内朝问题探究1、三省六部制有何权力特点?它与近代西方的 三权分立有何异同?
2、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科举制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3、如何识别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
4、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本质共同点。
5、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6、如何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巩固统治。
两点内容:土地和人民。
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商朝旧贵族。
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王。”
——《吕氏春秋?当务》注意:嫡长子不简单等于大儿子。上
面这则材料就有助于我们对嫡长子的理
解。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
(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
(大宗)小宗
(大宗)小宗
(大宗)宗法制下宗法关系与等级关系大










系自











系小宗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今天积极方面:
尊老爱幼 认祖归宗 重视亲情
渴望团聚 民族团结
消极方面:
重男轻女 男尊女卑
任人唯亲 裙带关系 高考真题1.(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题解:A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题解:C
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3.(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题解:B
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Zx.xk 拓展总结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奴隶社会(西周)封建社会血缘世袭,世官制皇帝任命(任命制)血缘地域对封地的世袭统治权行使行政管理权,而无统治权 封国相对独立,但履行一定义务中央垂直管理郡县,地方直属中央最初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后来诸侯割据,导致分裂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形成,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2分)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2分)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柳宗元《封建论》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2分)
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
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2分)
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4分)
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政治立场等。(3分)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认识提升:
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明确分工、共同议政,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
尽管两者在形式上都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分权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专制,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是通过分权防止权力集中、维护民主材料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这一制度……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重点突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选官制度?思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小结: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家世门第→才学。
(2)选拔方式:举荐推选→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趋于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范围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5)选官权力:豪门世族→中央
认识: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科举制的实施,使中央、皇帝有效的把握了官吏人事任命权,反映了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加强的趋势材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2·江苏单科,21,节选)
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地方行政制度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结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形成多民族、大统一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结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研读以下史料,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材料二
自康熙(1661-1721年)经雍正(1722-1734年)至乾隆(1735-1796年)的130多年,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材料三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加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论法的精神》焚书坑儒 江南贡院 文字狱材料四材料四 康乾盛世时期中西方历史的对比小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③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④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统一与领土完整
⑤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兴办大型工程和应对突发灾难
(2)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
②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
③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④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落后于西方。
⑤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2013年高考前夕,一名高三学生的微博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评述:“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中央政治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民主政治‘三权分立’制的雏形。”此同学评述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三省六部制不属于中央政治制度
B.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关系不大
C.实质就是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
D.没有弄清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
D 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示意图。
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 ( )
A.唐朝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朝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B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 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3分)
推行郡县制。(2分)秦的统一。(1分)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4分)
郡国并行制。(2分)诸侯世袭。(2分)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 宋濂《元史·百官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4分)
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3分)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任意一点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2分)
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或防止中央集权过度、地方分权有余的倾向)。(2分)Zx.xk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