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3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会并理解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本节课内容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第二部分: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呈现情境图作为形象支撑,通过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促使学生领会乘法、除法的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并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3.在探索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算一算。 情景引入 出示书本例1主题图。 你从图上看到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写除法算式 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开小火车回答。 生: 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生: 除法。 12÷3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理解除法的运算。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一、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例1 圈一圈,分一分 小朋友很厉害,那么12÷3怎么计算呢? 请你圈一圈,分一分 反馈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你是怎么圈的? 请学生边板演边说圈的过程:每份是3个桃子, 可以分成4份。 通过圈一圈,分一分,我们知道12÷3,商是几呢? 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探索求商的方法 如果不动手分,你能知道12÷3的商是多少吗?怎么算呢? 小结:你们真棒,可以用乘法口诀来算商,原来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 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例2 读取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选取其中2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屉装4个,装6屉,一共有几个包子? 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追问:24、4在题目中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用乘法算式表示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会吗? 追问:想哪句乘法口诀? 第三个问题: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成6屉,每屉装几个? 追问:用什么乘法口诀来解决? 比较。 比较24÷4=6和24÷6=4这两个算式,这两道题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在自备本上画12个圆,圈一圈、分一分。 展示学生分的方法。 生: 商是4. 表示:有12个桃子,每份是3个桃子,可以分成4份。 生: 想3×( )=12,三四十二 生; 一共有24个包子。 每屉装4个包子。 装6屉包子。 生:求6个4是多少, 所以是4×6=24。 生:24÷4 生:想4×( )=24 四六二十四 生:四六二十四 都是四六二十四 借助猴子分桃子的实际情境,先通过文字和图片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再呈现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然后将平均分的方法用直观图呈现出来,并通过“想”的方式,呈现了想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同时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例2的教学是例1的延续,只是这里的被除数扩展到了不超过36的,例2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乘法算式与两个除法算式相关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 第一关 算一算 第二关 填一填 第三关 想一想 吴老师共有24支花, (1)如果有6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支? (2)如果平均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1)24÷6=4 口答:平均每人分4支。 (2)24÷4=6 口答:可以分给6个小朋友。 通过想乘算除、看图写算式和文字叙述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巩固学生对于乘除法之间关系的认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 掌握了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2. 计算除法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口诀。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贯通前后的知识。
环节五 拓展延伸 ①45÷9=5(支) 5×7=35(元) 答:买相同支数的钢笔一共需35元。 ②45-35=10(元) 答:节省了10元。 拓展延伸用想乘法算除法的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