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表达方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表达方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20:2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表达方式
一、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解 说
叙述 叙述顺序 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叙述视角 叙述的视角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情;第三人称,客观真实
叙述特点 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客观叙述和夹叙夹议,另外还要注意叙述的线索,如时间、情感等
描写 正面描写 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形象点说,如果目标是写“竿”,但作者只写“竿之影”,以收到“睹影知竿”之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动静结合 天下万物,无非静态和动态两种态势。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诗人往往把动静两种态势的对象安放在同一个意境中,收到动静相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抒情 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诗人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
议论 直抒胸臆 议论在古代诗歌中偶有出现,这种表达方式多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2.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从军北征
〔唐〕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①。
碛②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塞上
〔宋〕柳开
鸣骹③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行路难》:乐府曲调名。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②碛:沙漠。这里指边关。③骹(xiāo):响箭。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第一句点明地域、季节、气候,有力地烘托了行军时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中的“横笛遍吹”折射出征人的豪放心境。
B.李诗第三、四句中以“碛里”和“月中”两个词进一步渲染了征人行军时环境的苍凉,“一时回首”,更是意蕴无限。
C.柳诗第一、二句中,以“天静无风”渲染天空的辽阔宁静,似一幅画卷;“直上一千尺”的“鸣骹”则使这幅画变得灵动而强劲。
D.柳诗最后一句“尽提金勒向云看”,极写三百胡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状态,可谓神来之笔,以动写静,具有一种雕塑美。
4.这两首边塞诗所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6.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休日①田家
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馌稼②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③,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④寝,凿井汉机忘⑤。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⑥。
【注】①休日:休沐日、假日。②馌稼:为耕作者送饭。③王彗:植物名。④虞讼:虞芮之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⑤子贡去南方楚国游历,见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可以提高效率,老丈却说,使用机械,必定行事图巧,会使心思也变得巧诈,失去纯白无瑕的本心,无法求取真道,因此不用它。⑥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写诗人为官时,乘着闲暇日子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中“正芳”和“初冽”相对,写活了菊花芳香四溢、生命力旺盛的形象。
D.本诗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以及一系列田家意象营构了活泼灵动的意境。
8.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思想感情?和《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
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②看遨头③。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④,聊复此淹留。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到桂林以后,在中秋节赏月时写的。此前他得北伐名将张浚拳荐,领建康留守。遭秦桧排挤,张浚病故,张孝祥先被黑归芜湖,后被调到桂林。②扶路:沿着旧路。③遨头:此指太守。④老子兴不浅:《晋书·庾亮传》载:“亮在武昌,诸佐吏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入手擒题,从时、空两方面呼应“桂林中秋”,然后过渡到对去年的追忆。
B.上阕后五句都是虚写,即描绘去年在建康赏月的情景,景物壮丽,场面热闹。
C.词人认为,尽管时、空已变,但明月依旧,登楼依旧,只是又增添了几许感慨。
D.词人运用典故,以老子自居,表现了他的意兴阑珊以及欣赏桂林美景的心情。
10.请简要分析“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和“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各自运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C 【解析】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2.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
3.A
【解析】A.“豪放心境”说法错误,“横笛遍吹”折射出的应是征人思乡之情和悲壮的心境。
①李诗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表现了“征人”行军途中的艰辛和思乡的愁绪。②柳诗通过对射箭技艺的夸张描写和“向云看”的侧面烘托,突出了“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
5.D
【解析】D.“全词浓墨重彩”错误,该词采用白描手法,比如“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
6.手法:虚实结合、白描手法、以景结情、对写法等。
虚实结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是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
对写(借人映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运用对写手法,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白描手法。“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自己的容貌特征。“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凝聚着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恋。
7.D
【解析】D.“朴素无华的语言”“活泼灵动的意境”错误。诗歌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语言含蓄蕴藉,“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写“径草”稀疏、“岩枝”凋落、“南涧泉”清冽、“东篱菊”盛开,意境安适恬静、清新素雅。
8.(1)手法:①借景抒情。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家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②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表现了民俗淳朴,风情美,“高卧偃羲皇”借陶渊明之事表明对高洁志趣的向往。
(2)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
9.D 【解析】D.“意兴阑珊”错,意兴阑珊形容兴致极为低落。而此处词人化用典故,意在说明游兴很高。
10.“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球钩”主要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以仙境喻月夜天空,以银阙、琼钩喻月宫,生动形象地将中秋之月写得光彩夺目、富丽华贵。“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主要运用空间(视角)转换和白描的手法,第一句写低处(俯视),第二句写高处(仰视),两句对景物作简笔勾勒,直接表现了中秋月夜的澄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