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修辞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修辞手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20: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修辞手法
一、手法概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常见命题方式:
(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阐述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问题。
橘柚垂华实
汉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使作者历尽折磨。
C.“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作者把思国之情与悲情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作者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3.《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 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5.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①
辛弃疾
肘后俄生柳②。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③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④。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⑤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⑥,一杯酒。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期间。②肘后俄生柳: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庄子·至乐篇》。柳:通“瘤”。③淋浪;指开怀畅饮。④毕卓嗜酒,以为一生持蟹畅饮,泡在酒池之中方是乐事。⑤投阁先生:即汉代扬雄,词人借指自己。⑥《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抒发了世事无常、人生失意之感。
B.上阕第三句,表达了词人只能手把蟹螯、借酒消愁来打发日子的无奈。
C.“投阁”句,化用扬雄的典故,抒发了人生中的是非曲直生前死后俱难了结的感慨。
D.上阕用典丰富,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7.下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笔墨洗练,高度概括,破题点旨,将离别伤心情怀聚集到劳劳亭。
B.这首诗因地起意,构思新巧,落想奇特,移情于景,风格俊逸,语言明快自然。
C.李白设想春风有情,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
9.本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山”句写箜篌的乐声使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倾听。
B.“十二”句写箜篌的乐声聚合了十二门前的冷光,让人们感受到了深秋的寒冷。
C.“石破”句写女娲在天上所补的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震惊,逗落了秋雨。
D.“吴质”句写成天伐桂的吴刚被箜篌的乐声吸引,倚着桂树,陶醉而忘了睡眠。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按次序先后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事件,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B.“昆山”句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芙蓉”句则以声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
C.第七句到篇终写音乐效果,其中前六句写运动着的物象,后两句写静物,以动衬静。
D.诗人想象奇特,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等联想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形象可感。
12.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两诗的内容,从修辞手法的使用、音乐描写的角度、所写音乐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两诗音乐描写的异同。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橘柚闻听君子喜爱自己的甘甜,就独自雕饰自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橘柚见知于世的急切心情。
【详解】开头它就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橘柚挂满了美好的果实,但却生长在深山旁。前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看来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听说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君”,指某位享用者。这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它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橘颂》所云“纷媪宜修”“青黄杂糅”。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它理想不能实现、命运挣扎中的失败。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说,人们倘若要了解我,还得凭借您作介绍啊。这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但还是希望君子能够举荐自己而委身玉盘之中。
2.C 【解析】C.“‘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说法错误。“虞美人”是词牌名。
3.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4.C
【解析】C.“‘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错误,“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5.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
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6.D 【解析】D.“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错误,根据“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可知,上阕用典丰富,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7.①比喻。以“青山”自比,抒发了纵使困难打击再多,也会像青山那样坚贞不屈、傲然挺立的情怀。②用典。借用殷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真我、独立不阿、绝不屈服于小人的决心。
8.D
【解析】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错误。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风拟人化了,说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不让柳条发青,表达了春风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
运用了联想想象和拟人手法,想象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不让它发青,将春风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感情。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从而别具新意地抒发了作者不忍分别的离愁别绪。
10.B
【解析】B.“让人们感受到了深秋的寒冷”说法有误,该句指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意思是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11.D
【解析】A.“按次序先后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事件”说法有误。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两句写乐声。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昆山’句以形写声”“‘芙蓉’句则以声写声”说法有误,应是“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C.“以动衬静”说法有误。第七句到篇终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
12.同:①两首都有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来描摹音乐。②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品,都表达了对弹奏者技艺高超的赞美。
异:①《李凭箜篌引》主要使用侧面烘托,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琵琶行》除了侧面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的是正面描写,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②《李凭箜篌引》没有将音乐和自己的情感连接起来,《琵琶行》将音乐和个人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与琵琶女相同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