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6 16: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
隋到清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荐举军功爵制
荐举、
军功
才能、
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向官吏
学习律令
掌握律令
(懂法、守法)
察举制
品行、才能
考察、推荐
九品中正制
中正的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
才能
科举制
考试
才能
知识拓展:有关科举制
1、考试科目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以后常考的主要科目。
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名言名句填空。墨义是对经典文章的字句进行解释。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进士科诗赋和时务对策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明经科的级别没有进士科的级别高。
2、考试过程
会试(中央礼部考试)三场大考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得一口气写七篇论文。
第二场要写一篇政论,五篇判词,外加一篇公文。
第三场考策问,要写五篇时政评论。
在科举考试中对书写有严格的要求,试卷必须用楷书书写,对卷面的整洁程度也有严格要求,从某中程度来说确实科举考试对书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更有要求,任何人不得对试卷污损,(特别是殿试的试卷),由于是皇帝的试卷,更要小心心翼翼,不得出现半点的污迹。否则的话,后果如同欺君哦。而当时科举考试,用的是毛笔和墨汁,很容易污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平时要下怎样的功夫,才能做到试卷干净整洁啊。
同学们想想我们的试卷怎么样?
明朝赵秉忠状元卷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小楷著名。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签名自称
“第一人中最后人”。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也称金榜,中进士称
金榜题名。
4、有关科举的考场
(1)殿试考场
(2)会试考场-----贡院
5、有关科举考试的试卷处理
------糊名法和誊录法
(1)、糊名法创立于唐朝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 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加盖上官府大印,殿试试卷还要加上皇帝大印,任何人不准私自拆开。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誊录法
宋真宗时始行誊录之法。书吏用朱笔誊抄试卷副本,经校勘后送考官批阅。
就是在阅卷官批阅之前,专门由另外考官把考生的试卷全部抄写一遍,由于笔迹一样,阅卷官不能从笔迹上作弊。也就是说,阅卷官批阅的是有誊录官用红笔誊录的试卷。
6、有关科举的轶事
(1)、“维民所止”案-----(查嗣庭zha si ting)科场试题案
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为江西乡试主考官,他当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意为邦国千里,都是臣民。本来是赞颂国家疆域广大,却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查被查办入狱,雍正五年(1727)五月死于狱中,仍被戮尸枭首示众。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又因查嗣庭都是浙江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史称“查嗣庭试题案”。实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有一年的考题是昧昧我思之,本意我暗暗的想。
一考生竟然写成了: 妹妹我思之。
主考官也能幽默,批了这样几个字
哥哥你错了!
(2)当然,科举考试也不乏幽默
A.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C.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E.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学以致用:指出下列材料分别反映哪种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制
西周:世卿世禄制
汉代:察举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课本31页 思考点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课本32页 阅读思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什么样的规律?
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演变为才能,趋向科学和公平。
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能力提升: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朝代 考核
秦汉 上计制
隋朝 尚书省吏部,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
唐朝 以品德才能为考核标准,分九等
明朝 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称职、平常、不称职)考察(朝觐、京察)
清朝 考课(京察和大计)
御史
吏部
中央政府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汉 御史(御史大夫 ) (十三州)刺史
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十道)观察使
宋 御史台,谏议大夫(台谏合一) 路级四监司
元 御史台(御史大夫 ) 肃政廉访使
明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
清 都察院(监察御史) 按察使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权
相权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考核与监察制度
本课小结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秦汉——御史大夫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宋——四善二十七
明清——考满、考察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合一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③考核日趋严格
逐渐制度化 、专职化、体系化
演变趋势
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