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整理积累“之、为、故”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知识,理解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①学习本课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②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
通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面意思,掌握文言虚、实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用法,并试译文句。
查阅相关资料,看看历代名家对项羽是怎么评价的?从而帮助全面准确分析课文重要人物的性格。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曾一度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3、古汉语相关语法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词、名词作状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
【学习过程】
字词练习
给下列字正音、释义:
飨( ) 鲰( ) 卮( ) 戟( ) 眦( )
彘( ) 俎( ) 跽( ) 芷( )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2)哙辞谢,起,立而饮之( )
(3)乃今张良留谢( )
(4)君安与项伯有故( )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7)为之奈何?( )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9)今者有小人之言( )
(10)珍宝尽有之( )
(1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13)军中无以为乐( )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15)何辞为?( )
5、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沛公欲王关中
(4)不可不语
(5)吾得兄事之
(6)籍吏民
(7)范增数目项王
(8)道芷阳
(9)素善留侯张良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3)吾得兄事之
(1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6、填补句中的省略成分
(1)欲呼张良与( )俱去
(2)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3)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7、分析下列句式特点
(1)言者为何?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转化的根本原因何在
本文人物描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请举例说说司马迁是运用什么方法把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明、生动的?(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拓展探究:如果刘邦不去参加鸿门宴,不去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假如鸿门宴上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演绎?
拓展阅读:名句填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垓下歌》)
江东子弟多才俊, 。(杜牧《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咏项羽》)
【学习反思】
“鸿门宴”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带给你怎样的人生思考?
《鸿门宴》导学案 答案
字词练习
1、xiǎng 犒劳 zōu 短小、浅陋 zhī酒器 jǐ长柄兵器 zì 上下眼睑的接触处
zhì猪 zǔ 砧板 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zhǐ草木植物
通假字
距关,勿内诸侯:距-拒 内-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俱 倍-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坐-座
今将军与臣有郤:郤-隙
古今异义
山东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河北省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河南省
4、(1)动词 谢罪,认错
(2)动词 感谢
(3)动词 辞谢
(4)名词 故旧,交情
(5)副词 所以
(6)动词 到
(7)代词 这
(8)助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结构助词 的
(10)助词 衬字,无义
(11)介词 替,给
(12)被动词 被
(13)动词 作为
(14)动词 是
(15)句末语气词,无义
5、(1)军:驻军 动词
(2)言:告诉 动词
(3)王:称王 动词
(4)语:告诉 动词
(5)事:侍奉 动词
(6)籍:登记 动词
(7)目:使眼色 动词
(8)道:取道 动词
(9)善:友善,交好 动词
(10)王:让……称王 使动
(11)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使动
(12)从:使……跟从 使动
(13)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名词作状语
(14)翼:像鸟的翅膀 名词作状语
6、(1)与之 (2)为余 (3)战于
7、(1)何为——为何 宾语前置
(2)何操——操何 宾语前置
(3)安在——在安 宾语前置
(4)判断句 (5)判断句
二、问题探究
1、宴前:①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说项王
②项伯告密,刘邦大惊 张良出主意 项羽先失良机
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宴中: ③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④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宴 项羽再失良机
宴后:⑤刘邦逃归汉营
⑥项羽糊涂受礼
⑦曹无伤被杀 项羽纵虎归山
2、情节安排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一起:刘邦谢罪,项羽气消——范增意杀刘邦,举玦暗示项羽除之
二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三起:樊哙闯帐,怒视项羽
一落:樊哙闯帐,项羽反称“壮士”
二落:樊哙斥羽,羽反赐座
三落:刘邦“如厕”脱身,项羽受礼未究
对比分析:双方矛盾,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展开,但根本原因在于刘、项的不同性格。
项羽方面:①势大力强,范增相助,刘内奸告密(主动之势)→②项伯泄密,诱骗利用(开始走向被动)→③宴会上项羽大意泄密,断送耳目(加深被动)→④丢失两次除刘良机(进一步向被动转化)→⑤樊哙斥责,项羽无言以对(完全陷于被动受审地位)→⑥项羽放虎归山,泰然受璧(被动之极,彻底失败) 根本原因:项羽骄横自大,刚愎自用,粗疏轻信,沽名轻敌,不善于用人。内部意见不一,矛盾重重。
刘邦方面:①军内有奸细,兵力微弱(被动之势)→②张良赤心为刘,刘邦虚心求计,拉拢项伯,化军事斗争为宴会上的政治斗争(被动向主动转化)→③刘邦谢罪,——内奸,解除项羽思想武装(进一步获得主动权)→④宴会上项伯相助,张良、樊哙尽忠(主动权已转向刘邦)→⑤刘邦逃席,君臣合议,取道回营(虎口脱险,完全主动)→⑥肃清内奸(更加主动) 根本原因:刘邦机诈善变 ,周密果断,善于玩弄政治手腕,善于用人。内部团结,上下一心。
要点: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刘邦鸿门见项羽时便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后,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
②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互相对比、映衬、烘托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用,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说明: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
(1)时不利兮骓不逝
(2)卷土重来未可知
(3)肯与君王卷土来
(4)死亦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