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21: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视察一所学校时,他满脸凝重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
②这家公司本肩负着为国储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将粮食就地“空转”,套取巨额财政补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
③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④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通信业殃及池鱼,几家科技公司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⑤他培育的这一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已经在广大农村泛滥成灾了。
⑥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B.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C.这个国家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将大面积湖泊分割成小湖泊,是造成天然湖泊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认为,老人去世,后人花点钱尽点孝道_____________,但不提倡摆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②广州_____________国际惯例,全力做好亚运城宗教服务中心设施及运行组织工作。
③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好奇的数学家,采用种种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
A.无可厚非 遵循 企图 B.无可非议 遵循 试图
C.无可非议 遵从 企图 D.无可厚非 遵从 试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题型二:课内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格黎东 是的。
苏格拉底 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
格黎东 当然是。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
苏格拉底 很好。如果我们由于听从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毁掉之后我们还能活吗?这个部分就是身体,对吗?
格黎东 对的
苏格拉底 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 不能。
苏格拉底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格黎东 不。
苏格拉底 比身体贵重吗?
格黎东 贵重得多。
苏格拉底 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所以,你一起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也许可以说,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格黎东 这很显然,苏格拉底,你说得对。
苏格拉底 可是,我了不起的朋友啊,我觉得我们刚才说过的话现在还照样有效。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格黎东 我还是这样主张。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苏格拉底说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分析,与被施以死刑相比,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
B.苏格拉底以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断然拒绝了朋友格黎东劝他越狱的建议。
C.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议论非常有气势,以至使格黎东不好再反驳苏格拉底的观点。
D.从对话的最后来分析,虽然格黎东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保全性命,但是他也认同苏格拉底越狱后的生活质量会大不如前。
8.下列论断和苏格拉底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B.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D.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刘禹锡)
9.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语气果断坚决)
B.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理性而不失谦逊)
C.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循循善诱,说理不失和气)
D.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不使用直接定义高尚美德的词语,避免显出孤高的态度)
10.“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题型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担当责任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或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摘编自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这状态,就是幸福的。
1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1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1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题型四:课内经典阅读理解
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正义”的?请结合课文所涉及事件的背景简要分析。
17.通过提问,苏格拉底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题型五:语言表达
18.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2)柏拉图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
卢梭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视察学校,鼓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可用“多难兴邦”。
②“监守自盗”,意思是盗取自己负责看管的财物。句中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以套取巨额财政补贴,符合语境,用词正确。
③“针砭时弊”,意思是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又针又砭,求得改正向善。句中用来说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用词正确。
④ “殃及池鱼”,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语境是说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时通信业首先遭受攻击,应改为“首当其冲”。
⑤“泛滥成灾”,意思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语境是说培育的水稻新品种种植被推广的情况,用“泛滥成灾”是褒贬误用,使用不当。
⑥“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语境中没有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这一类情况,使用错误。
综合以上分析,选项A成语使用全都正确。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最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这种感觉”。
C项,成分残缺,“由于”淹没了主语,应该去掉;
D项,中途易辙,暗换主语,“成为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的主语为“中医药海外中心”,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我国”。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①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语境中,尽孝道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合乎情理,所以应该用成语“无可非议”。
②遵循:遵照、遵守、遵从。遵从:遵照并依从。语境中有“惯例”,从语体色彩和搭配习惯上应该用词语“遵循”。
③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试图:打算。此处语境为许多好奇的数学家,想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没有贬义的意思,所以应该用词语“试图”。
4.D 5.C 6.A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更合适。
信赖:信任并依靠。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孔子让别人信任的结论只有“修身”,用“信赖”更合适。
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中的“人格”,用“锻铸”更合适。
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用“名不副实”更合适。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排除BD;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实现”,排除A。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A项更恰当。
故选A。
7.D 8.C 9.A 10.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如果选择活着,他就要违反法律,放弃自己高尚的道德,同意朋友向狱卒行贿,越狱逃命,在他乡隐姓埋名度过残年。选择接受刑罚,清高地死去,则保全了一生的名誉,维护了道义,坚守了正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错,曲解文意,“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是恫吓的方式,推断“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没有合理的依据。
B.“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原文没有对“大众提出的追求”的表述,苏格拉底也没有听从众人劝他越狱的建议。
C.“非常有气势”错,苏格拉底说话谦和,以理服人,议论没有明显的气势。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B.强调为人要善良、高尚。
C.“本性流露”即提倡真诚,文中没有阐述。
D.贞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是因为他们保持节操,合乎正义。强调保持远大的志向,就会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A.“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亲爱的格黎东啊”,句子中用了表示假设的“如果”,使得语气谦和,而不是果断坚决。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对于应不应该越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谈话一开始,苏格拉底就表明了观点:“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合乎正道的就听从,不合乎的就不听从。接着,“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如果我们由于听从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毁掉之后我们还能活吗?”苏格拉底用一个运动员应该听从医生或教练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从而驳斥了格黎东关于苏格拉底不逃跑众人就会对苏格拉底的朋友产生不好的看法的理由。所以苏格拉底是不赞成越狱的,他最后对格黎东说“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苏格拉底认为“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苏格拉底已经被判处死刑,如果他想“活着”,就要向狱卒行贿,越狱逃命,在他乡隐姓埋名度过残年,这与他追求的正义、高尚是相违背的,也是他不愿意的。如果他选择“活得好”,他就要接受刑罚,清高地死去,这样他就能保全一生的名誉,维护了道义,坚守了正义,这样他就可以活得问心无愧了。
11.D 12.D 13.B 14.①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礼记 大学》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②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15.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③敢于担当,奉献社会;
④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⑤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
⑥尽自己所能消除不幸福因素,努力营造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因为材料一说“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 “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 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 “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ACD三项谈的都是对资源的占有,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论点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然后找出论证方法,材料一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最后,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文章提出观点后,又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谈对幸福的看法,要依据文本中对幸福的论述,得出答案。材料一在第2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3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4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
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
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依据材料对幸福的解读,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在不违背文章观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
16.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本人和他的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在行刑前,他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狱中,告诉他其他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帮他逃跑。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至于世人看重的生与死,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看,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他本人和他的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在行刑前,他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狱中,告诉他其他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帮他逃跑。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正义的理解,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与不义相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苏格拉底将“正义”“道义”视为自己尊崇的绝对原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世人看重的生与死,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他认为“人应该坚持正义”,勇于择死,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17.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苏格拉底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抛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格黎东的思路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详解】本题考查情节发展中人物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看题干要求,要回答苏格拉底如何一步一步使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要结合他提问的内容来看。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格黎东劝说他逃跑,苏格拉底的问题是针对该不该逃跑展开的。要分析他提问的内容涉及几个层次。第一层,从原文“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看,他首先问的一个问题是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的对吗?”“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问话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第二层,“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通过这些提问,苏格拉底谈到的是应该听从内行的观点,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第三层,“比身体贵重吗?”“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你是不是也承认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从这些问题看,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引领这格黎东的思路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第四层,“根据我们所同意的看法,我们首先应该研究一下,我试图未得雅典人同意释放便离开此地是不是正当。如果正当,就该试它一下;如果不正当,就该打消此念。”“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儿研究吧。要是你对我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驳吧,我会听的。要不,你就别再向我重复那句话,要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跑掉……”苏格拉底的问话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他要格黎东明白,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整体看,苏格拉底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抛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我想你说得对,苏格拉底。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我试试看”“看来不行。”“当然不正当。”“你说得对。”格黎东的回答也说明了苏格拉底将格黎东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劝说艺术非常高超。
【点睛】
18.(1)人要有勇气(2)人要有勇气战胜自己。没有勇气的后果。人要有勇气面对不幸。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三个名家名言都是在说“勇气”,只不过柏拉图和鲁迅是从正面论述,卢梭是从反面论述,关键是抓住每个名言的关键词语。柏拉图名言的关键词语是“征服自己”,卢梭名言的关键词语是“惧怕”,鲁迅名言的关键词语是“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概括三个名言就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