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人物形象(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鉴赏人物形象(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21: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散文鉴赏形象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卖书 宗璞
几年前,写过一篇短文《恨书》,恨了若干年,结果是卖掉。
这话说说容易,真到做时也颇费周折。
卖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空间。因为侍奉老父,多年随居燕园,房子虽不小,但大部分为书所占。四壁图书固然可爱,但到了四壁容不下,横七竖八向房中伸出,书墙层叠,挡住去路时,则不免闷气。而且新书源源不绝,往往信手一塞,便混入众书之中,再难寻觅。有一天我忽然悟出,要有搁新书的地方,先得处理旧书。
其实处理零散的旧书,早在不断进行。现在的目标,是成套的大书。以为若卖了,既可腾出地盘,又可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依外子仲的意见,要请出的首先是“丛书集成”,而我认为这部书包罗万象,很有用;且因他曾险些错卖了几本,受我责备,不免有衔恨的嫌疑,不能卖。又讨论了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因为放那书柜之处正好可以放饭桌。但这书恰是父亲心爱之物,虽然他现在视力极弱,不能再读,却愿留着。我们笑说这书有大后台,更不能卖。仲屡次败北后,目光转向《全唐文》。《全唐文》有一千卷,占据了全家最大书柜的最上一层。若要取阅,须得搬椅子,上椅子,开柜门,翻动叠压着的卷册,好不费事。作为唯一读者的仲屡次呼吁卖掉它,说是北大图书馆对许多书实行开架,查阅方便多了。又不知交何运道,经过文革洗礼,这书无损污,无缺册。我心中暗自盘算一定卖得好价钱,够贴补几个月。经过讨论协商,顺利取得一致意见。书店很快来人估看,出价一千元。
这部书究竟价值几何,实在心中无数。可这也太少了!因向图书馆馆长请教。过几天馆长先生打电话来说,《全唐文》已有新版,这种线装书查阅不便,经过调查,价钱也就是这样了。
书店来取书的这天,一千卷《全唐文》堆放在客厅地下等待捆扎,这时我拿起一本翻阅,只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我随手翻到一篇讲音乐的文章:“烈与悲者角之声,欢与壮者鼓之声;烈与悲似火,欢与壮似勇。”心想这形容很好,只是久不见悲壮的艺术了。我又想知道这书的由来,特地找出第一卷,读到嘉庆皇帝的序文:“天地大文,日月山川,万古昭著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经世载道,立言牖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大矣哉!”又知嘉庆十二年(1807年),皇帝得内府旧藏唐文缮本一百六十册,认为体例未协,选择不精,命儒臣重加厘定,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编成。古代开国皇帝大都从马上得天下,也知道以后不能从马上治之,都要演习斯文,不敢轻渎知识的作用。我极厌烦近来流行的宫廷热,这时却对皇帝生出几分敬意。
书店的人见我把玩不舍,安慰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上去。现在不讲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
为了避免一部大书变为废纸,遂请他们立刻搬走。还附带消灭了两套最惹人厌的《皇清经解》。《皇清经解》中夹有父亲当年写的纸签,倒是珍贵之物,我小心地把纸签依次序取下,放在一个信封内。可是一转眼,信封又不知放到何处去了。
虽然得了一大块地盘,许多旧英文书得以舒展,心中仍觉不安,似乎卖书总不是读书人的本分事。及至读到《书太多了》这篇文章,不觉精神大振。吕叔湘先生在文中介绍了一篇英国散文《毁书》,那作者因书太多无法处理,用麻袋装了大批初版诗集,趁午夜沉之于泰晤士河。书既然可毁,卖又何妨!比起毁书,卖书要强多了。若是得半夜里鬼鬼祟祟跑到昆明湖去摆脱这些书,我们这些庸人怕只能老老实实缩在墙角,永世也不得出来了。
最近在一次会上得见吕先生,因说及受到的启发。吕先生笑说:“那文章有点讽刺意味,不是说毁去的是初版诗集嘛!”
可不是!初版诗集的意思是说那些不必再版,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无病呻吟之作,也许它们本不应得到出版的机会。对大家无用的书可毁,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至于卖不出好价钱,也不是我管得了的。
如此想过,心安理得。整理了两天书,自觉辛苦,等疲劳去后,大概又要打新主意。那时可能真是迫于生计,不只为图地盘了。 (选自《读者》2020年第9期,原载《散文》1989年第1期)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卖书的目的是扩大空间和贴补家用,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收入不高、生活窘迫的现状。
B. 文中作者的丈夫曾因险些错卖“丛书集成”而受作者责备,他不免有衔恨的嫌疑,作者识破丈夫的心机,再加上这部书是父亲的心爱之物,于是就决定不卖。
C. 文中引用嘉庆皇帝所写序文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书本有传承文明、教化民众的作用,要重视知识。
D.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有人评价说:本文虽写“卖书”,实则表现的是“爱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钥匙
说钥匙的发明要比锁晚,这话逻辑不错,显然有点多余。老祖先洞穴时,还没来得及思考锁与钥匙的关系。秦风汉雨中,多数人还是住土墙柴门。到我小时候,依然是平房三间,剪着瓦片的发型,东窗和西窗十分匀称,一双东部乡村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平稳的田野。那时候,乡下的门差不多是一种摆饰。一个房子没有一扇主人进出的门,好像说不过去,乡下的房子一般在门左下方,还有一扇小门,那是给狗进出的。乡下,人和狗都有点身份,这身份又远不同于如今人与狗的关系,人都快疏远爹妈,孝子般的和狗形影不离了。
乡下的门对开,夜深了用木头栓下。白天时,人干农活离家不远,一眼就能瞧见自家的门,锁不锁都无所谓了。有时,也假装锁下,左右两个门环,一把结构简易的锁将它们拴一起。好像是锁了,推下,还有个足够的空间,钥匙就挂在门后的铁钩上,两扇门之间,胳膊是完全可以伸进去摸到那钥匙的。乡下,十有八九你想开哪家门都能摸到钥匙打开,但谁有心思去开别人家的门呢 米都是一块土地长出来的,想偷的瓜菜也是露天的,油盐酱醋没太多的去处,红糖还得凭计划供应,除了极个别的人家,哪家也不比哪家多点什么。
我写过一句感叹,用了两个词牌,“犹记少年《摸鱼儿》,一觉醒来《琐寒窗》”,“琐寒窗”也可以叫做“锁窗寒”,两者各有味道,我偏爱于后者。还有收藏者,将存世最早的唐代铜铸钥匙称做“锁窗寒”,因为那钥匙形状似中国古代香阁的窗格。这么绕来绕去,锁似乎和门没多大的事,与窗倒是关系密切。周邦彦写《锁寒窗 暗柳啼鸦》有“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化的是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从前的老朋友相逢,话题特别多,聊啊聊啊,就有了“剪烛”这样美好的意象。而且,一旦老朋友相聚,灯总会亮在西窗。东窗似乎更适合设计阴谋,设计完了还容易事发。“剪烛西窗”于是成了古诗的特有画面,连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杨于畏与女鬼连琐的故事也设置了“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的场景。以前,老朋友盼望“剪烛西窗” 时还少不了一个“道具”:雨。李商隐生活在“巴山夜雨”现象中,那是西南山地多雨,周邦彦恰逢清明时节,雨也不少,“静锁一庭愁雨”用的是“桐花半亩”。写着写着,想起故乡的泡桐花确实很快就要开了。
最初我只有一把钥匙,用细绳串好,挂在脖子上。那时世界小,只有一扇门等着你。后来读书远了,得骑上一辆单车往返,就多了一把自行车钥匙。第三把钥匙,是书桌抽屉的,因为有些小秘密得藏起来不想让大人知道。(那时还流行一种带锁的日记本,锁与钥匙的质地极差)我想,有两种钥匙我是一辈子用不上的,我家没有太值钱的东西,我也没有保管绝密文件的身份,家里就不必摆保险柜了。还有四个轮子的车钥匙,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有了第四把匙,门口那只小小的信箱是我精神的巨大城堡,有书信、《散文》《钟山》《天涯》《花城》纷至沓来,有我一生的阅读。这两日读到余华说的一个细节,很有趣,“当时我们家有一个院子,邮递员骑车过来把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只要听到很响的声音就知道退稿来了,连我父亲都知道。有时候如果飞进来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我父亲就说这次有希望。”这段叙述对大多数职业来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像我们这些人,会想起心提到嗓子眼的往事。我曾经每天在那差不多的时刻,等邮递员的身影,有种厚厚的信,装回你熬过的夜和编辑写上“大作不适刊用,请另投他处”之类字眼的稿签。失望了许多许多次后,终于有一天,我打开那只信箱,收到一封薄薄的“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信封上的来信地址是天津,印刷好的“《散文》编辑部”。我捏着这只蝴蝶,对着太阳,祈愿未拆前,阳光穿过翅膀能透出一点点命运的花纹。打开后,一张小小的信纸上写了几行清秀的字“您好,大作《轮回》《关于一条狗》留用,刊明年第1期,有新作继续寄来。鲍伯霞”,从投稿信到用稿信仅隔了一个星期,这短短的时间和短短的几句影响了我以后的岁月,我吻了吻那把信箱钥匙,等看两个月后2005年第1期《散文》的灿烂笑脸。
后来搬过两次家,钥匙又多了几把。我始终没有给门装上一种手指可以当钥匙用的指纹锁。像我妈那样不肯歇下来的人,忙这忙那的,手指上的老茧也变换着个头,我怕有一天指纹锁认不出她来,她只能呆呆地被关在门外。再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他说:“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不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坦白讲,因为读到这一段我才想起写写钥匙,我妈就是把那一串钥匙系在裤带上的,仿佛系住了乡下的房子,镇上的房子,城里的房子,我的城里的房子。她隔段日子就会去每个家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她的裤带上系着爸爸,我,爱人和孩子,我妈那么满足。
和爱人婚后两年,终于等来了两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在那个屋子里,我们迎来了儿子,他的脖子上也快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有时我还做梦,梦见有人敲门,门一打开,是一个长得那么像我的女孩,我拥她入怀,给她的脖子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 (选自2018年3期《钟山》,有删改)
4.概括文中“我”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好树如诗 王剑冰
云蒸霞蔚的浮来山①,有一棵庙字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其托高浮来天际线,冠阴千平方米,人说那是皇皇四千岁的“银杏之祖”。
我的目光从初光先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首展翅九万里的鲲鹏。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也是人间少见,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石灰岩溶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如虎龙盘,定力无限。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
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历史使命一般的老银杏,人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沐泉之波推涌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仰望这棵老银杏,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各种鸟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崇高与辽阔。
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
有些目光中,这棵老银杏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而有的目光里,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
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故居就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们互为知已,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象,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随着树的视野,他能望见重叠涛涌的境界,“神愈方运,万涂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的思绪,或大树的思绪,或山海的思绪,亦如鲲鹏一般。
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字,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有了一种神圣的威严。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宪全一座层峦叠峰的奇伟山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又让人想成波涛起伏的大海。
它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在上面的庭院,已经长得气势非凡。还有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
仰头望着的时候,会生出某种幻觉,似乎觉得它已不是一棵树,它老成神老成仙,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变化的文物。拜佛的人,总是先拜树。它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它从一粒种子开始,就是一个例外。它时时能听见体内山峰裂裂的脆响与天空勃勃的云涌,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发出葱绿的叶片,岁月中始终有静好的歌声。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华秋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它以思者的梦幻,诗家的气质,展现着无穷的力量、蓬勃的生机。
老银杏是一部活的历史,有人在它的身下制陶,以号角吹出曙光初照,有人在它的身下谈判,谈到最后握手言欢。它见证着古老与文明,见证着不屈与强大。纷飞的叶片一次次将无意义的争斗与掠夺掩埋。世事变幻,朝代更替,莒国、鲁国、齐国的烟尘消散,只有这棵老银杏,挺立着大地与天空。
那些有着精神光度之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在莒县本色展览馆,我看到了斑驳如树的老人,那些制陶与望日的后人,面对日寇的狰狞,豪壮地挺起不屈的脊梁,被称为民族之魂。大树具有地域特质,也具有普遍意义。
老银杏树,有说它是莒城的帆影,看到它就看到希望与力量,有说它是日照的灿光,见到它就见到透彻与绚烂。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老树缠死,又将另一棵老树缠死,直到自己也轰然死去,却没敢来纠缠这银杏王,只是以自已的腾挪翻卷,以自己的虬野苍狂,衬托着它,仰视着它。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一级级下山的路。
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就像我不能将泰山与大海看完全一样,它那豪放如鹏的庞大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 (选自2021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浮来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境内,属于沂蒙山革命老区。
5.文章在刻画银杏树的形象时,为什么会多次联想到鲲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题。
汽笛 布鞋 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
6.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散文形象鉴赏专题练答案
1、B B.“作者识破丈夫的心机”不对,只是作者的猜测:“不卖”的原因应该是“这部书包罗万象,很有用”。而“父亲的心爱之物”指的是“二十四史”而非《丛书集成》。故选B。
2.【答案】 ①孝顺父亲。侍奉老父,多年随居燕园;因是老父亲心爱之书,不卖百衲本的“二十四史”。②细心认真。将要卖的书仔细比较,选不重要的卖,嫌书价低仔细打听价钱。③善于反思。卖书后心中仍觉不安,认为似乎卖书总不是读书人的本分事;认为“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至于卖不出好价钱,也不是我管得了的。”④爱书。家里藏书多,不断买新书,卖书时又舍不得,卖书之后内疚不安。
3.①文章开篇写的是卖书,但是卖的是旧书,新书仍不断买,处理旧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要有搁新书的地方”,侧面说明“我”是爱书的。②中间虽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卖书”的周折,但实际表达的是对书的爱恋、不舍和牵挂。③结尾写卖书后的反思和洞见:表面是自我安慰的释然“对大家无用的书可毁,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深层是对“卖书”的自责,不管你怎样掩饰,内心的不安是无法补救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书之情。
4、①学识颇丰,个性率真。对钥匙相关内容的介绍和评说,充分展现了学识的丰富和个性的率真。如对当下人狗关系的评点、自己不需要两把钥匙的解说等。②怀旧,有诗意情怀和浪漫气质。③热爱阅读、热爱写作。视阅读写作为一生的事业,为之熬夜、为之欢喜。④孝顺父母、热爱家庭。为了母亲不装指纹锁,感恩母亲的辛勤付出;育儿长大,梦见拥女入怀。
5、①两者有形似,站在老银杏树下看,老树根系发达,定力无限,枝繁叶茂,飘然欲飞,有如昂首展翅的鲲鹏。②两者有神似,都是罕有少见之物,老树立于高处,视野有鲲鹏般重叠涛涌的境界、磅礴的气势和无穷的力量。③两者境遇相似,鲲鹏绝云气,负青天,逍遥飞翔,获得新生;老树在冰川期结束,大地回暖时,诞生出新生命,两者都有着蓬勃的生机。④两者有共同的象征意义,即热情与自信,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灵魂。
6、(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