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6 21: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设计者 审核人 语文组 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诵读这篇人物通讯,了解通讯的写法。 3.了解袁隆平事迹,学习他的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袁隆平一生的奉献精神。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探 究·归 纳
一、双基预习: (一)历史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奥秘,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也已经造福世界。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三)成语解释 ①义无反顾: ②在所不惜: ③刻骨铭心: ④力排众议: ⑤鹤立鸡群: 二、自主学习 四部分具体事件人物精神作者立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杂种第一代但试种失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赞扬了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三、组内合作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 2.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而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说说下列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课堂展示: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五、归纳总结 六、反馈达标 1.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2、本文使用了小标题形式,请你说说它们的作用。 (二)作者简介: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学(教) 后 记
组内合作
1、明确: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③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2、明确:
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明确:
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明确: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课堂展示:明确: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的质疑: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反馈达标:明确:
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明确:
《喜看稻菽千重浪》用了四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