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结构技巧
一、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必备知识:
1、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2、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4、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5、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蝉“得意”反衬诗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形;字面上只写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带”和“将”二字使用巧妙,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诗人头发斑白,而且表明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叙写景物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巫山巫峡”,即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全诗笼罩着败落气象,阴沉气氛,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C.颈联紧承上联,由秋天景物触动诗人情思,自然而然由景物描写转入抒情,运用拟人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羁旅之思,忧国之情。
D.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沉郁顿挫,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4.本诗与《登高》都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与结构安排上较为相似,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二人为官未能居高位,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饱受磨难。
B.“逋客”“谪仙”两句诗分别对应杜甫、李白,再次强调两位诗人的悲苦遭遇。
C.最后两句谴责了统治者不怜惜、不尊重带给人间好诗的李、杜二人的行为。
D.诗歌语言质朴,但句式整饬精美,除尾联外,其他各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6.“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天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8.张炎所著《词源》中提出“过片”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我们通常把词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请分析本词“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红衣①
姜 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末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
【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
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
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即言水乡湖塘之多,是荷花生长环境,暗点秋荷,呼应并紧扣小序。
D.这首词风格清新空灵、刚劲峭拔,其用词“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精健有力。
10.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
陆游
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
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能够听到三更之雨,其实是暗示其辗转反侧、孤愁难眠的情况。
B.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背井离乡之中,从“天涯万里游”即可推出。
C.“虫声憎好梦”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虫鸣声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眠。
D.“飞将”指李广,表达了诗人希望当下出现李广这样的名将的想法。
12.起承转合是格律诗的常见章法结构。诗中是如何进行“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错误。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2.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暮鸦、斜阳、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抒情,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3.C 【解析】C.“运用拟人等手法”错误,诗句意思是,“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他日泪”“故园心”写的都是诗人自己,没有用拟人手法。
4.①情感表达上,都蕴含有浓厚的悲秋情怀,世事艰辛,万里悲秋,家愁国难,老病孤舟,抒发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表现诗人的爱国之情。②结构安排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达到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5.C 【解析】C.“谴责了统治者不怜惜、不尊重带给人间好诗的李、杜二人的行为”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老天的意图你应该明白,人间最需要的正是李白、杜甫他们那样的动人诗章。表达诗人对李杜二人的赞佩。可见此处“君”并非国君,不是指当时的统治者。
6.情感: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写李杜影响之大,表达了诗人对李杜二人的钦佩之情。
结构:承上启下,由上文感叹李杜二人不幸遭遇,转而引起下文对他们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
7.C
【解析】C.选项的诗句含义、思想情感分析错误。下片“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并不是为了突出“寂寥”之感;“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杨花”是柳絮而非“落花”,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十分幽美的意境。庭院静谧,月光清朗,可辨点点杨花飞舞。然而月色明而不亮,花过不能辨影,景物又显得轻柔迷蒙,别具朦胧意境。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没有“哀伤情致”,综合全词看,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8.【示例答案一】
①承上。前半句写游人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或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
②启下。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中庭月色幽静之景。
【示例答案二】
(1)过片要起到过渡作用,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必须衔接贯穿,不能割断词意。(结合题下中的评论语言作答)
(2)本词过片:①前半句承接上文人物活动,写云去山暗,正式白天的游春踏青结束后留下一片的空寂,为上片作结(结合上片内容作答);②后半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结合下片后两句内容作答)
9.B
【解析】B.“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错误。诗中高柳晚蝉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作者凄然以悲的心事,并非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
10.示例一:层层铺垫。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先描写种种生活细节,表现诗人的孤寂;后通过描写时序变迁、荷花凋零,暗示离别已久;下片才直接表达怀人相思期盼之苦。层层铺垫,曲折精微。
示例二:内容层次曲折表达。小序写荷花盛丽,词作上片不写荷花,下片却写荷花凋零,曲折表达怀人之思。
11.C
【解析】C.“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有误。“虫声憎好梦”一句用“憎”这一本该属于人的情感来形容虫子,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12.诗歌在首联写夜不能寐、神游万里的失眠之状,颔联写虫声搅梦、独伴孤床的愁苦之情,颈联写收复国土、还我河山的忧国之思之后,尾联则一扫前面悲苦之态,以壮怀激烈的情感态度,抒发了自己欲效法前贤、决战疆场的报国之志。通过这一“转”,全诗感情逐渐开朗,充满战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