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09:23: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文本,感受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品味、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把握黄河的形象。
联系时代背景,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文本,感受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把握黄河的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根据黄湖流域简图,分析黄河流经的省份。
【教师出示黄河流域简图】
【学生结合地理学科所学,利用黄河流域简图,分析黄河流经的省份。】
明确: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二、了解常识
有关黄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学生回忆地理学科所学,并结合自己的日常了解,分享自己对于黄河的认知。】
【引入资料: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464千米。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
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黄河流域最为辉煌的四大科技发明,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宝库的重大贡献。
在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沿黄地区思想最为解放的时代,产生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众多学派。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陕北之时,面对黄河,伫立良久,说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三、诵读文本
(一)审题:从文章题目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
黄河:写作对象
颂:情感
(二)思考:《黄河颂》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呢?
【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诵读知识,分析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
慷慨激昂
(三)自由朗读并思考:本文在朗读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提示:朗读时需要注意重音、停连】
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学生结合朗读指导,全体齐读文本,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点评和指导】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人民】
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精神】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
拟人。“臂膀”指支流,写出黄河流域广阔、泽披众生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是: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人民】;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精神】;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精神】。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诗人情绪逐渐高昂。
形象分析
(一)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学生默读文本,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从中概括黄河的形象。】
明确:
总结归纳:
黄河形象:
“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自然特点: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啊!黄河!……发扬滋长!”——伟大贡献: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伟大坚强!”——精神品质:伟大坚强
六、讨论探究
(一)呼告手法:
1.介绍呼告手法:
叙述一件事情,感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将想像中的人或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叫做呼告修辞法。
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2.思考:《黄河颂》中哪里运用了呼告的手法呢?
【学生结合对呼告手法的理解,分析文本中运用的呼告手法。】
明确:
“啊,朋友!”、“啊,黄河!”
(二)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入资料:
【光未然】(1913—2002年),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光未然歌诗选》 等集。 1927年参加革命, 1935随行军战士到了黄河边,那翻腾的黄河让他再也无法消释心中的情感,国难、屈辱、不屈种种感情齐涌心头,他的激情像黄河之水奔腾而出,于是一组长诗《黄河大合唱》问世了。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被激发出了为黄河高歌的诗情,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这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明确: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拓展延伸
思考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现在学习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明确: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