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秦策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秦策五》(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06: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秦策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侯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僕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B.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C.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D.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子,指古代出于政治目的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历史上著名的质子,如燕太子丹等。
B.“倍”字义丰富:“倍思亲”是加倍;“十倍之地”是倍数;“倍德”与“倍约”一样,均同“背”,可释为“违背”“背弃”。
C.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据《礼记》记载,“崩”也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
D.避席,指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表示了对对方的尊敬。这里,除了表达对吕不韦的尊敬外,还体现了阳泉君谦虚求教的姿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之所以为身为质子的异人各处奔走,乃是相中了异人的奇货可居,从他与父亲的交谈中不难看出其商人本色。
B.吕不韦虽出身商贾,但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多有关注,分析时更能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展现了极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远大抱负。
C.异人之所以能在秦国成功立足,既靠吕不韦的良策,如拜见时着楚衣以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也凭自己的智慧,善陈苦情,唤起秦王同情。
D.异人先利用秦王也曾羁留赵国的经历拉近两人的关系,又献策建议秦赵边境的城门早闭晚开,由此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2)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不韦是如何让异人成功回到秦国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愿卿之更计”与“洗盏更酌”(《赤壁赋》)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
C.“使韩仓数之曰”与“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想让赵王放弃抵抗。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②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魏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极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之。”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 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原望干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B.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C.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D.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其兵”中的“止”与“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的词类活用相同。
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称为上卿。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借指国家。社指土神,而稷指谷神。
D.“愿以为子”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向群臣问计,只有姚贾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使四国,打消他们攻打秦国的念头,秦王于是隆重地为他置办行装。
B.姚贾出使四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还和四国结交而还,秦王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姚贾,却引发韩非对他的嫉妒和诽谤。
C.韩非诬告姚贾耗费了秦国的珍宝,却未必能把四国真正拉拢住,还揭发姚贾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又被驱逐,因此不适宜参与秦国的国家大事。
D.韩非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秦王因此大怒而质问姚贾。姚贾的辩解有理有据,令秦王信服,秦王于是对他信任不疑,而处死了进谗言的韩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
(2)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
参考答案:
1、B 句意: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这是空有人质了。
“王后欲取而子之”,“而”表顺承,连接“取”和“子”,中间不断开,“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之”是“子”的宾语,在“之”后断句,排除AC;
“不顾一子而留计”,“计”是“留”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是……也”是判断句,“是”是主语,所以在“计”后断句,排除D。
2.C “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错误,“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所以二者不完全相同。“据《礼记》记载,‘崩’也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错误,“崩”,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
3.D “由此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错误,根据原文“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可知,是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之后才立异人为太子。
4.(1)如今(我)努力耕种,(仍然)不能得到温暖的衣物、丰盛的食物;(但)假如拥立国君,(那么)恩惠就可以留传给后人。
(2)王后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见识高超,(对他)说:“我是楚国人。”于是自己把他认作儿子,更换他的名字为楚。
5.首先,通过剖析异人作为质子、在秦国有敌手而无助手的现状来说动异人,取得信任,使他愿意听从安排。其次,亲赴秦国游说阳泉君,为异人争取到了秦王后华阳夫人的支持,创造归秦的契机。再次,从利害角度积极游说赵国君主,为异人扫除障碍,确保他顺利归国。
参考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 ”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 ”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 ”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侯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违背约定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 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侯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6、A 句意:赵王臣子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欢心,这个人妒贤嫉能,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李牧必死。
“曲合于赵王”是状语后置句,原语序为“于赵王曲合”,中间不断开,排除BD。
“其言”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且“必死”的主语应是“武安君”。排除C。
7.B
A.“之”:动词,到……去/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句意:司空马逃往赵国/(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两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更”:再次,重新。句意: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清洗杯盏重新斟酒。两字含义相同。选项说法错误。
C.“数”:动词,数落/量词,几。句意:然后派韩仓数落李牧/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两字含义不同。
D.正确。
8.B “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说法错误,从原文“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可知,司空马未担任过秦国的相国。
9.①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
②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
参考译文:
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假如两国交战,臣愿为大王把两国先做一番比较,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 ”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 ”答道:“比不上秦国。”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司空马说:“假如大王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便获得赵国的一半,必大喜过望。秦国一来担心赵国做鱼死网破之争,二来深恐诸侯率兵来救,秦王必定迫不及待收受献地。秦国得到土地,便会退兵回国暂作休整,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诸侯惊恐则出兵救赵,合纵阵线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合纵成功,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实际上却得到山东各诸侯的援助来共同抗击秦国,秦国也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不久前秦出兵攻赵,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如今先生又建议割让半数国土,只恐秦国因而更加强大,赵国更无力以自保,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司空马说:“臣出身于刀笔小吏,累官而积,仍是尚书小官,从来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并不愿意让司空马掌握军权。司空马说:“臣只有区区愚计,大王不采纳,臣也没什么可以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赵国,经过平原津。平源津县令郭遗便热情地接待他并问道:“听说秦兵正在攻打赵国,客人自赵国来,请问战况如何?”司空马叙述了一遍为赵王设谋图存而赵王不采纳的事,赵国必定灭亡。郭遗说:“那么客人估计赵国何时灭亡?”司空马说:“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赵王臣子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欢心,这个人妒贤嫉能,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李牧必死。”
韩仓果然向赵王大进武安君李牧的谗言,赵王使人取代李牧统帅之位。武安君李牧返回,然后派韩仓数落李牧:“将军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军回敬大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武安君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感谢往昔知遇之恩,请求赐死。武安君李牧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0、B 句意:这四个人,都忍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明君能任用他们,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立功。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看他的污点,不听信别人指摘他的过失,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
“诟丑”作“有”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
“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
11.A
A.“词类活用相同”错误。“止”与“耻”的词类活用不同,前者为使动用法,使……停止;后者为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让他们停止军事行动。/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正确。
C.正确。
D.“以为”都是“以之为”的省略,“把(用)……做……”。句意: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把它们铸成十二个大铜人像。
12.D “韩非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秦王因此大怒而质问姚贾”错误。依据原文“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可知,令秦王大怒而质问姚贾的,主要是韩非诬告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势、秦国的珍宝和诸侯相勾结,不是“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
13.(1)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打算对付秦国,在内寡人财力困窘,在外百姓耗损,应该如何应对?
(2)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和诸侯相勾结,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
参考译文:
荆、吴、燕、代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来询问计策,秦王说:“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打算对付秦国,在内寡人财力困窘,在外百姓耗损,应该如何应对?”没有大臣回答。姚贾(站出来)回答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打消他们攻秦的念头,让他们停止军事行动。”(秦王)于是准备了百辆车、千斤金,让姚贾穿上自己的衣服,戴上自己的帽子,佩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使他们的军事行动停止了,并和他们结交而还。秦王十分高兴,把千户封给姚贾,并拜他为上卿。韩非诽谤他说:“姚贾带着珍宝财物出使,南到荆、吴,北到燕、代,未必能把四国真正拉拢,但带去的珍宝财物已耗尽,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和诸侯相勾结,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况且姚贾是大梁守门人的儿子,曾有在大梁盗窃的前科,在赵国做官又曾被驱逐出境。用守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来参与过问国家大事,恐怕不是鼓励群臣的办法。”
秦王召见姚贾问道:“我听说你带上我的财物去和诸侯结交,有这回事吗?”姚贾回答说:“有。”秦王说:“你有什么脸面再来和我相见?”姚贾回答说:“曾参孝顺他的父母,天下人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对他的君王尽忠,天下的君主都愿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女子善于女工,男子都愿让她做自己的配偶。如今我忠于大王却得不到信任,我不到四国,又到哪里去呢?假如我不忠于自己的君王,四国的君王怎么会信任我呢?夏桀听信谗言而杀掉他的良将,商纣王听信谗言杀掉他的忠臣,终于导致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人为您效忠了。”秦王又说道:“你是守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太公望,在东海之滨被老妇抛弃,在朝歌屠牛而牛肉无人问津,但文王用他成就了王业。管仲是齐国边邑的小商贩,在南阳不为人知,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但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被人用五张羊皮转卖到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使得西戎来朝。晋文公任用中山的盗贼,却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四个人,都忍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明君能任用他们,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立功。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看他的污点,不听信别人指摘他的过失,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只要能够安定国家,就不听外面对他的诽谤;即使有很大的名气,要是没有尺寸之功可录也不加以赏赐。所以群臣就不会有无功受禄的非分之想。”秦王说:“说得对。”就重新派出姚贾而杀掉了韩非。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