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4-24 15: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等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2.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有些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
4.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21教育网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5.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21cnjy.com
7.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8.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9.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分解者消耗的能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多种形式进行
10.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1.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12.国外一些生态学家提倡一种称为“免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耕地,不除草,只收割人类需要的食用部分。提倡这种耕作方式的目的不包括(  )。
A.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减轻水土流失
C.缓解温室效应
D.降低生产成本
13.一个池塘内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来源:21cnj*y.co*m】
A.a=b+d B.a>b+d
C.a<b+d D.a<c+d
14.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15.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16.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21·cn·jy·com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年龄结构维持增长型
17.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0.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2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22.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小麦→黏虫→青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果人为地大量捕杀青蛙,将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  )。【出处:21教育名师】
A.恢复力稳定性 B.抗灾害能力
C.抗病虫害能力 D.抵抗力稳定性
23.下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21世纪教育网
B.草原生态系统
C.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21世纪教育网
2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一种描述,此现象能说明(  )。
A.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强
B.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新速度很快,生产力很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一块农田疏于管理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一块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后,它的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降低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www-2-1-cnjy-com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 kJ,那么其中直接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 kJ和________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21*cnjy*com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27.(16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动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即10-6;能量单位kJ/(cm2·年)〕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kJ/(cm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28.(8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2·1·c·n·j·y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
(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D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__ kJ。
29.(8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成分联系起来,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下列有关实例,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问题。
(1)动物园内,一只雄孔雀正在开屏,雌孔雀看到后,停止了进食,小朋友看到孔雀漂亮的羽毛欢呼起来。对于雌孔雀,雄孔雀开屏属于__________信息,对于小朋友,孔雀开屏属于__________信息。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绵羊、山羊和鹿,这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它们在秋天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短日照属于__________信息,上述动物的行为说明__________。
(3)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
A.衰老的细胞和吞噬细胞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
C.种群与种群之间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答案:C 点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生产者的同化类型都是自养型;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腐生动物。
2.答案:D 点拨: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其调节能力强;草原上水分缺乏,两栖类动物较少;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能循环流动。
3.答案:D 点拨: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是食物链;B项是食物网内容;C项是生态系统成分内容;D项是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答案:B 点拨:由于花鲢被大量捕捞,乌鱼将会加大对白鲢的捕食,因此白鲢会下降,水蚤因缺少天敌将会上升。绿藻是生产者,乌鱼能继续得到充足食物,两者均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5.答案:C 点拨: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的种群数量增加,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6.答案:B 点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结构越复杂,食物链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B项中有三条食物链,A项只有一条,C项和D选项各有两条。
7.答案:A 点拨:某一营养级动物的同化量=摄入体内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贮存在体内的能量=摄入体内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8.答案:C 点拨: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左右,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应该增多。
9.答案:B 点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流向下一营养级、自身消耗、流向分解者,但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中包括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
10.答案:B 点拨: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为蓝藻提供了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并未涉及能量流动问题。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且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A、C、D均可以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分析。
11.答案:B 点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不是生产者的现存量;若b>0.2a,能量传递效率超过20%,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不一定最多;这四种生物个体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区域内一定还有分解者,所以不能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12.答案:A 点拨:不除草,所以有一部分物质被草利用,草也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等,但草不属于人类需要的生产者。
13.答案:B 点拨: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因此a>b+c+d。www.21-cn-jy.com
14.答案:B 点拨:A项和B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C项中,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D项中,①代表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答案:B 点拨:由题图可以判断甲、乙、丙、丁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因此丙不能成为食物链的一环。
16.答案:D 点拨:一个生态系统中成分处于稳定,为其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对平衡提供了基础。各种成分如消费者、生产者处于稳定,所以食物链、食物网等营养结构也处于稳定状态。各个种群处于稳定状态,数量基本不变,所含有的能量也会基本不变。从年龄结构上看,种群应属于稳定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当。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
17.答案:A 点拨:蟑螂的行为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功能的体现,光线的周期性改变是蟑螂“黑白颠倒”的原因,说明蟑螂能感受到这种物理信息的改变。
18.答案:B
19.答案:D 点拨: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光、声、热、电、磁等都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如鸟类婉转多变的叫声。植物可以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等,如植物花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花中的蜜汁属于化学信息。物理、化学、行为信息传递的渠道不是食物链,信息可以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生物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0.答案:C 点拨: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依赖于化学信息传递;豪猪遇敌竖起体刺是生物的应激反应;候鸟南飞是对光周期变化(主要)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息的反应。
21.答案:B 点拨:食藻类浮游动物和藻类构成捕食关系,藻类增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而浮游动物的增多又导致藻类减少,可构成负反馈;当排入污水后,浮游动物死亡,加剧了污染,又导致更多的浮游动物死亡,这属于正反馈。
22.答案:D 点拨:大量捕杀青蛙,使物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破坏了食物链,从而使黏虫大量繁殖,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3.答案:C 点拨:北极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非常简单,生产者几乎只有地衣一种,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极差,一旦破坏也极难恢复原状,因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但是,对一般生态系统而言,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反;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如森林),其恢复力稳定性则较弱;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如草原),其恢复力稳定性则较强。
24.答案:C 点拨:诗句的意思是野火烧了草以后,到来年春天草又生长出来,说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很强,但总体来看生产力不高,因为生长周期仅为一年,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强,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25.答案:A 点拨:田间管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化,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26.答案:(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阳光 绿藻(或食物) 如下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O2 分解者(微生物)
点拨:(1)注意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两种:水草和绿藻。
(2)绿藻:200×1/4÷10%=500 kJ;轮虫:200×1/2÷20%=500 kJ
(3)浮萍代替了原来的生产者,数量太多影响了光在水中的透射,水草、绿藻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随着食物消失,轮虫也死亡。
(4)有机肥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O2的缺失和厌氧分解者的分解,加速河水变臭。
27.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 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
(4)H2O(或水、无机盐) 分解者 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 促进物质循环
(5)能量流动
点拨:图中A是生产者,D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又返回大自然中,是分解者,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出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小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与三个去路散失的能量之和:200+97+106+63=466。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100%≈13.5%,以此类推。
28.答案:(1)光合作用 ③④⑤
(2)分解者
(3)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4)4.5×107
点拨:(1)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CO2,使碳返回到无机环境。(2)处理垃圾是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缓解温室效应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降低CO2的排出量,包含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第二个方面是增大CO2的吸收量,包含植树造林等。(4)只有D→A的能量传递效率按照10%来计算,D剩余的能量才能较少地传给A。D→A按照D→C→A这个食物链来计算,且能量传递效率按照10%计算,A获取的能量最少。
29.答案:(1)行为 物理 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2)物理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A
点拨:(1)孔雀开屏是雄孔雀的求偶行为,雌孔雀对此行为作出反应,停止了进食。小朋友看到的是开屏后孔雀漂亮的羽毛,是对颜色的反应,颜色属于物理信息。
(2)短日照属于物理信息;绵羊、山羊和鹿感受到了短日照,促进其性腺的发育,日照长短对生物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