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淘、牵、卵、填”等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读第4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3.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走月亮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识记文中生字词;品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内容,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走月亮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诗词激趣,揭示课题
1.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份独特的情思。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欧阳修也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论是高兴还是愁思,都喜欢寄情明月。你还能说出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2.揭示课题:走月亮。
二、情景代入,铺垫基调
1.引导学生品读1—3自然段。师创设情境,师生配合朗读。
2.品读“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体会空间的远近变化和描述事物的顺序变化。
3.月亮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4.齐读第3自然段,理解“走月亮”。师简介云南大理白族走月亮的习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抓住文中语句品读,初步体会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感受月光的美好,为后文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三、读文梳理,识记字词
1.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我们”走过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画出来。读课文时请读准文中带拼音的字词。
2.出示词语:
牵着 鹅卵石 坑坑洼洼 填平
葡萄 庄稼 稻穗 成熟 田埂
闪闪烁烁
3.指名读词语,指导书写:牵、卵、填、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月光美好的基础上继续通读全文,进一步熟悉文本,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指导识记字词,对易错字示范书写,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4.说说“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溪边、村道、果园、田埂、石拱桥)
5.“我”走过那么多地方,所以这篇课文描写的不是一幅定格的画面,而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我们读一读这些句子: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
有时候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6.在这幅流动的画卷中,“我”的心情如何?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写出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是的心情。师生合作朗读,读出走月亮的心情。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候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7.师小结: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先要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习方法,抓关键语句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我”与阿妈走月亮的美好。)
四、品读课文,想象画面之美
1.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来到了溪边。请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我”看到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我”联想到的句子。
2.读后交流。
(1)她看到了什么?(溪水、鹅卵石、小水塘里月亮的倒影)
(2)那是怎样的溪水?指名读相关语句。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品读“流”“抱”字的巧妙。
(4)那是怎样的小水塘呢?
(5)小结:阿妈牵着“我”走过溪边,闻到溪水流香,看到水塘抱月。
(6)看到此情此景,她联想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
(7)体味省略号的用法,说说“我”还可能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细品语段,想想画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读文赏析,体会情感,突破重难点。)
3.改文成诗,读出情感。
将第四自然段改成诗行,指导学生品读,体会语句押韵的妙处,感受走月亮的美好。
(设计意图:诗文结合,画面相映,在朗读中进一步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对语言感知、想象、欣赏能力。)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师生总结课堂。
2.布置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第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溪边 溪水流香 水塘抱月
村道
果园
田埂
石拱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