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篳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之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旌九族,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卫鞅之始与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竞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B.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C.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D.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土置将/以待魏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之堂上的“北”指打败,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北”意义不同。
B.诸侯指西周、春秋分封的各国国君,有服从王命、交纳贡赋、捍卫王室等义务。
C.跣行指赤脚行走,表示恭敬。古代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佩剑穿履上殿。
D.冲橹指冲车和高巢车,冲车用以冲城攻坚,高巢车用以嘹望敌军。亦泛指战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秦认为,攻战的方法不在于用兵,国君即使沉迷于音乐,照样可以扩充国土、实现愿望;国君即使嗜好歌舞杂技表演,照样可以使诸侯归服。
B.魏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在对赵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还围困、攻占了定阳,又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商量对付西边的秦国。
C.卫鞅为使秦国摆脱困境,劝谏魏王四面出击,攻打燕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如此一来赵国和韩国必然都归附魏国,这样魏王才可称王于天下。
D.魏王认同卫鞅之言,于是僭越本分享用天子威仪,在宫室、衣服、旗帜等方面都按照王者的规格来配置,结果触怒齐楚两国,被齐国打得大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
(2)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
5.历史是会重演的,齐闵王怎样做才能避免重蹈魏王覆辙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名配天地不为尊,利制海内不为厚。故夫善为王业者,在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之使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矣。何以知其然矣?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禽得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之/使诸侯无成谋
B.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之/使诸侯无成谋
C.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之使/诸侯无成谋
D.何以知其然/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趋之使/诸侯无成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忧,意思为积久难除的忧心,“宿”与《苏幕遮》的“叶上初阳干宿雨”的“宿”意义不同。
B.以西谋秦,意思为来向西边谋取秦国,“西”与《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意义不同。
C.跣行,意思为光着脚丫逃跑,“跣”与《唐雎不辱使命》的“亦免冠徒跣”的“跣”意义相同
D.垂拱,意思为不用花什么力气,“拱”与《过秦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拱”意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兵力强大,攻下赵国首都邯郸,后来联合众多诸侯国朝见天子,对于魏国的觊觎,秦王十分害怕。
B.秦王把全部城墙都配上作战的武器,还招募敢死队,严阵以待。卫鞅为秦王出谋划策,最终化解危机。
C.卫鞅劝说魏王顺从天下人的意思,讨伐齐和楚,魏王欣然听从卫鞅的建议,反而激起众怒,招致祸端。
D.齐国联合了众多的诸侯国去攻打魏国,魏国被打败。秦王趁此机会,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大片的土地。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
②此臣之所谓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者也。
参考答案:
1、D 句意:秦王为此感到恐惧,睡觉睡不安稳,吃饭不知滋味,下令国内所有城池积极备战,加强防守,组织死士,安排将帅,防范魏国进攻。
“境内”指四境之内、国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B;
“为死士”指组织死士,“置将”指安排将帅,二者是句内并列成分,中间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
2.C “表示恭敬”不对。根据上文的“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等情境,可知此处的“跣行”是形容魏王慌张急切的样子。当时形势危急,魏王来不及穿上鞋子。
3.B “还围困、攻占了定阳”不对。原文是“西围定阳”,没有说攻占定阳。
4.(1)即使对方有阖闾、吴起那样的将才,在屋内设计就可以将他们擒获;周长千丈的大城,在筵席上谋划就可以攻取。
(2)在这时,秦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魏国)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但并不感激魏王。
5.①头脑清醒,不信阿谀之词;②睦邻友好,不可四面树敌;③谦卑低调,不居诸侯之上。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道:“我听说,攻战之道不在于用兵,即使对方拥兵百万,也可以败之于庙堂之上;即使对方有阖闾、吴起那样的将才,在屋内设计就可以将他们擒获;周长千丈的大城,在筵席上谋划就可以攻取;百尺之高的攻城器具,在卧席上设计就可以摧毁它。所以钟鼓竽瑟的音乐不绝于耳,也可以扩充土地,实现心中的愿望;歌舞杂技艺人在堂前表演不断,而诸侯都会一起来归顺。从前魏国拥有方圆千里之地、三十六万强兵,仗恃它国力强大,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向西围困了定阳,又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商量对付西边的秦国。秦王为此感到恐惧,睡觉睡不安稳,吃饭不知滋味,下令国内所有城池积极备战,加强防守,组织死士,安排将帅,防范魏国进攻。卫鞅(商鞅)对秦王献计说:‘魏国因功劳大而令行天下,又率领诸侯朝拜周天子,它的盟国一定很多。所以现在以秦国一国之力来对付强大的魏国,恐怕不行。大王何不让我去见魏王,那我就必定有办法打败魏国。’秦王答应了卫鞅的请求。卫鞅见到魏王说:‘大王功劳很大,可以号令于天下了。现在大王所率领的十二诸侯,不是宋、卫,就是邹、鲁、陈、蔡,这些小国本来就是受大王驱使的,不能让大王称王于天下。大王不如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那么赵国就必然会归附魏国;向西攻打秦国,向南攻打楚国,那么韩国也必.然会归附魏国。大王有讨伐齐、楚的决心,又顺从了天下人的志愿,那么称王大业就可以实现了。大王不如先穿上王者的服饰,然后再去攻打齐、楚。’魏王听了卫鞅的话很是高兴,亲自指挥扩建宫殿,裁制红色龙袍,树立天子旌旗,准备帝王进兵时使用的画有朱雀七星的旗帜。这些威仪都是天子使用的,而魏王全都用上了。齐、楚两国为此大为愤怒,诸侯都投向齐国,齐国出兵攻魏,杀死魏太子,消灭魏国十万大军。魏王大为恐慌,光着脚下令全国停止出兵,又东奔到齐国(屈身朝齐),诸侯这才放弃攻魏。在这时,秦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魏国)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但并不感激魏王。所以说,这一开始就是卫鞅和秦王商量好的计策,在酒席间订下计谋,在庙堂上设好计策,就让魏将被齐国活捉;攻城的武器都未使用,(魏国)西河之外的土地就归属于秦国。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庙堂之上打败敌人,在门户之内擒获敌将,在筵席之间攻取城池,在卧席之上摧毁攻城器具。”
6、A 句意: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生活安逸社会安定归我,生活辛劳社会混乱归天下。这才是王业大成的根本。精兵攻来就抵抗,祸患到来就迎接,使诸侯的阴谋不能形成。
“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成句,排除BC;
“锐兵来”“患至”均为主谓句,各自成句,排除D。
7.B
A.正确。“叶上初阳干宿雨”的“宿”,昨日;句意: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
B.“意义不同”错误。“西望夏口”的“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C.正确。“亦免冠徒跣”的“跣”,光着脚,不穿鞋袜;句意: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D.正确。“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拱”,抱拳;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句意: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8.C “魏王欣然听从卫鞅的建议,反而激起众怒”错误。结合原文“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可知,招来众怒的主要原因是魏王妄自尊大,越礼不轨。
9.①所以凭借区区一个秦国而去对抗魏国,恐怕比不过。大王为什么不派我去求见魏王呢,我一定能使魏国败退。
②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帷帐里谋划擒获敌国将领,在酒席上攻破对方的城池。
参考译文:
“据臣所知,战争之道不在军队的多少,即使遭遇阖闾、吴起那样的将帅,也能通过室内的策划擒获他;虽然有千丈的城池,也可以在酒席之间摧毁它;所以,丝管之声在朝堂不绝于耳、和着优伶和侏儒欢笑歌舞之时,国土已经扩张,诸侯前来臣服。如此的君王,名号与天地相等不算高贵,政权控制海内也不算巨大。因此,善于开创王业的君主,在于能使诸侯劳顿而自己闲逸,使天下混乱而本国安宁。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生活安逸社会安定归我,生活辛劳社会混乱归天下。这才是王业大成的根本。精兵攻来就抵抗,祸患到来就迎接,使诸侯的阴谋不能形成,国家就没有积久难除的忧心。有什么事实作佐证呢?过去魏惠王拥有领土上千里,甲士三十六万。倚仗自己实力强大,攻取邯郸。西围定阳,又邀集十二家诸侯朝拜周天子,为图谋秦国作种种准备。秦孝公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动员全国,修缮战守的器具,境内严加防守,同时招募死士,任命将领,以待来敌。卫鞅向秦孝公献计说:‘魏王有匡扶周室之功,令得以施行天下,既能邀集十二家诸侯朝见天子,从者甚众。所以凭借区区一个秦国而去对抗魏国,恐怕比不过。大王为什么不派我去求见魏王呢,我一定能使魏国败退。’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卫鞅往见惠王说:‘我听说大王劳苦功高而能号令天下。可如今大王率领的十二家诸侯,不是宋、卫,就是邹、鲁、陈、蔡,大王固然可以随意加以驱使,然而就凭这些力量还不足以称王天下。大王不如向北联结燕人,东伐齐国,赵国自会服从;再联合西方的秦国,南伐楚国,韩国自会望风而服。大王有讨伐齐、楚的心愿且行事合于道义,实现王业的日子便不远了。大王不如先顺从天下之志,然后图谋齐、楚。’惠王听了,十分高兴,便依天子体制,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斿、七星之旗。这是天子地位,可是魏王却以天子之位的地位处理。于是齐楚两国君主大为激愤,而各路诸侯也都投到齐国伐楚的旗帜下面。齐人伐魏,杀掉了魏太子申,歼师十万。惠王震恐,急忙下令收兵,又向东臣服于齐,诸侯们这才停止武力制裁。在那个时候,秦孝公乘机轻松取得魏国的河西地区,而且对惠王无感激之情。所以卫鞅当初与孝公商议对策的时候,谋约于座席之上,策划于酒席之间,定计于高堂之上,而魏国大将庞涓已为齐所擒,刀兵不动已收西河以外的地方。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帷帐里谋划擒获敌国将领,在酒席上攻破对方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