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行辈(háng) 亢奋(kàng) 羁绊(jì) 惊鸿(hóng)
B.归省(shěng) 凫水(fú) 撺掇(cuān) 絮叨(xù)
C.呓语(yì) 粲然(càn) 瞋视(chēn) 叱咤风云(chà)
D.浑身解(xiè)数 朱砂(shā) 参差(cēn) 惬意(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宽慰 依稀 嘎然而止 低回婉转 B.欺侮 悠扬 妄相 尽态极妍
C.不惮 疏密 甜静 众妙必备 D.弥散 漂渺 淋漓 变幻多姿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4.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5.古诗文填空。
(1)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_。(《山中杂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滁州西涧》)
(4)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5)《论诗》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约客》表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综合性学习。
(1)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份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午风俗》手抄报,特向全班同学征稿。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四方面的材料。如果要删除一项,你会删去:( )
A.“屈原含冤怒投汩罗江”的历史故事。
B.“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古老传说。
C.“幸福小区家庭包粽子大赛”、“五月五龙舟竞渡”的新闻报道图片。
D.唐“九子粽”、宋“蜜饯粽”、元“箬叶粽”、明“芦叶粽”、清“火腿粽”的介绍。
(2)请分别说明保留另外三项材料的理由。
二、阅读与感悟
(一)古诗鉴赏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
7.诗歌第一句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8.用自己的话概括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不知木兰是女郎
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C.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声
D.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举世闻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1.文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1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3-17题。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3.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很重的心”指什么?“轻松”和“舒展”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1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此句在文中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_________ 。
17.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视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写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8.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19.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20.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21.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22.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23.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三、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参考答案
一、(25分)
1.D(3分)2.D(3分)3.B(3分)4.D(3分)
5.(1)竹中窥落日(2)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玉笛暗飞声(3)野渡无人舟自横(4)正是江南好风景(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6)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8分,每空1分)
6.(5分)(1)B(2分)(2)A项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C项介绍了当代的一些节日活动。D项介绍了历代节日美食。(3分)
二、(45分)(一)(5分)7.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3分)
8.写了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二)(12分)9.B(2分)
10.(1)满座的人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2)即使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将每一端都指出来。(4分,每句2分)
11.描写的是宾客的表现,属于侧面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4分)
12.突出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分)
(二)(13分)13.月夜行船(2分)
14.想看社戏而不能看的心情,表达了我能看社戏时畅快的心情。(2分,每点2分)
15.把山写活了,衬托了船行的速度之快,突出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3分)。
16.悠扬的笛声。(2分)
17.(4分)(1)示例:月色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1分)(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1分)(3)烘托我在路上的急迫心情。(2分)
(三)(15分)18.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2分)
19.(1)指纸钞或值钱的东西。(2分)(2)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2分)
20.提示:老人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予都不知道感激 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失?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3分)
21.为后文老人对待孩子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2分)
22.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2分)
23.略(2分)
三、作文(50分)
参考2013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