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叱咄(duō) 缥碧(piǎo) 弗之怠(dài) B.烨然(huá) 泠泠(léng) 轩邈(miǎo)
C.皲裂(jūn) 箪瓢(dān) 辄尽(zhé) D.婵娟(chán) 黔娄(qián) 汲汲(jí)
2.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舍(学舍,书馆) 容臭(气味,臭味) B.铁未销(销蚀) 把酒(端起)
C.期在必醉(期望) 甚箭(胜过) D.戾天(至,到) 何许人(处所)
3.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 天山共色 不求甚解 德隆望尊 B.奇山异水 泠泠作响 不慕荣利 援疑质理
C.疏条交映 千百成蜂 箪瓢屡空 衔觞赋诗 D.短褐穿结 负箧曳屣 风烟俱净 天下独绝
4.下列各项中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比喻 排比 排比 拟人 B.拟人 对偶 排比 拟人
C.比喻 对偶 排比 拟人 D.比喻 对偶 拟人 比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6.对下列各句朗读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朝
B.《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清朝
C.《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朝
D.《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中的“乐天”是指 。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代指 。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其中的“汗青”特指 。
9.你能根据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联想出与之相关的且含有这个词的成语吗?试试吧!
(1)益慕圣贤之道 (2)不戚戚于贫贱 (3)既加冠 (4) 走送之
(1) (2)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4)
10.古诗文及名著填空。
(1)《赤壁》中诗人接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 , 。
(2)《过零丁洋》中巧妙地借用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的“地名对”是
, 。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千百年来激
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的是 , 。
(3)《水调歌头》中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抒发作者对世人美好祝愿的句子
是 , 。
(4)《潼关怀古》中作者对历史的总结和评判的句子是 ; 。
(5)《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 国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 写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 、 ),主要描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船长 进行海底环球探险的生动经历。
二、阅读与感悟
(一)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节选),完成第6--10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以疾也( ) ②从流飘荡( )
③猛浪若奔( ) ④嘤嘤成韵(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的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泠泠”“嘤嘤”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4.用原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三峡》写山的特点句子是: 。
②《与朱元思书》写山的特点句子是: 。
1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的侧重点却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
(二)阅读《马说》,完成第11—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 (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 ④执策而临之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8.指出下列加点词“其”的用法和意义。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C.其真不知马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文中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0.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16—2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1.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
(1)俟其欣悦 ( ) (2)媵人持汤沃灌 (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 (4)腰白玉之环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3.下列句中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无/鲜肥滋味之享 C.益慕圣贤/之道 D.烨然/若神人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真无马邪 B.久而乃和 濯清涟而不妖
C.弗之怠 何陋之有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2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2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22—26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科普作家)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中景,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特写。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涣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提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
⑦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27.请在第五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 。
28.“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29.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
30.第一段写道:“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从全文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话不假” 表现在哪里?
31.联系本文,请你用科学的眼光来读一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说说它表现了什么科学道理?
三、写作与表达
32.作文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的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参考答案
一、(30分)1、B (“ ( http: / / www.21cnjy.com )烨”字的读音为“yè”,“泠泠”的读音为“líng”) 2、A ( “臭”的意思与今义不同,应为“香气”。) 3.C 4.C 5.B 6.B 7.B
8.(1)白居易(2)月亮(3)史册(3分,每空1分)9..示例:精益求精 休戚相关 张冠李戴 奔走相告 (4分)
10.(9分,每空0.5分)(1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法 凡尔纳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尼摩
二、(50分)(一)(14分)11.① 快 ②水流,江流 ③奔驰的骏马 ④鸟鸣声(2分)
12.(1)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快啊。(2)天空中没有一丝风,没有一点烟雾,天和山浑然一色。(4分) 13.B(2分) 14.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分)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分)15.湍急 清澈 山高谷深 山上树木葱郁(2分)
(二)(14分)16.①吃完 ②喂 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鞭子打 ④面对(2分) 17.(1)鞭打它不按照鞭打他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2)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分) 18.A.代词,指千里马B.语气词,表反问 C.语气词,表推测 D.代词,它的(4分) 19.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20.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三)(12分)21. (1)等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拿 (3)通“披”意思是“穿着” (4)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腰间别着”(2分) 22.家里很穷,没有办法得到书看,每次从藏书人家借书来,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2分) 23.C (2分) 24.D(2分) 25.少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意同即可,2分)26.示例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可取与否,言之成理即可)(2分)
(四)(10分)27.会当凌绝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览众山小。(2分)28.应该放在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2分)29.总分总(1分) 30.电影导演读唐诗时,采用分镜头来解读;画家读古诗时,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而作为科普作家的“我”读古诗,则喜欢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意同即可)(3分)31.它符合事物新陈代谢发展的规律,新生事物总要代替陈旧的事物这一科学观。(意同即可)(2分)
三、32.作文(40分)参考2013年中考作文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