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的不同情感。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诗歌前两句都是写景,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侯、栖、鸦”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块一 回顾方法 了解习俗
1.回顾方法
同学们,说到古诗学习,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丰富理解。
(4)诵读诗歌,想象画面。
2.了解习俗
(1)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读这两首诗,在描写内容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联系学习经历,分享节日风俗。
这两首诗都和传统节日有关。关于寒食节和中秋节,你们知道都有哪些习俗?
(3)补充寒食节和中秋节习俗的相关资料。
板块二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1. 自读课文,感悟诗韵。
(1)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强调易错字音、字形,强化认读和书写。
(3)教师范读,提醒七言绝句的诵读方法。
(4)再读古诗,掌握七言绝句的诵读要领。
板块三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2.师生文白对读,加深诗意理解。
板块四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
1.抓景物,想画面。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品析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长安春景图。
①引导学生抓住“花、御柳”两种景物和“飞、斜”两个动词感受落英缤纷、柳絮飞舞的长安春景图。
②再读诗句,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2)品析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感受中秋月夜图。
①引导学生抓住“地、鸦、露、桂花”几种景物和“栖、冷、湿”等词语,感受冷清、寂寞、孤独的诗歌情境。
②再读诗句,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2.品诗句,悟情感。
《寒食》后两句仍在写景,《十五夜望月》后两句则转而抒情。
(1)品析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感受朝廷传赐新火的景象。
①读诗句,想画面。
读了这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 联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仅仅是写寒食节的景象吗?引导学生揣摩诗句的“言外之意”。
(2)品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体会思亲之情。
①补充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②交流类似古诗句,加深体会,丰富积累。
板块五 方法回顾 诵读积累
1.总结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2.再读诗歌,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回顾生字 导入新课
1.检测生字书写。
2.你们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就源于这个故事。
板块二 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
1.自读课文,感悟诗韵。
(1)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强调易错字音、字形,强化认读和书写。
(3)教师范读,提醒诵读方法。
(4)再读古诗,感受诗歌韵味。
板块三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2.师生文白对读,加深诗意理解。
板块四 感受形象 体悟情感
1.读诗句,感受织女形象。
从这几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圈画出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织女的形象仅仅是为了表达织女的相思吗?
(1)补充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再读古诗,加深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拓展链接,品析诗句语言特色。
(1)补充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及后人对其评价,初步感知其艺术成就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2)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品析叠字的意象美。
①分析品味,体会叠字的运用让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
②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叠字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4)拓展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的使用。
①初读叠字,体会情感。
②补充《声声慢》创作背景,加深体会诗歌情感。
③再读叠字,体会其表达作用。
板块五 诵读积累 拓展延伸
1.再读诗歌,背诵积累。
2.课下搜集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