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0: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关于《左传》
你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
国别体:
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
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的历史。《汉书》
烛之武退秦师
理解标题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为什么?
质疑:退 怎么办?
结果如何?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秦伯说( )
朝济( )而夕设版焉 逢( )孙 杞 ( ) 子 不知( )
fàn

zhuì
gōng
jué
yuè

páng

zhì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军:名→动;驻军。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礼于晋
2 且贰于楚也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军
秦军

1.晋秦联军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为人物 出场作铺垫。
2.但两军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于郑伯言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辞:推辞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既:已经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跨过。
以:而。
鄙:名意动,把…当作边邑。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因为……
以:而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夜:在夜里,名作状。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为:给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厌:满足
东:名→状,向东。
封:使用用法;使……作疆界。
肆:形→动,扩张。
阙:削减
焉:哪里
以:而
唯: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尝:曾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临危受命: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说烛之武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佚之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不仁、不知、不武”体现晋文公什么特点?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迫晋退兵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1、烛之武:


2、郑伯:
3、秦伯:
4、晋文公:
5、佚之狐:
人物形象分析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慧眼识才的伯乐。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失其所与,不知(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连词,如果
代词,你
动词,像
知道
明智
一词多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表承接,不译
表承接,就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之)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越国以鄙远( )
与郑人盟( )
唯君图之( )
名作动,驻军,驻扎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名作动,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名作动,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夜缒而出( )
名作状;在东边,在西边
名作状;在晚上
君亦无所害(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动作名;害处
动作名;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形作名;壮年
形作名;远方,边远的地方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何厌之有( )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