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15: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必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古代生产工具的革新,分为两个领域:农业和手工业。随着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中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使用工具解决基本生产问题,而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劳作方式。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借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为选择性必修2的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古代部分。作为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较为庞杂,但教材中所展现的知识深度尚浅,停留于表面的变化,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将表面上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这种变化延伸到生产力发展的本质上去。因此本课也为第二单元5、6课的知识演进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脉络,打开学生的历史思维。 本课将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两大部分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农业工具的变化,主要介绍农业的生产工具以及灌溉工具的变化,从而体现生产力发展对劳作方式的改变;二是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丝织、制瓷以及冶金三个生产领域;三是劳作方式的发展,基于前两个子母的内容,农业、手工业领域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产生了特定的劳作方式。 第一,本课教材内容对生产工具变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阐述较少,上课时根据学情补充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第二,本课在阐述古代生产工具变化和劳作时把更多的内容放到了中国古代上,对西方的相关内容阐述较少,在学习时也可按照课本内容,多学习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西方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能力迁移以及提成的内容解决。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以往学习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时已经对基本的历史史实、相关的历史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素养都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这节课学习时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基本历史史实,通过小组间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运用问题的引导来补充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 策略:教师需重点讲解生产工具的变化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以图片、材料以及问题展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此部分知识点。力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历史思维的开拓。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的历程,厘清历史脉络,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对生产工具变化的了解,认识生产工具作为基础会产生特定的劳作方式; 3.通过分析生产工具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4.通过史料与课堂探究,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认识科技创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发展;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工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图片一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以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图片二为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提问根据两幅图片,分析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生产变化如此之大?是什么在发展?帮助学生快速带入本课内容。 回想以往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对比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当我们带着一种回味与欣赏的目光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否深思过,这种辉煌的基础是什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新课讲授 小组合作完成——农业生产工具与灌溉工具的发展历程并绘制图表。 发展过程 1、首先小组派代表来展示本组制作成果(形式不限) 2、教师汇总整合——以ppt的形成展现并延伸知识点难度 提出问题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发展对古代农业有什么影响? 2、推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答案 参考答案: 1、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促使了动力上的革新。随着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小农经济。 2、生产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图片,建立相互关联的农业工具发展过程图表。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教师所给材料内容,小组内讨论问题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仔细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培养时空观念。 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以及分析问题并最终给出答案的能力,让学生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有助于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1.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演进过程 ①纺织业工具 ②陶瓷工具 ③冶金工具(*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2.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结合教材与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可结合中外手工业的发展史以丝织业为例)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材料三: 参考答案: 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 ②手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③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④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教材以及ppt中所给材料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考查学生总结材料、看图解史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学生如何运用横向对比的方式得出答案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劳作方式 ①集体劳作 集体劳作方式 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个体劳作方式 个体农耕(家庭式劳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 开始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 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 各国的变法运动.逐渐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体现 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历史意义:表明我国的小经济逐步形成.。 ③农业庄园式劳作(延伸:东汉庄园经济) 农业庄园劳作 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以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的空间;但这种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拓展: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经济 ①庄园是中世纪欧洲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 ②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 手工业劳作方式 ①家庭式劳作 ②作坊式劳作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生产方式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其中,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会形式,劳动方式使二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实现能动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课堂延伸 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发展分析我国劳作方式的发展以及经济成分的变化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培养对历史的思辨能力
本课小结 生产工具对社会的发展有根本推动作用 工具与技术相结合会推动生产力的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理解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按时间线索梳理本课历史脉络。 梳理本课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为第5、6课打下基础,打开学生历史思维,让学生乐于思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