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15: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4 课 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 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以及官员考核、监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选官与管理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知道 古代官制发展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词解释】
◆察举制: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 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 (教材 P21) ◆九品中正制:三国魏王曹丕推行;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教材 P21)
◆科举制: 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 官。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教材 P22) ◆上计制: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每年秋冬,各县、候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 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审核计簿,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结果是官 员赏罚的依据。
◆铨选:铨选是指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 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 后各代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 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磨勘法:是唐宋官员以考绩定升迁的一种常态化制度。唐代将对文武官员功过行能的考课 (即考核) 结果,分九等注入考状, 由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后,决定官吏的升迁降黜。 宋真宗咸平年间正式形成课绩与年资相结合的磨勘法,使官员级别升迁的管理走上规范化, 专置磨勘差遣院,主持官吏的考课升迁,后改为审官。
【问题引领】
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列表方式梳理中国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 度的演变概况。
1
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前代选官制度,概括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的新变化。
2.简述隋唐采用科举制作为新的官员选拔制度的原因及其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影 响。
3.概括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治理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三、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明清科举制日趋严密的主要表现。
2. 用列表方式,梳理明清考核及监察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及其体现的发展趋势。
3. 用列表方式,梳理明清考核及监察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及其体现的发展趋势。
2
【知识框架】
【课后小练】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 “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该制度 (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受到了尚贤思想的影响
C.适合战时状态下的选官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唐太宗曾下诏令,文武官限六百四十三员。他对宰相房玄龄说: “朕设此待 天下贤士,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 立,同坐食也。 ”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 )
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士人应举受到门第的严格限制
C.沿袭以德才作为选官的标准 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3.“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 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 择。 ”是对古代某朝选官制度的评价,下列项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
A.开始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制度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 D.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4.宋真宗时设谏官,仁宗时设谏院,对朝政遗缺和官员失职等进行规谏讽喻,这 一变化的导致了 ( )
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 B.强化了两机构相互制衡
3
C.监察制度出现“台谏合一” D.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5.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 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对选官标准强 调的是 ( )
4
A.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注重的才学的全面务实
B.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D.品德为先,才学位末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书等文献及主要汉碑材料中所能考见的两汉孝廉 184 人的家世情况
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
人数 128 11 29 16
百分比 69.6% 6% 15.7% 8.7%
材料二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 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 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 分路作为监察区。
——摘自高中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 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选官制度和世官制相比的异同,并 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的监察对汉代监察制度的继承,并 说明监察制度发展趋势及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汉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和监察制度发展的共同趋势。
【答案】
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梳理中国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概况。
1.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朝 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权
秦 军功爵禄制 军功 军功、养士、客卿 国君、贵族
汉朝 察举制 品德、才能 (儒家以外的 各家均不得 举,开创了以 儒术取士的标 准)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 才能 ①设置中正:各州郡以本地的中 央官员为中正举荐; ②品评人物: 中正考察士人的 “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 九品;③吏部按品授官。 中正官 (本籍在中 央的高官)
2.官员治理制度的演变
时期 官员考核 官员监察
秦汉 上计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
魏晋南北朝 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 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 式,但曹魏、 西晋、北朝 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 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有部分变化。 汉代的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前代选官制度,概括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的新变化。
朝 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权
隋唐宋元 科举制 考试成绩 分科考试, 以成绩优劣取舍 朝廷、中央
5
2.简述隋唐采用科举制作为新的官员选拔制度的原因及其对后世选官制度的影 响。
原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 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教材 P22)
影响: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3.概括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治理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时期 官员考核 官员监察
隋唐 吏部考核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 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两宋 磨勘 御史台,且台谏合一。 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 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明清科举制日趋严密的主要表现。
科举考试强化: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固 定为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化日趋严密:考试分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 殿试三级 (进士) ;确保科举人才来源地域平衡,考试实行南北卷制度。
4. 用列表方式,梳理明清考核及监察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及其体现的发展趋势。
时期 官员考核 官员监察
明 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⑵考满:分“初考”、“再考”、“通考”,以考 核结果 (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作为官员正 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⑶考察:包括“外察”和“京察”,重在查处官员 的贪酷和不作为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 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
清 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 京官和外省文官
趋势 考核日趋严格,监察日趋严密。
1.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功劳制 (军功爵制) ,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 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的需要。是一种适合战时 (临时) 状态下的选官方式。废 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世官制取消。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士人如果有大功 (指堂兄弟一辈) 以上亲从事工商者,或 出身于奴婢、胥吏家庭,就不得应举。可见,唐代科举,士人应举受到门第的严 格限制。
6
3.答案:D
解析:材料选自《欧阳修全集》的《论逐路取人札子》,从“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 问东西南北之人 ”可判断是宋代科举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 是汉代察举制,B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C 是九品中正制,D 材料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体现是 公平原则。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宋真宗时设谏官,仁宗时设谏院”,可知因职责有所交叉,导致宋朝监 察制度出现“台谏合一”的重大变化,谏官和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权力。选 C。 “谏官、谏院”并非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 A 项。“谏官、谏院”职责有所交叉, 并无相互制衡的局面,排除 B 项;古代监察体系的职能有限,“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 化”过于片面,排除 D 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教材可知,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都包 含对官员德的重视,而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又包含者对官员才的重 视。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二、非选择题
6. (1) 不同:打破世官制世家血缘的垄断,选官范围扩大;带有一些平民色彩。 相同:选官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垄断; 尚未摆脱世官制的影响。
影响:①选官形成制度化途径; 比较完备,为两汉国家选拔大量人才。 (教材 P21)
②消极:选拔方式权操于上,仍有较大封闭性。
(2) 继承:①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体系化监察制度。②全国划监察区,对地方 进行巡视监察制度延续保留。
发展趋势:台谏合一, 日趋严密。影响:①监察制度的完善,对整顿吏治,打 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②但监察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3) 隋朝科举制的特点: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趋势: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 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手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