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基础训练
1.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
A.为扭转贸易的逆差 B.为打开中国市场
C.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为掠夺中国财富
2. 标志着西方列强首先打开中国大门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因为( )
A.英国急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中国禁烟对英商损失最大
C.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4.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 )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5.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信中怒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6.右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
A.元代行省制度的兴盛 B.近代列强侵华的暴行
C.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D.北伐战争轰轰烈烈
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9.《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的内容是( )
A.中国割地.赔款和开埠
B.清政府和列强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C.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
10.“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中的“去年”是指( )
A.1840年 B.1900年 C.1937年 D.1895年
二、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回答:(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特征?说明导致图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感受。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一、基础训练
1.B 2.A 3.D 4.A 5.C 6.B 7.C 8.A 9.A 10.D
二、能力提升
11. (1)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1) 特征:侵华日军对中国平民实施惨无人道的打屠杀。原因: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清军步步溃退,日军侵占旅顺。(2)感受: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反映了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3)共同:甲午战争。影响:刺激了列强侵华野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基础训练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祀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3.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于哪一年设立了新疆行省?( )
A.1881 B.1882 C.1883 D.1884
4.下列关于右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B.这次海战发生于黄海
C.此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
D.此战结束后,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5.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
应该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6.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朝野的态度是( )
A.波澜不惊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7.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 )
①唐景崧 ②丘逢甲 ③徐骧 ④刘永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9.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义和团只是人民群众自发反清斗争
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加以胁迫
C.清政府的实权由主战派转向投降派手中
D.义和团自身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本质认识模糊不清
10.列强始终未能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军民的抵抗斗争 B.列强之间的矛盾
C.世界友好国家的支持 D.中国政府的独立政策
二、能力提升
11.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典型代表有哪些?概括这些斗争的共同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台湾问题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清末台湾诗人.保台爱国英雄)
材料二: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回答下列问题:
(1)“往事惊心泪欲潸”: 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2)温家宝总理引用这首诗答记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愿望?
(3)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5)依据三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
一、基础训练
1.A 2.B 3.D 4.D 5.A 6.C 7.C 8.C 9.D 10.A
二、能力提升
11. 代表: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义和团运动等。
共同点: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这些斗争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都没有完全维护国家的主权;在斗争中中国人民既要同侵略者战斗,也要同腐败的清王朝斗争。
12.(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兴起反割台斗争。
(2)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
(5)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基础训练
1.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 )
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D.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西安事变②一·二八抗战③华北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4.国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
A.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C.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 D.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5.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
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 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6.抗战以来中国方面取得的最大军事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 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彭德怀指挥下,中共领导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大捷
9.关于中共“七大”意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党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C.实现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10.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能力提升
1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了。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请回答:
(1)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后,群情振奋。当时的一份日报登出了一则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要求结合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猜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收集起来的谜底有“共工”.“苏武”.“屈原”等几种。你认为这三个谜底中哪个谜底最有可能接近出谜者的本意?为什么?
12.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基础训练
1.A 2.C 3.C 4.C 5.A 6.B 7.C 8.A 9.B 10.A
二、能力提升
11. (1)近百年来,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不失败,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2)“共工”指的是共产党的工作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苏武”指的是苏联武力,即指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促使日本投降;“屈原”是指日本宣布投降是由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本题鼓励学生针对三种选择说明理由即可)
12. (1)图l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见书本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