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课练(3份,含答案)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级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课练(3份,含答案)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4-25 08:16:31

文档简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基础训练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②革命胜利后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 ③向社会主义和工业化国家转变 ④革命胜利以后党的作风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解放战争胜利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其职权的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制定的 ( )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6.根据195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它们不包括( )
A.新疆 B.西藏 C.内蒙古 D.海南岛
7.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8.建国后推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含义是( )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
9.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全国政协成立
C.《共同纲领》制定 D.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10.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不包含(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统一战线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能力提升
11.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相关的两个宪法文件的核心内容并说明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
一、基础训练
1.A 2.D 3.D 4.D 5.B 6.D 7.A 8.C 9.A 10.C
二、能力提升
11.(1)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3)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国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基础训练
1.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边缘是在(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 B.三年经济困难时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文革”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B.《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C.《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D.《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
3.“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对毛泽东个从崇拜的发展   B.林彪.江青等人的利用
C.“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D.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
4.“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5.文革期间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是指( )
A.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B.人大制度的破坏
C.政协制度的破坏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停止
6.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 )
A.新中国成立 B.1954年宪法颁布后
C.文革结束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7.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的是( )
A.1982宪法 B.十五大 C.九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9.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的会议是( )
A.九届人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能力提升
11.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蓄意进行人身摧残,刘少奇抗议说:“我是中华人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 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决定撤销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枉加于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把他“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撤销原审查报告。
关于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请回答:
(1)刘少奇被破害是在什么时期?当时刘少奇所说的宪法是指哪年制定的?
(2)为什么当时宪法也无法维护共和国主席的人身权利?
(3)简要评述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这一事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12.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江泽民同志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2)请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在这一方面应该怎样做?
一、基础训练
1.C 2.A 3.C 4.A 5.A 6.D 7.A 8.B 9.A 10.B
二、能力提升
11.(1)文革时期,1954年
(2)文革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事件,显示了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12.(1)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2)只要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我们国家才能健康发展,长治久安。作为青少年,应该如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用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基础训练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2.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 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
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3.“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内容是:( )
A.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主   B.允许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一个中国,祖国统一      D.尊重港.澳.台的历史现实
4.“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奉行和平共处、民族平等的原则
5.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6.1980年后,中国海峡两岸交流频繁,“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三通”指的是( )
①通邮 ②通航 ③通商 ④通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香港、澳门的回归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B.香港、澳门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C.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列强的占领
8.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 )
A.属于历史问题 B.属于政党政治问题
C.属于外交问题 D.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9.“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
A.台湾问题纯粹属中国内政
B.和平方式不能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C.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只能靠武力来维护
D.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
10.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重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的炮击
二、能力提升
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字仪式(1984年)
问题:从这些历史图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12.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1999年,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娒,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占领。当殖民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后,人们为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广为流传。
回答:
(1)材料中的“MaCao”指中国的哪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曾经被哪一个殖民国家所占领?它何时被中国收回?
(2)“MaCao”等城市能够回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问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列举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1.A 2.B 3.C 4.B 5.C 6.A 7.C 9.D 10.A
11.表面信息:签字的地点不同(英国军舰——人民大会堂),签字的气氛不同(武力威逼——和平友好)等,只要言之有据。深层信息:两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英国的殖民扩张政策、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只要言之有据。
12.(1)澳门、葡萄牙、1999年12月20日;
(2)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是关键;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4)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 ②国际的反华势力 ③“台独”势力;
(5)①改革开放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谈和交流;②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套实现“三通”;③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