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7 08: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选必修二
1.村落的产生
2.集镇的出现
3.城市的产生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经济与社会生活
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通志·三皇纪》
我们的家,从何而来?

房屋,居住场所
家乡,居住环境
民居
聚落
生于斯、聚于斯、终老于斯。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三段诗,分别描绘了人类的三种居住形式,请指出来。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经济与社会生活
迁徙
定居
村落
一、村落的产生
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原因:
1.农业生产的需要;
2.生产力的发展。
一、村落的产生
一、村落的产生
最早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住宅区
壕沟——防卫
广场——集体活动
窖藏——仓库
河流——生存、防卫
功能: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为集体活动提供便利。
一、村落的产生
村落选择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多依山傍水,方便生活。如陆游《西村诗云:“数家邻水自成村”。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其次不下数千最少三二百人,男妇大约相等。” -----嘉庆《宁国府志》卷九《风俗》
闽北城村的“井”字格局 、浙江芙蓉村的“七星八斗”格局、粤北客家“八卦围”格局 、福建田螺坑土楼群格局、福建侨乡塔下村格局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聚族而居
形态各异
北方黄土窑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一幅幅人与天地同、与自然和谐的壮美画卷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天人合一
中国古村落通常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东晋名士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之境,向往的也是一种悠然而居的代表士大夫心境的田园耕读生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耕读结合
依山傍水
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二、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分离
在某一个地方集聚
交换生活所需
集镇
经济中心
商人出现
筑垒设防
1.过程:
2.原因:
3.发展: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原始
社会
北魏
两宋
元朝
明清
中国古代集镇发展概况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集镇进一步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②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出现并发展
二、集镇的出现
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
二、集镇的出现
思考并归纳影响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史书中汉口之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时称夏汭。汉魏六朝至唐宋时称夏口,或称沔口,主要为军事重镇,梁武帝筑汉口城,始有汉口之称。
——摘自《清代盐商笔下的汉口镇》
地理位置: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经济地位:商业、手工业繁荣
军事目的:军事防护
政治因素:政府管理需要
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
流通是集镇最主要的经济职能。绝大多数集镇是“商贾辐辏”、“百货云集”的商业集镇......集镇上商业的发展一般超过手工业生产的水平......都是商品流通的意义大于商品生产的意义。
——陈湘柯《集镇经济学》
①便利了农村居民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沟通和加强了城乡联系,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念:
2.产生: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是指带有围墙的居民聚集区,一般来说叫做城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
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①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
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政治+军事
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布局
发展 商朝
周朝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
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社稷坛
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1.布局工整;
2.突出王权;
3.体现礼制;
4.强调等级、尊卑。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
内容 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的 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唐 长安
宋 开封
西方古代的城市
表现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 中古时期
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
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行政
防御
宗教
商业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
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罗马阿庇亚大道遗址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
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西方古代城市布局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与卫城山脚下。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百度文库《古希腊的城市》
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布局不规则;
2.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3.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商业区
宫城
社稷坛
太庙
居民常住区
市场
神庙
雅典卫城
神庙
剧院
中西城市的差异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古雅典城平面图
仔细观察两幅图,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的异同,并思考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
都有经济功能。
不同点
布局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
古希腊布局比较随意。
功能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希腊经济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差异形成原因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他们的区别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手工业、商业
较多
较大
经济、军事
手工业、商业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农业
较少
较小
经济
采集渔猎


居住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
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
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
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后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古埃及房屋
古希腊罗马列柱
结合下面材料,归纳影响民居的因素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史》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习俗
影响因素
两河流域的民居
特点
建筑材料: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建筑结构:墙壁贴着墙壁;每户建筑的结构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古埃及的民居
特点
建筑材料:泥和木材;
建筑结构:具有防晒和保温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周围有柱廊;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古希腊、罗马民居
建筑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普及;
建筑结构: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结构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集体住宅;4世纪,出现复合式公寓。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民主精神影响;古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
古代北美的民居
北美大平原——圆锥形帐篷;
亚马逊雨林——圆形公共居所,屋内部分隔间。
狩猎、迁徙
中国古代的居民
远古时期
先秦以来
明清
南方:巢居→干栏式民居
北方:穴居→地上建筑。
理念: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结构: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代表: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窑洞
四合院
徽派民居
福建土楼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课堂小结
链接高考:
【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D
营缮令是唐朝建筑工程营建和修缮的法令,《唐会要》记载“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得辄施装饰”。这些规定反映出( )
A.唐朝建筑工程立法完善
B.唐朝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上的反映
C.唐朝建筑工艺水平高超
D.唐朝市民居住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
B
(2022·衡水联考)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B
(2022·西城期末)“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2022·福建龙岩·高三期中)2012年6月,元上都遗址(含古城、防洪渠、墓葬群等)因整体格局清晰、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元上都遗址宫殿区俯视图。据此可知,元上都的兴建( )
A.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B.受到了传统华夏文化的影响
C.旨在纾解大都的非首都职能
D.有效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国防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