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08: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B.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C.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D.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是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B.绝指横渡,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含义相同。
C.顾的意思是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含义不相同。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见到齐宣王,指出齐国边境地势险要,战车精良,人口众多,百姓富足,君王贤明等事实,晓之以理,劝说齐宣王不应依附于秦国。
B.韩、魏两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两国国土与秦国相邻,一旦交战,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无论胜败都没有好结果。
C.韩、魏两国都认为,秦国攻打齐国只会虚张声势,虽然表面上会威胁齐国,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攻齐已经很明显。
D.在听完苏秦的分析后,齐宣王态度诚恳,承认了自己认识的不到位,接受了苏秦的合纵建议,并言明了齐国举国上下都听从苏秦的指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2)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田婴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靖郭君泣而曰:‘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田婴衣威王之衣冠,宣王自迎田婴于郊,望之而泣。田婴至,因请相之。田婴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田婴辞不得,三日而听。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
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
C.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
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田婴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不能止/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即门客。我国古代,达官贵人家中经常豢养大量帮闲或办事的人。
B.鄙,谦辞。鄙臣犹言小臣。愚、敝、家、小、拙等也常用来表示谦称。
C.御,驾车马。古代把礼、乐、射、御、歌、数六种技能称为“六艺”。
D.“三日而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听”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很多门客劝说田婴不要在薛地修筑城防工事,田婴就下令不要为门客的劝谏之事通报;但有个门客打破规定,并最终说服了田婴。
B.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田婴的门客们都讨厌他,甚至有人还劝说田婴赶走他,但是田婴丝毫不理睬,反而以更好的待遇对待齐貌辨。
C.齐貌辨有感于田婴的厚遇之恩,于是不听田婴劝阻前去拜见齐宣王,旨在改变齐宣王对田婴的看法,让田婴重新回到朝廷政权中心。
D.齐宣王要田婴担任国相,但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很不满,于是拒不接受;不得已接受后,田婴还是因身体有病坚决要求辞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
(2)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
9.齐貌辨是如何劝谏齐宣王,使其消除对田婴的成见的?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B.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C.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D.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而类,你们这些人,“而”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C.请见,请求觐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见”与词语“见谅”的“见”字含义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荆轲刺秦王》里“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里“太息”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用言辞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请他担任相国一职,靖郭君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但最后还是以病为缘由辞去了相位。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答案
1、A 句意: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经过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不能同行,马不得并行,只要有一百个人守住天险,即使上千人也无法通过。
“至”的宾语为“闱阳晋之道”,并且“亢父之险”的谓语为“径”,所以应在“道”后面断开,排除CD;
“不能过”的主语是“千人”,所以应在“千”前面断开,排除B。
2.D
A.正确。都是“合纵”的意思,指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句意: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合纵解体联盟破裂。
B.正确。都是“横渡”的意思。句意:渡过清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
C.正确。回头看;拜访。句意:但是又必须像狼一样回头顾及后方/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D.“与《左传》采用的史书体例相同”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不是国别体史书。
3.C “韩、魏两国都认为”错误。由原文“说齐宣王曰:‘今秦攻齐则不然……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可知,这是苏秦的观点,而不是韩、魏两国的观点。
4.(1)如今齐国竟然往西边去侍奉秦国,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愧。
(2)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考虑。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去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正是有四面险阻的金城汤池之国。齐国土地方圆二千里,战士有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都军队的支援,作战集结会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首都临淄有七万户人口,我私下估计,最低每户有三名男子,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单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二十一万大军。临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临淄的街道上,车轴相接,人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幕帐,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高昂。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如今齐国竟然往西边去侍奉秦国,臣私下实在为大王感到羞耻。况且韩、魏所以恐惧秦国,是由于跟秦国边界相邻的缘故。如果秦国出兵韩、魏去抵抗,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韩、魏能够战胜秦军,那韩、魏军队必然要损失大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假如韩、魏一战而败,那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这就是韩、魏之所以要和秦国作战,而不愿向秦国卑躬屈膝的原因。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经过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不能同行,马不得并行只要有一百个人守住天险,即使上千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发兵深入,但是又必须回头顾及后方,惟恐韩、魏从后偷袭,所以秦兵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能攻齐已经很明显了。大王不仔细思考秦国并不敢对齐国如何,反倒想要往西去侍奉秦国,这就是群臣在谋划上的错误。现在齐国并无像臣子一样侍奉秦国的丑名,而是具有强国的实力,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考虑。”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愚钝,幸得先生奉赵王之命赐教于齐,寡人愿举国听从你的指挥。”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5、B 句意: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很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觐见宣王,田婴无法阻止。
“辞而之薛”省略了主语“田婴”,句意完整,在前面断开,排除CD。
“俱留”中“俱”为状语修饰“留”,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6.C
C.“古代把礼、乐、射、御、歌、数六种技能称为‘六艺’”错误,古代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歌”不属于其中。
D.“听”都是答应的意思。前句句意: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后句句意:答应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7.D “但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很不满”“田婴还是因身体有病坚决要求辞职”错误,根据原文“田婴至,因请相之。田婴辞,不得已而受”可知,文中只是写田婴拒绝担任国相,并没有写田婴心里仍然对齐宣王很不满;另外有病只是田婴的托词。
8.(1)如今齐国,就像是您的水。您有齐国为您遮风挡雨,拿薛地来干什么?
(2)太子长了一副不仁的相貌,下巴太大,像猪一样看东西,像这样的人一定会背叛您。
9.①先顺着齐宣王的话语承认自己是田婴的宠臣。②然后话锋一转,用田婴拒绝自己两次建议这一情况,表明田婴支持齐宣王的立场。③最后打动了齐宣王,使其感受到田婴对他的深厚情感。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将要修筑薛城,(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 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 ”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齐国,就像是您的水。您有齐国为您遮风挡雨,拿薛地来干什么?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没有什么用。”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田婴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田婴赶走齐貌辨,田婴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田婴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
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很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魏见宣王,田婴无法阻止。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问他:“你就是田婴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君王还是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了一副不仁的相貌,下巴太大,像猪一样看东西,像这样的人一定会背叛您。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这是第一件事。当靖郭君到了薛城,楚将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大王现在对我不好,那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 ’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田婴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田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的衣服帽子,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田婴,望着他哭泣。田婴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田婴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田婴推辞不得,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10、A 句意: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
“此”为“知”的宾语,“客”为下句“来”的主语,应在“此”后断开,排除BC;
“冠其冠”“带其剑”都为动宾短语,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D。
11.C
A.正确。
B.“而类”的“而”是“你们”,句意:你们这些人。
“而母立于兹”的“而”是“你的”,句意: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含义不完全相同。
C.“请见”的“见”是“觐见”,句意:请求觐见。
“见谅”的“见”是“我”,句意:原谅我。
含义不同。
D.“宣王太息”“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的“太息”表叹息,句意: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
含义相同。
12.B “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错误,原文是“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齐貌辨跟着靖郭君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
13.(1)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问:“您是靖郭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从你的呢?”
(2)再说先王的宗庙在薛,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
参考译文: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君,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貌辨有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侯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来住,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齐貌辨到了齐国,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 ”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