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阶段复习-比例检测卷(单元测试)-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
1.∶x= ∶
x=( )
A. B.1.25 C.31.5 D.22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缩小到原来的后,其斜边( )
A.扩大3倍 B.不变 C.缩小到原来的 D.无法判断
3.小明暑假参观世博园,结束了英国馆的参观后,决定直接去法国馆.他拿出地图寻找法国馆的位置,发现地图上法国馆在英国馆的东约1.5cm处,该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小明大约要走( )才能到达法国馆.
A.1500米 B.150米 C.150千米 D.15千米
4.一座大桥的长度,画在比例尺是1∶50000的设计图上是2厘米,如果画在 的设计图上,应是( )
A.1厘米 B.2厘米 C.1.5厘米 D.2.5厘米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图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50 B.200 C.25 D.20
6.如果6x=7y,写成比例是( )。
A.6∶7=y∶x B.x∶y=6∶7 C.6∶x=7∶y D.y∶6=7∶x
二、填空题
7.已知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是最小的质数,其中一个外项是8,另一个外项是( )。
8.一幅图画,图上距离是5cm,实际距离是20m,这幅图画的比例尺是( )。
9.叫( )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
10.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4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11.一幅地图上1cm表示实际50km,比例尺是1∶( )。在这幅地图上,西安到北京的铁路长24厘米,西安到北京的铁路实际长( )km。
12.—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按( )的比缩小,缩小后的圆的面积是3.14平方厘米。
13.如果=,那么 a∶b=( )∶( );如果 5x = 8y,那么 x∶y =( )∶( )。
14.甲、乙两数的比是3∶7,乙数是119,甲数是( )。
三、判断题
15.某校平面图的比例尺为米。 ( )
16.两个正方形边长比和面积的比能够组成比例. ( )
17.14:21=12:18( )
18.如果a×3=b×5,那么a∶b=5∶3。( )
19.小圆周长与半径的比和大圆周长与半径的比不可以组成比例。( )
四、计算题
20.解方程。
8∶21=0.4∶x 6∶x=∶
五、解答题
21.甲、乙两个车间原有工人的比是4∶3,甲车间的人数减少48人后,甲、乙两个车间人数比是2∶3。甲、乙两个车间原有多少人?
22.在比例尺是的图上,甲、乙两地相距9厘米,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俩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23.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60千米,求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24.在一张图纸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6厘米,已知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1:100,求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25.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用6厘米长的线段表示2100千米的实际距离,如果把这个数字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应该怎样画?请你画出来
26.动手画一画
(1)图中的1号三角形按( )∶( )缩小后得到2号三角形。
(2)按2∶1的比画出2号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3)按2∶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先把比例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求出未知数的值即可。
【详解】x=×
x=
x=
x=
故答案为:A
2.C
【详解】略
3.B
【分析】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即可求出实际距离,注意换算单位,1米=100厘米.
【详解】1.5÷=15000(厘米),15000厘米=150(米)
故答案为B
4.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已知大桥在图上的距离和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距离,用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出大桥的实际距离后,用实际距离×另一幅图的比例尺=画在另一幅图上的图上距离,据此解答。
【详解】2÷
=2×50000
=100000(厘米)
100000×=2.5(厘米)
故答案为:D
5.C
【分析】先判断原来正方形的边长,用这个边长除以2就是缩小后的边长,然后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缩小后的面积即可.
【详解】该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按1:2缩小后,边长为5,则缩小后的面积为5×5=25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C
6.A
【详解】略
7.0.25或
【分析】已知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之积是最小的质数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用内项之积除以一个外项等于另一个外项。即可解答。
【详解】2÷8=0.25=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掌握和了解。
8.1∶400
【分析】此题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即可解答。
【详解】20米=2000厘米
比例尺=5∶2000=1∶400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尺公式的了解与应用能力。
9. 线段 1∶8000000
【分析】线段比例尺换算成数值比例尺时,只需要将单位换算一致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叫线段比例尺。1厘米表示80千米,80千米=8000000厘米,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故答案为:线段;1∶8000000
【点睛】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它们都可以反映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多少。
10.960
【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48÷=48×2000000=96000000(厘米)=960(千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应用,解题时注意厘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转化。
11. 5000000 1200km
【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50km=5000000cm,因此比例尺是1∶5000000,
24÷=120000000(cm)
120000000cm=1200km
故答案为:5000000,1200k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应用,解题时注意厘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转化。
12. 200.96 1∶4
【分析】(1)半径确定圆的半径大小,根据题干,放大后的圆的半径为:2×4=8厘米,利用圆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2)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求出原来圆的面积,再求出原来的圆的面积与缩小后的圆的面积之比,面积之比等于半径平方之比,据此即可解答问题。
【详解】(1)2×4=8(厘米),
3.14×8×8
=3.14×64
=200.96(平方厘米)
(2)3.14∶(3.14×4 )=1∶16,因为1∶16=1 ∶4 ,根据面积之比等于半径平方之比,所以按1∶4的比缩小。
【点睛】熟练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面积之间的关系。
13. 11 9 8 5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即可解答。
【详解】(1)
9a=11b
a∶b=11∶9
(2)5x =8y
x∶y=8∶5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14.51
【分析】解比例:求比例的未知项的过程,叫做解比例。解比例都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的。因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所以可以把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相乘,转化为方程来解。
【详解】解:设甲数为x,由题意得:
3∶7=x∶119
7x=119×3
x=17×3
x=51
【点睛】因为甲与乙之间存在3∶7的比例关系,故可以列出比例式来解。这也是比例的一种应用,做完后可以把结果代入比例式验算来验证得数是否正确。
15.×
【详解】略
16.×
【详解】根据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才能组成比例,但正方形面积的比不等于边长的比,
而等于边长平方的比,所以不能成比例.
17.正确
【分析】分别计算出两个比的比值,如果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详解】14:21=, 12:18=, 所以14:21=12:18,原题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18.√
【详解】略
19.×
【详解】略
20.x=16;x=1.05;x=15
【分析】6∶12=8∶x,解比例,原式化为:6x=12×8,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6即可;
8∶21=0.4∶x,解比例,原式化为:8x=21×0.4,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8即可;
6∶x=∶,解比例,原式化为:x=6×,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即可;
【详解】6∶12=8∶x
解:6x=12×8
6x=96
x=96÷6
x=16
8∶21=0.4∶x
解:8x=21×0.4
8x=8.4
x=8.4÷8
x=1.05
6∶x=∶
解:x=6×
x=3
x=3÷
x=3×5
x=15
21.甲:96人;乙:72人
【详解】解:设甲车间原有4x人,乙车间原有3x人。
(4x-48)∶3x=2∶3
x=24
甲:4×24=96(人)
乙:3×24=72(人)
22.80千米/时
【分析】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40千米,已知图上,甲、乙两地相距9厘米,据此即可求出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客、货车的速度之和。再把客、货车的速度之和平均分成(5+4)份,先用除法求出1份的速度,再用乘法求出4份(货车的速度)的速度是多少。
【详解】40×9=360(千米)
(360÷2)÷(5+4)×4
=180÷9×4
=20×4
=80(千米/时)
答:货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再求出客、货车的速度之和,然后再根据按比例分配求出货车的速度。
23.300厘米
【详解】6000000÷20000=300(厘米)
24.6米
【详解】100×6=600(厘米)=6(米)
25.
【详解】略
26.(1)1;3
(2)(3)见详解
【分析】(1)1号三角形的底是3,2号三角形的对应的底是1,则图中的1号三角形按1∶3缩小后得到2号三角形。
(2)2号三角形按2∶1放大,则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底是1×2=2,高是2×2=4,据此画图。
(3)把长方形按2∶3的比缩小,则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是6×=4,宽是3×=2,据此画图。
【详解】(1)图中的1号三角形按1∶3缩小后得到2号三角形。
(2)(3)如下图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把图形按照n∶1放大,就是将图形的每一条边放大到原来的n倍;把图形按照1∶n缩小,就是将图形的每一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