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7 13: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缥缈(miǎo) B.急遽(jǜ) C.咔嚓(chā) D.一声不吭(kēng)
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B.《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C.《别了,语文课》中作者选择了老师送书和同学留言这两件事,就把告别中国语文课时的气氛与心情突显出来了。
D.《阳光的两种用法》中,“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排比)
B.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
C.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
D.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设问)
5.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消逝 黄昏 暄哗 附庸
B.沉郁 凝然 草丛 吓唬
C.耽搁 明媚 漫长 休止
D.旋转 惊惶 亲吻 薄雾
6.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一无所有)
B.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涔涔)
C.确实;的确。(确乎)
D.低沉郁闷。(沉郁)
二、填空题
7.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依偎( ) 薄雾( ) 绽放( ) 搓洗( ) 蒸发( )
8.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你( )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不要选择放弃,好吗?
(2)世事本就难料,( )瞻前顾后地在原地踏步,( )大胆地去尝试看看。
(3)( )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 )它是最珍贵的。
9.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一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二字,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学完本文,我想起了课外积累的与本课主旨有关的名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中国近代的作家、散文家________________,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那一天里“我”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的心路变化历程,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1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完成填空。
A.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B.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这组句子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表达了“我”等待母亲时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C.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这段话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句中“越来越缥缈”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我忽然有点儿明白”的是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2.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13.段落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________的心情,具体通过________和_______描写来表现。
14.句子“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中的句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课文。
父亲的发薪日
①在我的人生最美记忆排行榜中,童年时代父亲领工资那天,绝对排名靠前。每逢那一天,父亲就会蹬着他那辆宝贝加重飞鸽,从一百多里外的单位归家,车笼头上一定挂着一块两斤重的大肉,后座上则是一个大萝卜和一大捆蒜苗,这是他当时的经济条件允许的奢华上限了。
②肉洗净,加水加姜和花椒上炉,不一会儿,便煮出满屋香气。父亲用筷子捅一下肉皮,如果能插进去,就捞出锅,放到菜板上。那个高度,正是我的眉眼和弟弟额头的高度,我的旁边站着弟弟,弟弟旁边站着邻家的狗,都盯着案板上的肉吞口水。
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切肉是世界上才最美好的事。粉嫩的肉皮、洁白的肥肉和淡红色的瘦肉,都闪着一层暖暖的油光,锋利的刀切下去,它们就颤颤悠悠倒成整齐的片,每片上面,都散发着丝丝缕缕的热气,仿佛随时都会有一个小仙人,摇摇晃晃地从里面钻出来一般。
④切好的肉放入油锅中,不一会儿便香气四溢。这时的肉自然还是半生的,只有表皮熟了。那时的我们当然不明白,大半个月没吃到肉了,胃里恨不得伸出一只小爪子来。趁父亲不注意,我和弟弟伸手各抓了一片,囫囵含入口中,一股肉香瞬时炸开在口鼻之中,还没等久不见荤腥的牙和舌头反应过来,便已滑入喉中,一路暖暖地冲下肚去。
⑤如果父亲发现,一定会及时制止,并挤一挤菜板上的肉片,指着上面冒出的粉红血水说:还没熟呢!
⑥我们瞬间就觉得后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下一次再伸手。两斤肉切开,是很大一堆,再加上择好洗净的蒜苗,足以炒出一大盆回锅肉。大萝卜,自是在切肉之前,已变成了一堆小块,乒乒乓乓滾入锅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乳白汤锅里的一块块软玉,迎面一场葱花雨,便温婉可人,异香扑鼻。
⑦这一天我们不像平时那样各自一份地吃分餐,而是全家围在桌边,尽力气吃。这是我们难得的敞开肚子吃东西的记忆,我和弟弟的肚子,挥笔平日里大两三倍,轻轻打个嗝,都有油汤荡漾出的感觉,仿佛已变成了两只装满了油水的坛子。
⑧通常,这个时候就是父亲给母亲交家用的时候,也是最有仪式感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不多的一沓钱拿出来,像过家家一样念叨着。母亲则耐心地听着,并接过钱来点一点,看一看,这些可爱的纸,在她那里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她必须在它们离开前,细细地看看它们,尽量把记忆留深一些,待它们远去时好作念想。
⑨当时的表情,足以促使父亲更加倍地去上班,并在上班之余,带点家乡的土特产到单位去售卖,或趁着节假日去打鱼或做凳子卖,收到钱之后,风雨无阻地骑一百多里车回家。
⑩母亲说:“发工资那天,就是天上下刀子,爸爸也会回来。”
15.第一自然段中“奢华上限”具体指( )
A.每逢发工资那天父亲就会蹬着他的车飞速回家。
B.父亲那天不用上班,可以从一百多里外的单位回家团聚。
C.父亲买回一块两斤重的大肉、一个大萝卜和一大捆蒜苗。
D.父亲可以带上不多的工资风雨无阻地骑一百多里车回家。
16.“我”和弟弟趁父亲不注意吃半生的肉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被切开的生肉太诱人了 B.太久没吃到肉了,肉香诱人
C.“我”和弟弟看到什么都想吃 D.趁没人发现,先吃为快
17.画“——”的句子通过什么手法表达出“我”和弟弟满足、快乐的情感( )
A.融情于景 B.点面结合 C.直抒胸臆 D.对比联想
18.文中“我”和弟弟盼着 。作者真实自然地写出我们急切的心情,请你用“﹏﹏﹏”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批注。
19.关于文章内容,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作者用大量笔墨对“回锅肉”“萝卜肉汤”进行描写,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
(2)母亲说:“发工资那天,就是天上下刀子,爸爸也会回来。”说明爸爸一发工资就得回家做饭。( )
(3)“可爱的纸”是指钱,因为这些钱是父亲辛苦挣来的,用来支付家庭各种开支,所以是“可爱的”。( )
四、书面表达
20.第三部分 习作与表达
习作表达。
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会有让你高兴,让你难过,让你烦恼,让你后悔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有的如过眼云烟,也许你早就忘记;有的却恍如发生在昨天,让你永生难忘……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下来。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要把感情的变化过程写得详细些,题目自拟,字数不得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
B项读音有误。急遽:jí jù,释义:(形)急速;急迫。
2.A
【详解】本题考查了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应划分停顿为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B、C、D均正确。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C项:《别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由于作者的语文默写一直很差劲,导致不喜欢语文课,在得知自己一家即将移民美洲便再也不用学习语文后,才发现母语原来那么动听,开始努力的学习语文,认真听讲,后来默写得到了满分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通过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国语的无限眷恋。
文中作者通过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是选用具体地事例来表达情感;二是直抒胸臆,“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三是选择典型的事例,课文选择了老师和同学们留言、送书两件事。
4.D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此句四组“想象……”,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B: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此句把太阳当成人来写,属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此句把 “我的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比作“大海”。
D: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里只有问,没有答。句子属于疑问句。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A选项有误,暄哗 ——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嘈杂。
6.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结合语境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对应不正确的是A项,一无所有是指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并不是形容不充实的。而题干所对应的词语应该是“空虚”。
7. wēi bó zhàn cuō zhēn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依偎,拼音是yī wēi,意思是紧密地依靠着。
薄雾,拼音是bó wù,意思是淡薄的雾气,多用于写海景,林景时的雾的描写。
绽放,拼音是zhàn fàng,意思是花朵开放。
搓洗,拼音是cuō xǐ,把衣物等浸泡在水里反复揉搓,去掉衣物上的污垢。
蒸发,拼音是zhēng fā,①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②比喻很快或突然地消失。
8. 虽然 但是 与其 不如 之所以 是因为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1)本题可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或者“就算……也……”,你虽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不要选择放弃,好吗?或者你就算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也不要选择放弃,好吗?
(2)本题可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与其……不如……”,与其瞻前顾后地在原地踏步,不如大胆地去尝试看看。
(3)本题可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是因为它是最珍贵的。
9. 比喻 拟人 反问 排比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格化。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何曾 ……呢?”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有 ……的时候”,“有 ……的时候”,“有 ……的时候”,几个句子的句式相同,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
10. 匆匆 来去匆匆,飞快流逝 无奈和惋惜 珍惜时间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史铁生 满怀期盼 失望难过 勤劳、疼爱孩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表达与本课主旨有关的名言警句有: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
11. 动作、心理 焦急又兴奋 环境 非常失落 母亲带“我”出去玩的愿望 今天母亲是不可能带“我”出去了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从“跑”“站”“看着”等词,可知是动作描写,从“焦急又兴奋”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等待母亲时焦急又兴奋的心情。
“光线渐渐暗下去”表明时间推移,交代了天色渐晚,是环境描写。“凉下去沉郁下去”是我的心情,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失落。“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是因为“我知道今天母亲是不可能带“我”出去了,所以“我”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12.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13. 失望、难过 环境 声音 14.不好,因为文中用运用短语和句号,强烈的表达了“我”对“那个”星期天的刻骨铭心,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望、委屈和痛苦之情。换掉之后表达效果就变了,所以不能换掉。
【解析】12.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这段话选自课文《那个星期天》,作者是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描写方法的掌握。
联系上下文分析。结合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可知,这是是环境描写,“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可知是声音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我”失望、难过的心情。
1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标点符号的掌握。
结合句子内容可知,句号就是一个短语,这样通过短句能突出表现“我”的愿望落空时的悲伤难过。能突出表达“我”当时的强烈情感。如果将这两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中的句号如果改成逗号则达不到要表达的效果。所以句号改成逗号不好。据此整理作答。
15.C 16.B 17.D 18.第一时间吃上肉
那个高度,正是我的眉眼和弟弟额头的高度,我的旁边站着弟弟,弟弟旁边站着邻家的狗,都盯着案板上的肉吞口水。“都盯着案板上的肉吞口水”直接写出了我和弟弟想吃肉的急切的心情。 19. √ × √
【解析】1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奢华”的意思是奢侈豪华,“奢华上限”指在自己经济能力允许内的最大程度。
由“车笼头上一定挂着一块两斤重的大肉,后座上则是一个大萝卜和一大捆蒜苗,这是他当时的经济条件允许的奢华上限了”可知,“奢华上限”具体指父亲领工资后,在经济允许的条件内买回一块两斤重的大肉、一个大萝卜和一大捆蒜苗。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④段“切好的肉放入油锅中,不一会儿便香气四溢。这时的肉自然还是半生的,只有表皮熟了。那时的我们当然不明白,大半个月没吃到肉了,胃里恨不得伸出一只小爪子来。趁父亲不注意,我和弟弟伸手各抓了一片,囫囵含入口中”可知,因为“我”和弟弟大半个月没吃到肉了,看到半生的肉不知道不能吃,但是放进锅里的肉太香了,于是“我们”趁父亲不注意各自吃了一片。选B。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
A.融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
B.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C.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D.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人们在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
“这是我们难得的敞开肚子吃东西的记忆,我和弟弟的肚子,挥笔平日里大两三倍”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平时的食量与现在的食量进行对比,体现出肉的美味,表达出“我”和弟弟满足的情感;“轻轻打个嗝,都有油汤荡漾出的感觉,仿佛已变成了两只装满了油水的坛子”使用的是联想的手法,“我们”从打嗝的感觉,联想到自己仿佛变成了两只装满了油水的坛子,表达出我”和弟弟快乐的情感。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讲述了父亲的发薪的那一天发生的事情,集中叙写了一家人改善伙食时温馨美好的画面:切肉、煮肉、送肉、吃肉。文中“我”和弟弟盼着第一时间吃上肉,如“那时的我们当然不明白,大半个月没吃到肉了,胃里恨不得伸出一只小爪子来”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体现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想要吃肉的心情。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正确。文中对“回锅肉”“萝卜肉汤”细腻的描写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出了“我”和弟弟对美食的渴望以及吃到美食后满足、幸福的心情。
(2)母亲说:“发工资那天,就是天上下刀子,爸爸也会回来。”说明爸爸一发工资就会带肉回来,不是说爸爸一发工资就得回家做饭。故错误。
(3)正确。“可爱的纸”指的是钱,因为这些钱是父亲辛苦挣来交给母亲的,用来支付学费、生活费等家用开支,所以是“可爱”的。
20.范文:
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但是只要我一想起,我就会感到很惭愧。
记得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的中午,我去楼下倒垃圾,边走边跳着,一不留神把一个香蕉皮落在楼梯口的地方,自己还不知道,等我回来时看到隔壁的李阿姨摔在了地上,我走近一看,原来刚下班的李阿姨,走的十分匆忙,一不小心,便踩在了我刚才倒垃圾时落下的香蕉皮了,我见了,脸蛋突然红了起来,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的跳来跳去。我顾不上扶李阿姨,就慌慌张张地跑上楼。回到家,我喘了口气,心想:幸好李阿姨没有怀疑我。这时,李阿姨走了上来,我从猫眼里看到李阿姨一手扶着梯手,一手拿着我刚落下的香蕉皮,一拐一拐地吃力地走着。看到了这一幕,我的脸越来越红,心中感到十分惭愧。这一下午,我的脑海里常常浮出李阿姨上午走路时的情景。
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只见她提着一蓝又大又红的杨梅亲切地对我说:“戴鸽,仙居老家带来了两箱杨梅,这一蓝杨梅你拿去尝尝吧!”我刚要拒绝,李阿姨似乎看出了便说:“我家还有多着呢,吃不了,你不收可就是浪费了。”我接过杨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结结巴巴地把上午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阿姨。李阿姨听了没有批评我,而是充满了喜悦对我说:“戴鸽,阿姨不怪你,反而为你是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骄傲。”我听了,竭力忍住了泪水,看着李阿姨离去,才关上了门。
虽然我现在已经搬到了新家,不能经常碰到李阿姨,但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引出下文)
正文:交代事情的经过,写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用上修辞使描写更形象。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